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生成的分布特点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CVEGF-C)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记数肿瘤淋巴管密度(L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及淋巴结有转移者LVD显著增高(均P〈0.05Io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新生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组织中。LVD与VEGF-C蛋白表达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和D2-40阳性表达的淋巴管密度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测定15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和5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表达,用SP法标记D2-40并测定淋巴管密度。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型(P〈0.01)、临床分期(P〈0.01)、有无淋巴转移(P〈0.01)有关;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边缘区淋巴管密度高于中心区和正常膀胱粘膜(P〈0.01);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与组织学分型(P〈0.01)、临床分期(P〈0.01)、有无淋巴转移有关(P〈0.01);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与淋巴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1,rs=0.747)。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阳性表达及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可能促进淋巴管的新生。  相似文献   

3.
汪万英  石建华  承泽农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173-174,206,F0003
目的探讨MMP-2、TIMP-2及NF—κ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乳头状瘤和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MMP-2、TIMP-2及NF—κB的表达,并用x。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MP-2及NF—KB的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瘤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并且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1)呈正相关。TIMP-2阳性表达正常甲状腺组织明显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瘤(P〈0.05);并随着恶性肿瘤分级增高而显著降低(P〈0.05);有颈淋巴结转移低于无转移者(P〈0.01)呈负相关。结论MMP-2、TIMP-2及NF—κB在甲状腺良、恶肿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它们均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参考指标。它们可能有协同致瘤及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中表达情况。方法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在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28例甲状腺腺瘤、4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情况,并分析ER、PR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性别、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结果ER、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其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40.01、33.47,P〈0.01;χ2=8.19、8.40,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腺瘤ER、PR阳性表达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4.56、16.81,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淋巴转移者、无淋巴结转移者的ER、PR阳性表达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8.39、8.84,P〈0.01)。结论ER、PR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检测ER、PR能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Podoplanin在人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Podoplan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临床手术切除的50例食管癌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癌中VEGF—C及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食管癌的癌细胞中可见VEGF—C阳性表达,阳性颗粒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内,并且进展期食管癌中VEGF-C表达明显高于早期,VEGF-C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Pndoplanin只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进展期食管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明显高于早期食管癌组织(P〈0.01)。结论食管癌癌细胞VEGF—C的表达与肿瘤进展呈正相关,提示VEGF—C可促进食管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从而引起癌细胞经淋巴道转移。Podoplanin可作为淋巴管的特异性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1,HMGAl)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3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和15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HMGAl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包埋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HMGA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MGAl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及甲状腺腺瘤组织(P〈0.05)。HMGAl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HMGAl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侵犯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HMGAl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治中的一个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直肠癌31例VEGF-C阳性的巨噬细胞所占比率,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C阳性的巨噬细胞占总巨噬细胞的21.2%,其比率与癌周的微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可以分泌VEGF-C,而且巨噬细胞表达的VEGF-C可能在癌周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VEGF-C、Flt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癌旁组织vEGF-C、F1t4表达情况。结果 4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vECE-C、Flt4阳性率分别为65.9%(29/44)和61.4%(29/44),两者阳性率在淋巴道转移组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癌组织中Flt4阳性微脉管数在淋巴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Flt4的表达分别为50%(12/24)和45.8%(11/24);VEGF-C和Flt4表达情况一致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0.91%(40/44)。结论VEGF-C/Fk4系统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道转移过程,测定肿瘤组织vEGF-C、Flt4表达及计数Flt4阳性微脉管有助于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伴淋巴道转移;对于无淋巴结转移而vEGF-C和Flt4呈高表达的病例,必须密切随访观察;vEGF-C可诱导并提高Flt4的表达,共同促进肿瘤的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Podoplan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间质中的表达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NSCLC患者间质及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间质中PDGFR-β、Podoplanin的表达,用肌动蛋白α(α-SMA)标记CAFs,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PDGFR-β、Podoplanin表达情况及与CAFs、L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中PDGFR-β、Podoplanin在间质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均<0.05)。NSCLC间质中PDGFR-β与Podoplan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0,P<0.05),且其表达与CAFs密切相关。癌组织中L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且淋巴结转移组LMVD更高(P<0.05);PDGFR-β或Podoplanin阳性表达组L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均<0.05)。间质中PDGFR-β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Podoplanin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的转移相关(P均<0.05)。结论 PDGFR-β、Podoplanin在NSCLC间质中的表达与CAFs有关,且与肿瘤淋巴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新型淋巴内皮标记物D2-40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周围组织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D2-40和CD34的表达,分别计数MLVD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同时与病变中MVD行对比观察。结果:91.3%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轴心中的间质中无淋巴管。微淋巴管主要位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周围结缔组织及被膜中。甲状腺乳头状癌周围结缔组织及被膜中的MLVD和MVD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MLVD和MVD越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同时甲状腺乳头淋巴管内的癌栓与淋巴结转移也显著相关(P<0.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过程与微淋巴管及微血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干预肿瘤转移抑制血管生成的同时也需要抑制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9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R-3的表达及定位特征,并应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VEGFR-3表达的淋巴管数量,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R-3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癌组织和癌周组织VEGFR-3阳性淋巴管密度和积分光密度也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VEGFR-3与淋巴结转移、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有相关性,为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基因(Tiam—1)和fms样酪氨酸激酶4(Flt-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正常甲状腺以及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0例正常甲状腺、11例腺瘤组织Tiam-1和Flt-4表达情况,分析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Tiam—1和Fit-4表达水平升高,表达强度均与淋巴道转移有关(P〈0.01);而正常甲状腺和腺瘤组织Tiam-1和Flt-4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Tiam—1和Fit-4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Tiam-1和Flt-4表达上调,抑制它们的表达可能可防治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1、2(AKT1、AKT2)表达及对微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AKT1、AKT2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AKT。和AKT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1%(68/115)和75.7%(87/115)。AKT2的表达、MVD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结论AKT2与肿瘤微血管的形成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AKT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定位。方法: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VEGF-C mRNA基因在89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对乳腺癌肿瘤淋巴管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标记。结果:在89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49例表达VEGF-C mRNA,表达率为55.06%。VEGF-C 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VEGF-CmRNA阴性组相比,VEGF-C mRNA阳性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大、腋淋巴结转移率高(均P〈0.05);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管生成,但以肿瘤间质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为主,癌巢中未见到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肿瘤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淋巴管密度越高(P〈0.05);腋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比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结论:原发性乳腺癌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主要发生在肿瘤间质组织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直肠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特点,探讨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直肠癌和癌旁组织标本90份及正常直肠组织标本30份,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2-40表达,计算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并结合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肿瘤边缘区LMVD(11.3&#177;4.6)明显高于肿瘤中心区(5.1&#177;2.1)(P〈0.01)。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直肠组织(3.8&#177;2.5)(P〈0.01)。直肠癌边缘区高LMVD与肿瘤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Dukes分期(P〈0.01)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及分化程度均无关。结论:直肠癌边缘区高㈣与肿瘤组织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边缘区LMVD是判断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人食管癌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临床手术切除的50例食管癌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癌中E-cadherin、β-catenin及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与β-catenin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表达率随食管癌的发生、进展而降低,Podoplanin只表达于淋巴管,食管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比内部明显增高(P〈0.01)。结论E-cadherin、β-catenin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推测使食管癌细胞间的粘附能力减弱,促进了癌细胞的转移。食管癌周边大量淋巴管为癌细胞的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条件。Podoplanin可以作为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淋巴管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和癌周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情况在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变化及转 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45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癌周边区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LYVE-1及其mRNA 表达情况,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周边区LVD 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而正常组织中很少见LYVE-1 阳性的微淋巴管;甲状腺乳头状癌周边区LVD 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LYVE-1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对淋巴管生成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转移抑制基因Kiss-1表达下调或缺失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兔抗人单克隆抗体Kiss-1蛋白metastin(45-54)-NH2和抗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Elivision法)对68例NSCLC术后石蜡切片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Kiss-1的表达和肿瘤间质及癌旁组织淋巴管生成情况。结果①NSCLC组织内淋巴结阳性组Kiss-1的表达阳性率为39.4%(13/33),淋巴结阴性组Kiss-1的表达阳性率为91.4%(32/3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肿瘤组织间质中淋巴结阳性患者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平均值为15.73±0.74,淋巴结阴性患者LVD平均值为8.31±0.32,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LVD对淋巴结转移有影响(P〈0.05),其相对危险度(RR)为2.065,95%可信区间(1.202,3.547)。而Kiss-1的表达下调无意义,P值为0.569,95%可信区间为(0.011,12.143)。二者之间对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协同作用(P〈0.05)。结论转移抑制基因Kiss-1的表达下调和淋巴管生成对淋巴结转移未见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Annexin II、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nnexinII、uPA蛋白在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1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7例甲状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Annexin II、uPA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且2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Annexin II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uPA蛋白的表达只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Annexin II、uPA蛋白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Kiss-1、β-caten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PTC组织和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Kiss-1、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正常甲状腺组织的Kiss-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TC(χ^2=14.16,P〈0.01);无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的Kiss-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伴有淋巴结转移者(χ^2=15.41,P〈0.01);微小癌与非微小癌两者的Kiss-1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7,P〉0.05)。②PTC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χ^2=24.75,P〈0.01);微小癌和非微小癌、伴有和无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间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5和0.53,P〉0.05)。③Kiss-1阴性表达与β-eatenin异常表达正相关(spearman correlation value=0.56,P〈0.01)。结论β-catenin的异位表达很可能始于PT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Kiss-1表达的下调可能级联增强了β-eatenin的正向效应作用,最终导致PTC的发生和颈部淋巴结的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