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102例脑缺血患者中,脑梗死52例,短暂性脑缺血50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分(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6.525,P=0.000)。结论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及易损性明显高于非症状侧斑块,症状侧斑块内易损成分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组,49例无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情况、颈动脉内-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研究组管腔闭塞率2.27%,管腔狭窄率90.91%;对照组无管腔闭塞,管腔狭窄率18.37%;2组患者管腔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研究组患者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心脏瓣膜钙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对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应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评估能力。方法回顾分析44例患者同期接受MRI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幂CT检查血管平均狭窄率29%,MRI检查3DTOF法血管平均狭窄率35%;黑血法血管平均狭窄率28%。MRI检查发现钙化45处,CT发现81处;CT检查显示的36处小点状钙化MRI未能显示。结论cT与MRI均能判断病变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显示,CT优于MR;综合多序列扫描影像特点,可以提高MR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72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顾性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统计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结果及对斑块性质的诊断结果,并统计2种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结果。以DSA诊断颈 动脉狭窄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受试 者中有56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有斑块116处。按发生位置,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占比最高(49.14%);按发生 类型,软斑块占比最高(52.59%);在颈动脉分叉处,软斑块占比最高(35.34%),混合斑块次之(10.34%),钙化斑块最低 (3.45%);72例受检者双侧颈动脉共计576节段,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结果示:无狭窄256节段,轻度狭窄111 节段,中度狭窄162节段,重度狭窄45节段,完全闭塞2节段。有1个节段DSA诊断为无狭窄。但经多层螺旋CT后 处理技术诊断为轻度狭窄;有1个节段DSA诊断为轻度狭窄,但经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为无狭窄,两者符合 率为99.65%,有较好的一致性(κ =0.912,P =0.007)。结论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 术有助于了解斑块数目和性质,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DSA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管腔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68例患者中16例单纯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内膜面毛糙,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2例,颈动脉狭窄42例,血流显像充盈缺损4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有效的方法,对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2例行各项影像学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62例患者经由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发现粥样硬化斑块119处,其中软斑56处,硬斑39处,扁平斑24处;经颈动脉CT平扫发现钙化斑块51处,其中块状钙化影17处,钙化面积超过斑块的一半,其余34均为点状钙化,和血管壁紧贴;经MR检查发现粥样硬化斑块104处,在各序列上硬化斑块均可见管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同时伴随有异常信号突入管腔之中。结论:CT、MRI及彩超对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等意义等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能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好发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方法:对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将颈动脉DSCT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部位、性质以及血管狭窄的程度.结果: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老年患者中,122例(270处)可见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5.6%,其中54.1%(66例,172处)为钙化性斑块, 11.5%(14例,22处)为非钙化性斑块, 34.4%(42例,76处) 为混合型斑块;84例粥样斑块为多发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115处,颈内动脉颅外段65处,颈总动脉起始部位36处,颈总动脉中段29处,椎动脉25处.122例患者中83例可见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2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8例、血管闭塞10例.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钙化性斑块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双源DSCTA可清晰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受累血管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8.
张清  范洪禹  于晓艳  刘芳 《中外医疗》2012,31(4):180-180
目的通过CT动脉造影(CTA)采集的数据进行颈动脉分叉粥样硬化狭窄处的流体力学分析,预测斑块脱落的风险。方法选取10例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伴管腔狭窄的患者,采集CTA数据,进行流体力学分析,着重观察管壁剪切力分布与斑块的关系。结果 10例患者颈动脉分叉处存在湍流区域,不同方位管壁剪切力分布不均,部分软斑块去剪切力较低,为斑块脱落高危病灶。结论通过对于颈动脉分叉狭窄处的流体力学分析有利于预测斑块脱落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A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100~150ml,注射速率为4.5ml/s,采用对比剂智能团注跟踪技术,进行增强扫描并准确控制延迟时间。比较CTA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检测60支颈动脉,其中正常血管18支,狭窄血管42支。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90±112)HU,纤维斑块(48±19)HU,软斑块(7±28)HU。结论:CTA检查不仅可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且能更直观、确切的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可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高天理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55-406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常规的脑血管检查技术只能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而不能阐明狭窄的结构和狭窄的原因。因此,仅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研究管腔狭窄的程度,对评估疾病的特征和预防卒中的危险分层显然是不够的。对斑块和动脉壁基于成像特征如斑块内出血(IPH)、溃疡、新生血管、纤维帽(FC)厚度和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等的无创评估是指导治疗的基本方法。本综述总结了当前在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像中,血管壁成像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US)诊断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11.
李欣  付旷  卢景海  张铁成  郭丽丽 《疑难病杂志》2013,12(5):365-366,411,367
目的探讨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M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MBD患者8例(其中急性型5例,亚急性型3例)均经MR检查,常规行矢状面T2WI序列扫描,轴位T1WI、T2WI、T2WIFlAIR、DWI序列扫描。结果 8例均表现为胼胝体肿胀,膝部和(或)压部见等或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6例表现为DWI弥散受限。所有病变呈对称分布。T2WI矢状位表现为"夹心蛋糕征"典型征象。结论原发性胼胝体变性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检查对其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作为磁共振成像(MRI)示踪剂使动脉粥样斑块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高脂饲养结合球囊损伤颈动脉血管内皮的方法,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0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分为2组,实验组(A)5只,经外周静脉注射SPIO(1 mmol/kg);对照组(B)5只,经外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24 h、48 h及72 h后行MRI扫描检查,然后行损伤颈动脉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在外周静脉注射超顺磁性氧化铁24 h后,A组中3只兔的T2*WI显示损伤的血管壁呈明显低信号区,血管腔明显呈"管腔扩大样"改变;B组则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病理学检测显示A组5只MR信号改变实验兔的损伤血管内膜及斑块组织中有Perl’s蓝染色阳性颗粒;B组粥样斑块组织中则无该染色阳性颗粒,2组间Perl’s蓝染色阳性颗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可以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可作为MRI示踪剂使活体兔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分子成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脉搏门控与心电门控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中的应用。方法:用1.5T磁共振仪对15位健康志愿者采用心电门控和脉搏门控FSE-DIRT1WI进行颈动脉壁成像,测量和比较两种序列的采集时间(TA)、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靶血管壁完整性和血流伪影。结果:心电门控和脉搏门控FSE-DIRT1WI在采集时间和评价图像质量的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分析序列中,可以采用脉搏门控代替心电门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场强MR机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扪诊乳腺肿块患者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选用FSE-T1WI系列进行扫描、5例选用SESS-T1WI系列进行扫描、3例选用GRL-T1WI系列进行扫描。乳腺肿块的性质以病理结果为依据。结果FSE-T1WI可以获得0.5、1、1.5、2、3、5、7、10min不同时间内的增强扫描像,SESS-T1WI可以获得1、3、5、7、10min不同时间内的增强扫描像,GRL-T1WI可以获得1.5、3、5、7、10min不同时间内的增强扫描像。虽然不能达到高场MR机那样的动态增强效果,但能达到较满意观察病变强化过程的目的。结论低场强MR机若能选择适当参数,进行乳腺肿块的动态增强扫描是可行的,可作为较理想的临床上用于乳腺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场MR平扫在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结节型)及血管瘤MR资料,其中HCC30例41个病灶,血管瘤20例25个病灶。两组均分别行横轴位T1WI、T2WI。分析病灶MRI特点及分别测量和计算HCC、血管瘤T1WI的信号强度(T1S)、T2WI信号强度(T2S)、及各自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HCC组:T1WI25个病灶(71.43%)呈稍低信号;T2WI38个病灶(92.68%)呈稍高信号;T2WI20个病灶(48.78%)周围见低信号包膜;10例(24.39%)可见门静脉癌栓;16例(16.67%)可见肝门淋巴结肿大;16例(53.33%)合并肝硬化。血管瘤组:T1WI15个病灶(65.21%)病灶为稍低信号,T2WI23个病灶(92.00%)为高信号,19个病灶(76.00%)见边缘分叶征。两组T2WI信号特征及边界征像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两组T2S、T2CNR在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场MRI平扫显示的T2WI信号强度、假包膜征、肿瘤边界征等在HC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临床医用1.5T MR成像仪对人类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行常规MR戍像及氢质子眦频谱(1HMR spectroscopy,1H-MRS)分析的可能性。方法 人类结肠癌SW480肿瘤块种植于25只麻醉状态下的裸鼠皮下制成结肠癌异位移植瘤裸鼠模型。给予荷瘤鼠行MR T1WI,T2WI、1H—MRS扫描,并与病理所见对比。结果25只裸鼠均成瘤.T2W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肿瘤,肿瘤T1WI信号与肌肉等,T2WI为高信号,中央坏死区为更高信号。18只鼠MRS单体素采集成功,22只二维多体素采集成功,25只三维多体素采集成功。结论 临床医用1.5TMR与临床医用线圈对人类结肠癌裸鼠模型可行1H—MRS研究,常规MRI T2WI图像可反映移植瘤的病理改变,研究结果更容易反映临床人类疾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马捷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1):954-955
目的:分析MR扫描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能力,为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对临床行膝关节镜检查的膝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术前MR成像,对MR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与关节镜对照,关节软骨损伤病例中在病变部位出现与损伤软骨区相对应的软骨下骨及骨髓内片状T1WI低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影。结论:MRI对关节软骨损伤病变的准确性与关节镜诊断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邵平  欧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8):2350-2351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对脑结核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脑结核瘤MRI表现及Gd-DTPA强化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均行FLAIR T1WI,FSE T2WI,Gd-DTPA增强扫描。结果:本组9例共发现病灶21个,单发2例,多发7例。未成熟结核结节呈长T1、长T2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呈结节状强化。成熟结核结节在T2WI呈典型的"靶征",增强后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结论:脑结核瘤的MRI特征表现为多发病灶,靶征及环状强化,这对确立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飞  卢再鸣 《中外医疗》2011,30(1):15-16,19
目的探讨垂体转移瘤的在MR图像上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垂体转移瘤患者的MR影像表现,其中男2例,女9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6岁。结果垂体转移瘤在MR图像上表现为垂体内占位,位于垂体后叶和(或)垂体柄,病灶呈浸润生长,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于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4例病灶内部发生坏死囊变,至内部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时转移灶呈明显强化表现。结论垂体转移瘤在MR图像上有一定特点,MR检查对垂体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场MR水成像在单纯性肝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8例超声、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或1a以上随访证实为单纯性肝囊肿的低场MR水成像扫描的影像特点;比较其与常规T2WI对病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水成像示所有单纯性肝囊呈与脑脊液一致的均匀高亮信号,边界清楚;MR水成像对病灶的敏感性(100%)略高于常规T2WI(91.3%)(P>0.05),特异性(100%)高于常规T2WI(58.3%),(P<0.05)。结论低场MR水成像在单纯性肝囊肿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明显优于常规T2W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