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结果:153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中有66例发生了鼻窦炎。T分期较高、鼻腔有侵犯的患者鼻窦炎发生率较高(P=0.003;OR=1.983和P=0.024;OR=2.353)。放疗中及放疗后有进行鼻咽冲洗处理的患者鼻窦炎发生率较低(P=0.000;OR=0.183)。结论:对于鼻咽癌患者,特别是T分期较高、有鼻腔侵犯的患者,加强放疗中及放疗后鼻咽冲洗可减少鼻窦炎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早期反应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鼻咽癌病人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早期治疗结果和早期并发症情况。方法78例Ⅰ~Ⅲ期鼻咽癌病人分为调强放疗组(38例)和常规放疗组(40例)。常规放疗采用面颈联合野+锁骨上野及耳前野+后颈电子线野,靶区剂量2Gy/(次·天);调强放疗先设定7~9个适形野,再设定80~100个调强子野照射,靶区剂量2.2Gy/(次·天)。研究调强放疗和常规面颈联合野放疗病人的腮腺、脊髓、临床靶区和计划靶区的平均受照体积,观察放疗期间病人的皮肤反应、口干(腮腺)反应和口腔黏膜反应。结果所有病人放疗后鼻咽及周围病灶明显消退。腮腺、脊髓、临床靶区和计划靶区的受照体积调强放疗组分别为(30±4.8)%、(56±6.7)%、(95±8.6)%、(92±8.1)%,常规放疗组分别为(98±9.4)%、(56±10.7)%、(100±9.7)%、(99±9.5)%,调强放疗组腮腺受照体积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调强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多为Ⅰ级,口干(腮腺)反应多为Ⅰ、Ⅱ级,口腔黏膜反应为Ⅰ、Ⅱ级。而常规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及口干(腮腺)反应多为Ⅱ、Ⅲ级,口腔黏膜反应为Ⅱ、Ⅲ级。其中口干(腮腺)反应、皮肤反应、口腔黏膜反应Ⅱ、Ⅲ级者调强放疗组明显少于常规放疗组。另外,调强放疗组的放疗时间为45.0±4.4天,少于常规放疗组的51.0±5.3天。但调强放疗组放疗后鼻咽腔炎症反应较重。结论使用调强技术可明显减轻鼻咽癌病人放疗的口干和皮肤反应等早期放疗反应,并能缩短放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放疗后颅神经损害24例报告钟元培,徐莉芳,王若虹,庞学利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法以放疗为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放疗广泛的应用,鼻咽癌的确诊率及长期生存率均有提高,因此鼻咽癌放疗后颅神经损害的概率也见增多,其主要表现为某一颅神...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常规分割放疗(cv)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62例鼻咽鳞癌患者随机分为CF组和3D—CRT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双侧面颈联合野对穿照射,200cGy/次,5次,周,鼻咽部剂量达36~40Gy后改为小面颈野或耳前野对穿避开脊髓继续照射;CF组继续用原分割方案照射至鼻咽部总量66—70Gy,3D—CRT组照射50Gy后改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5~4Gy/次,4次/周,连续5-6次,总剂量达76~81Gy。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照射到68—70Gv,预防照射50Gy。结果3D—CItT组及CF组3、5年原发灶控制率分别为94%、74%和81%、48%(χ2=4.94,P=0.029);生存率分别为90%、77%和81%、52%(χ2=4.80,P=0.032)。两组急性毒副反应及放射后遗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34、0.08,P=0.577、0.778)。结论后程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提高了鼻咽癌3、5年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而未增加急性毒性反应和放疗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77例鼻咽癌颈部放疗后脑血流图变化张峰,孙仲藩,李晓牧,邢华雄本文作者分析了1984年12月至1993年8月77例颈部放疗鼻咽癌患者的脑血流图(REG)变化,发现鼻咽癌颈部接受放射治疗对脑供血状况有明显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常规放疗与准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放射反应对比研究,探讨准适形放疗方法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将156例经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准适形组,每组78例,准适形组采用面膜固定、模拟定位、摄片、勾画靶区、制作铅挡块、等中心外照射;常规组行常规放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及早期急性放射性反应。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急性放射性反应如口腔黏膜反应、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准适形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耳、咽、唾液腺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适形放疗通过鼻咽癌病人的个体化设计,达到对鼻咽照射野的精确适形照射,邻近重要组织器官得到有效遮挡,既不影响治疗疗效又减轻放射反应,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广西发病率较高,治疗首选放疗。根治性放疗往往引起放射性反应及损伤,鼻腔鼻窦因邻近鼻咽部危害较重。笔者收治56例放射性鼻—鼻窦炎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逐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鼻咽癌的发病率而随之有上升的趋势。我科1996年1月至2001年2月共收治60岁以卜的老年鼻咽癌患者115例。本研究对此年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1980~1993年我们试行对业经足量放疗仍未控制的鼻咽癌病例有选择的辅以手术治疗55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5例,男50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45岁。病理类型:未分化癌30例,低分化癌18例,鳞状细胞癌5例,腺癌2例。肿瘤部位:鼻咽部原发灶残存41例,颈部转移灶残留14例。术前曾用放疗剂量:放射源为钴-60和深度X线,鼻咽部原发灶为65~75GY,颈部转移灶为45~55GY,颈部未触及淋巴结亦行预防性照射剂量为25~40GY。对象和方法一、鼻咽部癌肿1.手术适应证:放疗后鼻咽部仍有癌肿(病理切片证实),CT扫描和临床…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观察了84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REP)。其MRI表现:病变主要位于双侧颞叶、脑干及小脑,T1WI病灶以低信号为(81.3%),T2WI均为高信号,占位征象占27.4%,萎缩征象占9.5%。还讨论了REP与脑梗塞、脑干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并提出了REP的MRI分型,可分为颞叶型、脑干型、小脑型和混合型。作者还强调了MRI显示REP,特别是显示脑干、小脑和颞叶底部的病灶,为CT及其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急性期与早期迟发性反应期双侧颞叶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动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的变化特点。方法鼻咽癌放疗前及放疗后复查患者各16例,放疗前患者作为对照组,放疗后患者处于放疗后0~6个月内,即放疗后急性期与早期迟发性反应期,作为试验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均行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动态敏感对比增加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测量各组双侧颞叶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行本征值(λ║)及垂直本征值(λ⊥),以及各组双侧颞叶PWI的相对血流量(rCBF),所得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放疗后FA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放疗后λ║与放疗前相比显著降低,放疗后λ⊥与放疗前相比显著升高;放疗后rCBF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和DSC-PWI可以显示放疗后神经组织及血管的显微损伤,血管损伤及其所致的血流量减低可能参与了放射治疗诱发的早期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上行侵犯复发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鼻咽癌放疗后到我院CT随访并有上行复发的患者16例,对其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单纯性侵犯颅底复发5例,咽壁周围及颅底骨同时复发9例,咽壁、颅底骨同时复发并颅内侵犯2例。当侵犯蝶骨体、圆孔及破裂孔、海绵窦时,尤以冠状位显示为佳。结论CT检查是确定鼻咽癌放疗后有无上行侵犯复发的重要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颈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加放疗对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22例患者经临床(包括鼻咽镜检)、影像学(CT、MR)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咽癌,经颈外动脉介入化疗后加放射治疗.化疗药物为阿霉素(ADM)或吡柔比星、5-氟尿嘧啶(5-FU)和顺铂(DDP)或卡铂(CBP).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单纯放疗的25例作为对照,比较其疗效.结果 介入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为90.9%(20/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为68.0%(17/25),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动脉化疗后加放射治疗能显著提高鼻咽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常规放疗后放射性后组颅神经损伤(RILCN)的危险因素,以指导鼻咽癌放疗计划的制定.方法 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100对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RILCN形成的因素.结果 选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吸烟、照射方法、上颈部照射剂量、颈部纤维化和颈部皮肤急性放射毒性,其危险度比分别为4.594、2.629、1.072、4.141和2.531.结论 吸烟、照射方法、上颈部照射剂量、颈部纤维化和颈部皮肤急性放射毒性是RILCN发生的危险因素.建议停用耳前野加全颈切线野的照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鼻咽癌离体肿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利用多靶单击数学模型拟合放射剂量一细胞存活曲线,观察As2O3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放射增敏作用。流式细胞法观察As2O3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As2O3对p53,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As2O3对鼻咽癌细胞株CME-1有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1.0,1.5μmol/L的As2O3作用48h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33和1.57。药物作用后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S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53基因表达,bax/bcl-2基因表达上调。结论As2O3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有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放射增敏的机理可能与As2O3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并使S期细胞减少,以及细胞p53、bax、bcl-2基因表达变化导致凋亡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电话版常识-记忆-注意测验(TIMCT)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认知功能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正常人(30例)和放疗结束3个月、2年、5年的鼻咽癌门诊复查患者(各30例)首先使用以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和修订后的TIMCT面访,以及面访2周后再电话访问(电访)1次。结果 不以MMSE得分作为控制变量,全组TIMCT电访与TIMCT面访评分相关性较大,R=0.850;以MMSE得分作为控制变量,全组TIMCT电访与TIMCT面访评分相关性较低,R=0.366;以检测时机为分层因素作TIMCT电话访问与TTMCT面访评分的偏相关分析表明两者仅在正常人和放疗结束3个月者有相关性,放疗结束2年和5年者无相关性(R=0.447、0.970、0.200、0.062)。TIMCT电访与TTMCT面访评分差值散点图进一步表明只有当MMSE评分≥28分时电访与面访评分才会一致,但面访与电访都可以反映研究对象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结论 TIMCT电访与TIMCT面访、MMSE面访可以反映放疗结束后鼻咽癌门诊复查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但TIMCT电访尚须进一步改良才能应用于鼻咽癌放疗结束后认知功能损伤的临床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和化疗的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治疗的<19岁鼻咽癌患者43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基于铂类的化疗,放疗总剂量61.2~76 Gy。计算总生存(OS)时间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的不良反应和远期并发症。结果 入组患者中位年龄14岁(6~18岁),≤14岁患者28例(65.1%),男性29例(67.4%),女性14例(32.6%),100%患者为非角化型癌。根据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第7版,Ⅱ期2例(4.6%),Ⅲ期26例(60.5%),ⅣA期7例(16.3%),ⅣB期8例(18.6%)。治疗前EB病毒依壳抗原IgA抗体阳性率53.8%(7/13),Rta-IgG抗体阳性率60.0%(6/10)。IMRT中位剂量70 Gy(61.2~76 Gy),33例患者(76.7%)接受诱导化疗,20例(46.5%)采用同步放化疗,36例(83.7%)接受了辅助化疗。中位随访24个月(3~76个月),5年OS和PFS分别为75.3%和64.7%,5例(11.6%)患者治疗后2年内出现骨转移,47.4%(9/19)患者IMRT后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或伴有T3、T4减低。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特点为肿瘤分化差,临床分期晚,能够耐受放化综合治疗。骨转移是最常见的治疗失败模式,放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均衡配对方法将36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调强放疗组(调强组)和常规放疗组(常规组),每组18例。调强组计划靶体积(pGTVnx) 72.0 Gy,常规组放疗2.0Gy/次,5次/周,共70.0Gy。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及6个月、1及2年进行腮腺动态显像检测,计算腮腺的放射性摄取指数(UI)及酸性刺激后的分泌指数(EI)。并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对腮腺组织进行受量分析。结果调强组和常规组的患者在放疗结束时、2年后腮腺的UI分别是77.6%、96.2%和56.8%、7.0%,EI分别是64.1%、95.3%和19.4%、0。调强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健侧和患侧腮腺受照射的平均剂量分别为20.0、31.0Gy和61.0、68.2Gy。结论调强放疗可以明显减少腮腺受照剂量,有效保护腮腺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