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络酮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纳络酮治疗血管性痴呆后对认知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将7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纳络酮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5周分别进行MMSE和MB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MMSE评分对照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显著提高(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周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纳络酮治疗血管性痴呆可显著提高MMSE评分,改善认知功能,作用快,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压氧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确诊的血管性痴呆8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应用丹参20ml加入0.9%NS 250ml中静滴,脑复康50ml静滴,1次/d,14d为1个疗程,共2疗程;高压氧组40例,给予高压氧治疗,1次/d,12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认知障碍和痴呆程度评分,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为症状改善评价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MSE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DL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压氧组(89.7%)优于对照组(47.1%)。结论高压氧对血管性痴呆有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脑通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②方法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脑通片组)32例和对照组(脑复康片组)32例,治疗前后以MMSE和ADL进行评分,治疗前后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③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MSE评分、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有效率(87.5%)和显效率(68.75%)均高于对照组(68.75%和43.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有严重的不良反应。④结论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不仅安全,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4.
王惠琴 《现代实用医学》2013,(12):1349-1350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血管性痴呆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患病时间的长短分为A组(10年以上,18例)、B组(5~9年,21例)和C组(5年以下,23例)。采用常用的神经心理测查量表对3组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测评,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者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价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注意和计算、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语言复述、物体命名、言语表达、阅读理解及图形描述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C组间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的躯体生活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得分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数字广度测验评分的顺背、倒背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认知能力随着糖尿病患者时间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须对糖尿病病症采取积极的治疗,降低对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VD组(50例),非痴呆脑梗死组(50例)和同龄对照组(4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三组患者的Hc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VD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P〈0.01)和非痴呆脑梗死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血管性痴呆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拟醒脑增记方对血管性痴呆(。肾虚髓减证)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将痴呆发病在脑血管病发病后3个月以上,且发病持续3个月的血管性痴呆(肾虚髓减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醒脑增记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叶片、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两组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评分、痴呆行为量表(BBS)评分、肾虚髓减证中医证候治疗前后变化情况。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评定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平均积分、MMSE量表评分、BBS量表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平均积分、MMSE量表评分、BB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增记方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髓减证)疗效满意,是治疗本病证理想的方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RI和SPECT检查并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梗死32例痴呆患者和30例非痴呆患者的MRI和SPECT表现。结果:痴呆组中额、顶、颞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半卵圆中心前部和丘脑等部位梗死发生率与非痴呆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痴呆组基底核区域和双侧颞叶血流灌注较非痴呆组下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半球顶叶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多发性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与皮层下白质、丘脑和侧脑室体旁前部等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核区域、双颞叶和优势半球顶叶血流灌注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科收治的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应用脑保护剂等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4.0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连用3周。尼莫地平片40mg/次口服,3次/d,连用3周。3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MMSE评分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脑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68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如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通脑汤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精神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等评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MMSE平均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平均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5432,P〈0.01)。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42,P〈O.05)。治疗前后监测两组血、尿、大便常规,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管叶明  唐巍  汪青松 《安徽医学》2009,30(4):452-453
目的评价针灸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上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8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成针灸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欣络舒;针灸组在口服欣络舒同时针刺百会、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穴,艾灸神阙穴。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疗效。结果12周末针灸组和对照组患者MMSE和Barthel指数评分较入组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2周末针灸组患者MMSE和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百会、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穴和艾灸神阙穴可明显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MSE和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运用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测评。结果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83.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在提高HDS评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邵淋淋  李飞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0-11,14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门诊就医的状况,探讨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5~2012年间来本院门诊治疗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内科学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使用药物治疗的观察组及使用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行为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行为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治疗可以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将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对照组(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时进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法(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治疗前后两组的MMSE和AD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使用高压氧治疗1次/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0.2g,3次/d,治疗前及治疗60d后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34例,对照组总有效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前明显增加,治疗组增加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可明显改善患者智能障碍和生活能力,安全性好,优于单用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肾方、活血方、补肾活血方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复制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观察补肾方、活血方、补肾活血方各组小鼠水迷宫法行为学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游全程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学习成绩和记忆成绩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补肾活血组的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优于其它治疗组(P〈0.01)。补肾组在记忆成绩优于活血组(P〈0.05),活血组在学习成绩优于补肾组(P〈0.05)。结论补肾中药、活血中药、补肾活血中药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均有提高作用,对于长期记忆的改善作用补肾中药优于活血中药,对于短期学习能力的改善作用活血中药优于补肾中药,补肾中药与活血中药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西洛他唑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阿司匹林治疗该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在我院住院治疗临床资料,实验组60例采用洛他唑治疗,对照组60例服用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MMSE及ADLBarthel指数变化、随访12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西洛他唑治疗后患者MMSE评定平均为24.28,阿司匹林治疗后MMSE评定平均分20.11,两组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治疗后ADL Barthel指数平均为49.93,阿司匹林治疗后ADLBarthel指数平均分38.27,两组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西洛他唑治疗后仅1例发生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治疗后共见5例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可降低脑梗死后血管性卒中发生率,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石杉碱甲(双益平)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4例VaD患者分为治疗组(双益平组)23例,对照组(脑复康组)21例。结果:治疗组轻、中度患者记忆,认知和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石杉碱甲(双益平)可有效改善VaD患者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以下简称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55例,依据智能评估结果分:认知正常对照组、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CIND)组及血管性痴呆(VD)组;分别行生化、胸片、心电图、头颅CT/MRI检查及相关神经心理量表检查。结果:卒中后有认知功能损害者呈高龄、低文化水平,血管性危险因子、卒中次数、内科并发症比认知正常组增多(P〈0.05,P〈0.01),影像显示左侧病灶,病灶大小、脑萎缩、脑白质病变、陈旧/静息病灶数目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急性期及3个月后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血管性危险因子在卒中后认知障碍者更普遍,陈旧病灶/静息病灶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是卒中后3个月发生痴呆的强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中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评分,将未达到痴呆评分标准的患者纳入脑梗死非痴呆组(非痴呆组),共59例,将达到痴呆评分标准的患者再进行Hachinski缺血量表(HIS)评分,大于7分者纳入VD组,共66例;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VD组.非痴呆组,对照组血清SS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与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VD组MMSE评分,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非痴呆组(P〈0.01),非痴呆组S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VD组的MMSE评分与血清SS水平呈正相关(r=0.429,P〈0.01)。结论VD患者血清SS水平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痴呆呈正相关,体内瞄水平的降低可以直接导致认知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联合硫酸镁治疗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硫酸镁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30例,高压氧联合硫酸镁治疗组和普通常规治疗对熙组。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