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大量腹水为首发症状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及胃镜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病积累经验.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例EG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胃镜表现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儿均为EG浆膜病变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明显增多(5.1×109/L ~20.6×109/L),患儿腹水中均见大量EOS;内镜下表现为6例均有胃黏膜充血水肿,其中2例胃窦黏膜散在糜烂,1例食管下段黏膜粗糙水肿,3例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1例十二指肠球部结节样增生,6例黏膜病理检查均可见EOS增多;予回避可疑食物,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结论 EG浆膜型患儿常以大量腹水为首发症状,外周血和腹水中EOS计数明显增多,内镜下为非特异性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结节样增生等,胃肠黏膜多点活检病理可见固有层EOS浸润,饮食疗法、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EG合并急性胰腺炎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系统检索文献并汇总复习类似病例相关报道,分析总结EG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结果 男,14岁,以“反复腹痛、腹泻1周”主诉入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入院后查血嗜酸性粒细胞(EOS)0.62,血清IgE 393 U·mL-1,骨髓细胞学检查示EOS比例增加,内镜下显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病理活检显示十二指肠黏膜EOS浸润,诊断为EG。经泼尼松抗炎和抗过敏药物等治疗1周后病情缓解,血EOS降至正常,随访2年患儿病情稳定无反复。在万方、中国知网、EMBASE和PubMed等数据库系统检索相关文献11篇,汇总EG合并急性胰腺炎14例(儿童病例4例),均以急性胰腺炎表现起病而误诊,以腹痛、恶心和呕吐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为主,外周血EOS均明显升高,腹腔积液EOS比例对诊断EG合并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提示意义,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十二指肠黏膜异常改变。13例明确诊断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1例手术切除胰腺后复发,诊断EG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结论 EG合并急性胰腺炎罕见,对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且伴血EOS增多或常规抑酶抑酸治疗后临床转归差者,应警惕EG可能,完善内镜病理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13岁、14岁,例1为男性患儿,以急性胰腺炎起病,例2为女性患儿,有食物过敏史,以不明原因腹水起病;2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45.9%~64.8%),血清IgE均明显升高(246~393 IU/ml);2例患儿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例1行胃镜、例2行胃镜和肠镜,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例1病理活检提示十二指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例2病理活检提示胃肠道多处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例患儿经食物回避、激素抗炎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1周左右病情均明显缓解,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例1随访24个月,例2随访2个月,病情均未见反复。结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及内镜所见缺乏特异性,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症状伴外周血、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时应考虑到该病可能,腹水及内镜黏膜活检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则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由于该病较少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故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EG患儿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上并不多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诊断率有所增加.EG患儿常出现腹痛、腹泻及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腹水、腹膜炎等.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EG致大量腹水患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上并不多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诊断率有所增加.EG患儿常出现腹痛、腹泻及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腹水、腹膜炎等.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EG致大量腹水患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变应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导致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多点活检、腹水找嗜酸性粒细胞及腹腔镜检查等.治疗主要有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有许多新的观点,现就儿童EG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嗜酸细胞(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以EC浸润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为典型特点。EC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活检、腹水找EC、腹腔镜检查、外科手术活检。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该文就有关小儿EC性胃肠炎临床研究的讲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嗜酸细胞 (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不甚明确 ,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以EC浸润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为典型特点。EC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活检、腹水找EC、腹腔镜检查、外科手术活检。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 ,随着内镜技术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 ,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该文就有关小儿EC性胃肠炎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六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en HQ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614-616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4年间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例EG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骨髓细胞学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例患儿男5例,女1例,年龄2~13岁;4例食物过敏原阳性;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呕吐、消化道出血等,腹腔积液4例.血嗜酸细胞绝对值5例升高[(160~13 560)×106/L],6例骨髓嗜酸细胞百分比均升高(0.18~0.41).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显示6例病变均累及胃和十二指肠,其他依次为肠系膜(5例)、小肠(4例)、结肠(3例)、食道(2例),病变局部表现有充血、糜烂、溃疡、胆汁反流、胃液潴留.病理表现为胃、十二指肠上皮糜烂,固有层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十二指肠改变更明显.激素治疗组3 d内消化道症状均消失,血嗜酸细胞计数在治疗1周时即恢复正常,非激素治疗组2周后症状才基本消失,血嗜酸细胞计数5周后仍未恢复正常.结论 EG与其他胃肠炎临床表现比无特殊,嗜酸细胞升高提示EG可能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激素治疗在临床症状好转及外周血嗜酸细胞下降方面效果优于非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疟疾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5月在尼日尔马拉迪省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156例<5岁重症疟疾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度贫血(45.51%)、高乳酸血症(23.72%)、脑型疟疾(23.08%)、血小板减少(21.15%)、低血糖(21.15%)、高原虫血症(12.18%)、呼吸窘迫(11.54%)是本组患儿的特征性临床表现。2岁以下患儿重度贫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2~5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型疟疾的发生率2~5岁患儿显著高于2岁以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6例患儿中恶性疟的发病人数占显著优势,为113例(72.44%),三日疟25例(16.02%),卵形疟16例(10.26%),间日疟2例(1.28%)。死亡28例(17.95%)。脑型疟疾、惊厥、低血糖、高乳酸血症是患儿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尼日尔地区儿童重症疟疾主要为恶性疟,重度贫血和脑型疟疾常见,并与患儿年龄相关。脑型疟疾、惊厥、低血糖、高乳酸血症是患儿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联合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5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资料,从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2例患儿中男35例、女17例,3岁以下占82.7%。临床表现中以反复咳嗽伴喘憋为主30例,以突发刺激性呛咳为主22例;主要临床体征为双肺呼吸音不对称(43例),闻及哮鸣音(32例)、湿啰音(29例)。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阳性率为100%,与手术结果一致,其中5例异物嵌顿于气管内,27例嵌顿于右支气管内,20例嵌顿于左支气管内;主要合并症有肺气肿(38例)、支气管炎和肺炎(32例)、肺不张(5例)。结论临床特征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可为诊断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弥漫性肺泡出血(DAH)的临床特点及其常见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首次诊断DAH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病因、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 138例患儿中男76例、女62例;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130例(94.2%),咳嗽86例(62.3%),发热74例(53.6%),气促67例(48.6%),咯血59例(42.8%),呼吸困难43例(31.2%);胸部影像学改变以斑片影及磨玻璃样影为主;痰液、胃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检出率90.8%(79/87)。引起DAH常见基础疾病分别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65例,血液系统疾病22例,血管炎性疾病15例,感染性疾病14例,心血管疾病5例。DHA患儿急性期病死率23.2%(32/138)。结论 DAH是危及生命的临床急重症,病因复杂多样,急性期病死率高,糖皮质激素是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腺病毒肺炎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腺病毒肺炎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 - 2011年5月12例确诊为腺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影像及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特点,以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12例患儿均有持续高热、热程长,喘鸣音顽固,肝肿大,感染中毒症状重,易出现合并症,其中低氧血症11例,呼吸衰竭5例,中毒性心肌炎5例,中毒性肝炎6例,脑病6例,典型川崎病改变3例,死亡2例.肺部由早期斑片状影迅速融合成大片影,病变部位以双下叶尤其是左下叶为甚.纤支镜镜下9例(75%)患儿有灰白色黏液栓致开口堵塞,吸出为支气管塑形样物,8例(66.6%)患儿有黏膜糜烂剥脱.结论 腺病毒肺炎纤支镜下黏膜糜烂剥脱可能预示其病情更重,治疗上除抗感染及常规对症治疗外,可酌情采用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以及纤维支气管镜灌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RVH)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0例RVH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因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先天性疾病占RVH患儿的80%(8/10例).50%(5/10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以高血压脑病起病者占30%(3/10例),60%(6/10例)患儿肾脏受累,70%( 7/10例)患儿心脏受累.63%(5/8例)的患儿清晨血浆肾素水平增高,5例行双侧肾静脉及下腔静脉肾素水平测定,显示狭窄侧肾静脉肾素水平高于对侧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仅1例双肾动脉狭窄患儿MSCTA检查漏诊左肾动脉狭窄,余患儿2种检查方法显示的肾动脉狭窄部位和程度完全一致.RVH均为严重、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80%的患儿联合应用2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1例行肾动脉血管成形术,1例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观察收缩压降低超过2 kPa,降压药物减量.结论 RVH患儿中先天性疾病占多数,其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RVH可造成患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测定肾素水平可以协助诊断;MSCTA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有创性的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血管内治疗儿童RVH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PS)的临床特点与诊断要点。方法对15例P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系统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及误诊原因、治疗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5例PS患儿平均起病年龄3.3岁,11例(73%)发病前1~2周或发病时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病史,均表现为肢体急性迟缓性瘫痪,单肢受累者12例(80%)。血清学检查发现柯萨奇病毒IgM阳性4例,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IgM阳性各1例。患儿肌电图检查均呈神经源性损害肌电图。4例住院期间肌力提高一个等级。结论本征常累及5岁以下儿童,发病前1~2周或发病时多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呈急性弛缓性瘫痪,以单肢受累多见,病原多为肠道病毒,肌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肾脏病(CKD)的病因构成、并发症及治疗情况,为儿童CKD的综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的CKD患儿临床资料,对其病因构成、并发症、初始治疗情况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分析。结果1.本组371例CKD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44∶1.00。年龄分期0~3岁35例,4~6岁54例,7~12岁189例,13~18岁93例。CKD 2期11例,CKD 3期59例,CKD 4期62例,CKD 5期239例。2.先天性肾脏和尿道畸形(CAKUT)135例,占36.39%;肾小球疾病77例,占20.76%;遗传性肾脏疾病21例,占5.66%;肾小管间质疾病12例,占3.23%;遗传代谢病4例,占1.08%;其他病因5例,占1.35%;病因不详117例,占31.64%。3.其中57例进行了肾活检,肾活检率为15.36%。病理类型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8例,31.58%)、硬化性肾小球肾炎(13例,22.81%)和肾小管间质肾病(10例,17.54%)为主。4.贫血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分别为289例(77.90%)和271例(73.05%),其次为高血压[183例(49.33%)]、心血管疾病[139例(37.47%)]和蛋白质能量消耗[51例(13.75%)]。CKD 5期患儿高血压、贫血、SHPT和心血管疾病均明显高于CKD 2~4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03、122.36、77.07、64.89,均P<0.01)。肾小球疾病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于CAKU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63、40.89,均P<0.01)。CAKUT的蛋白质能量消耗发生率高于肾小球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P<0.01)。5.共190例患儿需进行初始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129例(67.89%),腹膜透析31例(16.32%),拒绝治疗30例(15.79%),初始移植0例。结论CKD患儿CAKUT为首位病因。本中心CKD 5期CAKUT和肾小球疾病所占比例相近。儿童CKD最常见并发症为贫血。高血压、贫血、SHPT和心血管疾病等随着CKD分期进展呈增多趋势。SHPT多发生于CKD 4期以上患儿。不同病因CKD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本中心初始肾脏替代治疗以血液透析为主。  相似文献   

18.
儿童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儿童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过去5年间我科收治的20例儿童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本组20例,占同期住院胶质瘤的6.0%,发病年龄平均为9岁。病变在小脑者14例,下视丘/视路2例,三脑室内2例,大脑半球内2例。20例患儿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肿瘤位于小脑幕者采用下正中入路;肿瘤位于下视丘/视路者采用翼点入路;三脑室内肿瘤选择胼胝体-透明隔入路,颞叶肿瘤均采用额颞瓣开颅。肿瘤全切除18例。2例术后有残余者接受放射治疗。照射剂量30~40Gy。无手术死亡。结果 术后1周内行影像学检查以证实切除程度。20例在术后24h行头颅CT检查,12例在术后4~6周行MRI检查做为以后MRI检查的对比基础。18例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儿童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显微手术切除和恰当的放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