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 应用美国生产的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计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血管弹性指数(Ep)、僵硬度指数(SI)等指标,并据此进行分组, 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MMP-9、CRP.结果 颈动脉IMT、斑块积分、Peterson's弹性指数、SI均与血清MMP-9、CRP水平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排除年龄、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影响因素后仍然存在.结论 血清MMP-9、CRP水平是影响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颈动脉顺应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58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进行超声检测,与35例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作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年龄,血总胆固醇、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病呈正相关(r=0.267-0.532,P<0.05-0.01)。结论:年龄、甘油三酯、收缩压、高血压病程及斑块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7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IMT,计算出这些患者的脉压差,观察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脉压差大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IMT均增高(P<0.05)。结论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IMT相关,脉压差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冲膜厚度、斑块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1~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行超声及多普勒检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及血流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组正常或轻度狭窄者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而中、重度狭窄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MT增厚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两组IMT增厚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其血流情况敏感性较高,可有效预测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其合并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38例高血压组(B组)、39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C组)及35例正常对照组(A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B组和C组的IMT均高于A组,其中C组最高。斑块检出率:B组和C组分别为26.32%和48.72%高于A组(5.71%)。C组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高于A组B组。结论高血压及其合并高脂血症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9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单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09±0.22)mm,斑块检出率70.8%;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23±0.18)mm,斑块检出率7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IMT(0.72±0.13)mm,斑块检出率24.0%(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及超声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调查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探讨颈动脉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228例年龄55~87岁的中老年人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及数量,观察斑块性质。调查该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并比较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为64.9%。单因素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及/或斑块积分增加的影响因素有年龄、高血压(主要为收缩期血压增高)、糖尿病及吸烟等;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颈动脉硬化与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显著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CIMT及斑块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结合相关危险因素综合评价,对心血管疾病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高敏感B型超声测定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狭窄率大于75%及无心血管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平均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IMT)、最大IMT 和颈动脉斑块率,旨在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平均IMT、最大IMT 和颈动脉斑块率与各种冠脉事件的关系,探讨2型糖尿病冠脉事件颈动脉IMT与各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用高频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高频超声对 52例脑梗死患者与 50例非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作扫查 ,观察血管直径 ,内膜 -中膜 ( IMT)厚度、光滑度 ,有无斑块、斑块位置 ,回声强度。结果 脑梗死组的颈动脉直径较对照组增宽 ,IMT较对照组增厚、毛糙 ,粥样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斑块数目较对照组增多 ,尤以软斑及混合斑为著。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EH患者(EH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IMT及斑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颈动脉IMT、LVMI、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P<0.05),EH组LVMI增高者的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P<0.05);LVMI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9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频谱参数及观察斑块的存在与否,了解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斑块发生率增加(P<0.01),颈动脉内径增大,血流速度减低,阻力和搏动指数增加。随着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增高及病程延长,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密切,有助于监测原发性高血压的进展及预后,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观察。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CRP含量;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RP含量、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血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吸烟指数、颈动脉IMT及斑块数呈正相关。结论 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1 0 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 86例同龄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其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斑块结构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 82 .41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8.84% ) (P<0 .0 0 0 1 )。斑块类型中软斑块及溃疡斑所占的比率、颈总动脉 IMT增厚和颈动脉中度 (50 %~ 70 % )及重度 (>70 % )狭窄的发生率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 ,IMT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IMT)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共305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41例)、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52例)和斑块组(212例),对各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3组间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尿酸、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明显相关(P<0.05),高血压、年龄、血尿酸及体质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年龄大及血尿酸升高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斑块形成的共同危险因素,高血压及体质指数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餐后高血糖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做糖耐量试验(OGTT)入选老年人餐后高血糖123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程度,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观察分析老年人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关系。结果本组老年人住院病例餐后高血糖四分位组分析显示,随分位数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老年人餐后高血糖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是67.48%。老年人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IMT和斑块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血压、TC、TG和LDL-C。结论老年人餐后高血糖水平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餐后高血糖是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杨文 《实用老年医学》2007,21(6):383-385
目的进一步明确纤维蛋白原(F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观察了118例高血压患者血浆F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水平血浆FB组中颈动脉钙化斑发生比例、IMT、高血压病程、年龄和血浆胆固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FB的多因素Linearregression分析发现IMT和高血压病程是FB的相关因子(P<0.01)。结论血浆F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IMT相关,FB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特征及其对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彩超检测老年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CHD各组颈动脉的IMT、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的IMT、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CHD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颈动脉IMT是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素,进行颈动脉的IMT高频超声检查,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情况,并且有助于对冠脉狭窄程度作出判断,可成为筛查CHD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以11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血流频谱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IMT增厚程度,颈动脉斑块左侧、右侧及双侧,颈狭窄左...  相似文献   

19.
《内科》2016,(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CAD)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33例T2DM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CAD组(伴CAD,35例)和非CAD组(不伴CAD者,98例),检测两组患者的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绘制ROC曲线,评估其诊断T2DM伴CAD的价值。结果 CAD组患者的IMT较非CAD组明显增厚,斑块分级显著高于非CAD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A-IMT、CCA-IMT及斑块分级是T2DM伴C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以颈内动脉起始处-内中膜厚度(ICA-IMT)≥0.9 mm、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1.3 mm以及斑块分级≥2中任意2项作为阳性,诊断CAD的特异度为84.25%,灵敏度为95.33%。结论 ICA-IMT、CCA-IMT及颈动脉斑块分级是T2DM合并CAD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IMT及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级可作为预测T2DM合并CAD安全、有效、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采集137例T2DM患者血标本,酶联免疫法测定RBP4,并按RBP4(≥31.37μg/L和<31.37μg/L)浓度分为高浓度的A组(68例)和低浓度的B组(69例)。C组为60名正常人。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IMT,计算斑块总积分,分析RBP4与颈动脉IMT等的关系。结果 A组和B组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及斑块总积分均高于C组(P均<0.05);A组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及斑块总积分高于B组(P均<0.05);A组及B组颈动脉平均IMT和斑块总积分均与RBP4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T2DM患者的RBP4水平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