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老年心内直视手术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与评价老年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老年心脏病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年1月~2003年5月期间老年心内直视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老年心脏病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60~68岁;体重48~84kg.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平均转流时间为(119.41±52.17)min,平均阻断时间(79.92±36.74)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2.79±24.84)h.术后早期死亡2例,手术早期死亡率4.8%.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17.07%),其中因术后引流量多而行2次开胸探查止血1例(2.38%),术后脑血管意外2例(4.76%),呼吸衰竭2例(4.76%),术后肾功能衰竭1例(2.38%),术后周围血管栓塞1例(2.38%).结论老年人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缩短体外循环时间以及精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1月,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以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2%(38/618),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0)、心功能Ⅳ级(P=0.000)、肺动脉高压≥60 mmHg(P=0.024)、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11)、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P=0.042)、心功能Ⅳ级(P=0.019)、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对降低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二尖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选择66例年龄≥60岁的二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术期各个相关因素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早期死亡6例,病死率为9.09%.心功能NYHA分级、复发性心脏瓣膜病、转机时间长是影响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发生并发症27例,主要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肾衰竭、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结论]对症状严重而合并症少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二尖瓣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处理,探讨老年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215例患者,分为青年组(≤44岁)59例、中年组(45~59岁)96例、老年组(≥60岁)60例共3组。对比各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14例患者手术后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9.5%。老年组死亡1例,病死率为1.7%,中青年组无死亡病例。老年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3.5±2.8)d,与中青年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监护时间为(3.3±1.1)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8±3.5)h,引流管留置时间(3.7±1.1)d,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青年组28.5%,中年组37.5%,老年组45.0%。结论:老年患者心脏外科手术风险高,但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修复及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9月~2014年5月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手术22例(置换4例,修复18例),其中同期三尖瓣成形术5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胸腔镜辅助下完成微创二尖瓣修复及置换术。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体外循环时间82~197分钟,平均(136.1±47.2)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5~103分钟,平均(78.4±15.7)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8~25小时,平均(12±4)小时;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80~270m L,平均(98±38)m L;用血量0~1500m L,平均(380±80)m L;5例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5~14天,平均(7±2)天。术后1例出现SAM现象,无再次手术。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微创二尖瓣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技术可行,手术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80岁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3年1月接受心脏手术年龄≥80岁的29例患者,男23例,女6例;平均年龄(81.6±1.94)岁。单纯冠心病21例,主动脉瓣狭窄5例,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升主动脉瘤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结果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为3.4%。术后出血行手术止血1例,急性呼吸功能不全6例,急性肾功能损伤8例,监护时间(4.2±2.1)d。平均随访(37.3±19.1)个月,随访期死亡9例。结论≥80岁患者仍然可以安全有效地接受心脏手术。谨慎的患者选择、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密切的多学科协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半髋关节置换处理此类骨折的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及假体的选择。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56例(56髋)男24例,女32例。年龄75-93岁,平均年龄(79±3.2)岁,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2-6年,平均(3.5±1.8)年,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手术时间(66±25)min,出血量350-500mL,平均出血量(400±110)mL,输血量1-2单位,平均输血量(1.5±0.5)单位,术后平均开始负重时间6-9 d,平均(7.3±1.8)d,住院时间14-20 d,平均住院时间(16±2.8)d,无坠积性肺炎、褥疮、切口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随诊中有2例负重行走时稍感患髋疼痛。X片检查所有患者假体周围均无骨溶解、假体松动及髋臼磨损征象。结论 〉75岁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骨水泥型假体可以达到即刻稳定,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46±15)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250±55)mL 平均住院(15.3±3.5)d 平均卧床时间(5.0±0.9)d。本组48例患者经过治疗疗效优16例,占33.33% 良27例,占56.25% 可4例,占8.33% 差1例,占20.08%。优良率89.58%。有2例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了不良的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4.17%。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优良率高,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短,是临床上一种有效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总结和分析老年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ECC)的灌注管理经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选择60例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n=32),二尖瓣置换(MVR,n=8),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n=3),MVR+CABG(n=3),二尖瓣成形(MVP,n=12),MVP+CABG(n=2)的患者按其年龄分为老年组(50~73岁,n=36)和成年组(33~49岁,n=24)。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方法等基本相同。对老年患者采用了持续冷血逆行灌注心肌保护、高流量灌注、胰岛素输注方案控制血糖、超滤、低温混合肺保护液行肺灌注等。结果两组患者体重、性别以及术前一般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51例,占85%;电击复律9例,占15%。老年组与成年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2.76±3.04)d vs(16.48±5.43)d,P〈0.05];术后房颤发生率降低(36.7%vs 53.3%,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降低(6.7%vs 20%,P〈0.05),围手术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术中对老年患者采取胰岛素输注方案控制血糖和乌司他丁与氧合机器血混合配成低温肺保护液进行肺保护等特殊方法,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特点,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1月-2008年3月苏州市立医院2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23~55岁,平均(44.36±12.4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3例、Ⅲ级10例、Ⅳ级8例,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平均(64±10)mm。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9例,双瓣置换(主动脉瓣和二尖瓣)10例,其中急诊手术7例。伴行手术包括: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2例,三尖瓣成形手术6例,主动脉瓣十脓肿清除心包片隔绝术2例,房缺修补2例,剖宫产后急诊二尖瓣替换1例。术后应用足量敏感抗菌素6~8周。结果手术死亡2例(住院30d内),手术死亡率10%,1例死于术后1周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另一例因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9例随访3月~6年,平均36.4个月,1例术后2月完全心脏阻滞放置永久起搏仪。术后心功能(NYHA):Ⅰ级15例,Ⅱ级4例。左室舒张末直径平均(54±6)mm,无晚期死亡。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内科治疗效果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虽然急诊手术具有病情危重、手术难度大、手术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等,但只要围术期处理得当,效果仍是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o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473例10kg以下婴幼儿行心内直视手术,月龄1~36个月,平均(10.2±4.8)个月;体质量2.7~10k,平均(6.9±1.7)垤。所有手术均使用进口婴儿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采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全组患者术中术后均使用改良超滤结合常规超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1~206min,平均(78±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108min,平均(39±11)min。术中灌注压30~60mmHg,转流过程平稳,尿量均〉2ml/(kg·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5.8%,全部顺利脱机,464例痊愈出院。术后死亡9例,死亡率1.90%。结论建立更适用于婴幼儿非生理状态下的婴幼儿体外循环过程,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合适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的管理,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超滤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婴幼儿围手术期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体外循环(CPB)术后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确诊为VSD合并PH,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105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体外循环术后常规给予呼吸机支持、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组65例,体外循环术后除常规给予上述治疗外,给予注射用磷酸肌酸钠2.0g,静脉滴注5d。结果两组术前心率(HR)、桡动脉收缩压(SAP)、中心静脉压(CVP)、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长轴缩短率(FS)、肺动脉压力(PAP)及氧分压(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术后5d,治疗组患儿HR为(110±11)次/min,与对照组患儿[(120±13)次/min]比较,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SAP为(107±18)mm Hg,与对照组患)L[(91±23)mmHg]比较,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EF为(58±6)%,与对照组患儿[(53±11)%]比较,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PAP为(49±13)mmHg,与对照组患)L[(60±15)mmHg]比较,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两组术后呼吸机时间及监护室(ICU)滞留时问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38±12)h比(55±13)h;(121±44)h比(188±61)h1(P〈0.01)。结论婴幼儿VSD合并PH体外循环术后应用磷酸肌酸钠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明显缩短术后ICU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4.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肺保护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0kg先心病患儿的体外循环管理中的肺保护情况。方法65例低体重先心病惠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外科矫治术。采用膜式氧合器,预充量550-750ml,心肌保护采用改良St.Thomas液。45例使用人工肾透析器改良超滤(MUF)。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34.3±21.6)min,体外循环时间(62.2±23.7)min,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10.1±8.3)h。转流过程平稳,全部顺利停机。结论在低体重先心病患儿的心脏直视手术中,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CPB用品,术中给予良好的液体与呼吸管理,有效的药物保护,对保护肺功能有一定作用,是确保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技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M ICS)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进行体外循环(CPB)的方法及经验。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完成微创心脏手术的CPB 73例,其中使用达芬奇机器人(da vinc i S)完成心脏手术71例,经右侧胸小切口心脏手术2例。1例二尖瓣成形手术患者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CPB,1例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患者经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建立CPB,其余71例手术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CPB。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Hg),连续血气监测(CD I-500)及超滤。结果73例患者CPB时间45~206(116.1±35.5)m 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7~132(58.5±23.6)m in,CPB转流中尿量200~1 900(825.5±447.5)m l,超滤量800~4 800(2571.1±885.9)m l,9例患者CPB液体量为零平衡,53例患者CPB液体量为负平衡200~2100(835.8±524.0)m 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120~680(247.6±197.5)m l,全组病例均顺利停机,无并发症出院。结论VAVD技术能获得充分的静脉引流,在微创心脏手术CPB中必须使用VAVD才能保证良好的静脉引流。在保证充足的灌注流量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多的滤出液体,达到零平衡或负平衡的目的,VAV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手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直视手术前后发生甲减的患者18例,术前确诊甲减者8例,术后确诊者10例。结果死亡3例,病死率16.7%。术前确诊者,术前均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术后并发广泛性肺渗出、低心排血量(低心排)各1例,其余6例顺利恢复,无死亡;术后确诊者,术后并发低心排6例,呼吸衰竭4例,死亡3例,死因分别为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顽固性低氧血症1例。结论术前避免漏诊甲减,一旦确诊,尽早补充甲状腺素片,术后严防并发症是心内直视手术后甲减患者顺利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一期Norwood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5例患儿诊断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平均年龄(2.3±2.8)个月,平均体重(4.2±0.9)kg。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开展一期Norwood手术,停循环期间,3例采用脑部顺行灌注,流量10~15ml/kg。使用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技术。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222±10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0±35)min,平均停循环时间(53±25)min,最低肛温(19.2±1.2)℃。停机时红细胞比积为(0.37±0.02)。死亡2例,1例术后低心排、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另1例术前乳酸值大于15mmol/L,不能脱离体外循环。结论深低温停循环适合一期Norwood手术,脑部顺行灌注有利于延长停循环时间,较高的红细胞比积对患儿术后组织供氧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头罩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无创通气治疗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拔除气管插管后低氧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期间,CPB下开胸心脏外科手术入ICU监护的接受头罩CPAP治疗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48 h内出现低氧血症,面罩给氧氧合指数(PaO2/FiO2)无法达到200以上开始头罩治疗,疗程为6 h;采用自身对照比较治疗前中后各项参数。结果头罩CPAP治疗3 h,患者的PaO2和PaO2/FiO2明显提升[(76.84±8.93)mmHg vs.(150.44±56.05)mmHg和(153.30±15.79)vs.(255.20±76.05),P0.05],其他各项血气指标及治疗结束后和治疗时血气指标之间的变化不明显。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降低[(32.33±2.42)次/min vs.(21.33±5.98)次/min和(108.40±25.60)次/min vs.(98.20±33.54)次/min,P0.05),治疗后与治疗时无明显差异。结论头罩CPAP治疗明显提升拔除气管插管后出现低氧血症患者的PaO2和PaO2/FiO2,对心功能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HTK液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并观察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16例患者应用HTK液进行心肌保护,观察其临床指标.结果:14例(87.5%)心脏自动复跳;手术时间(228.6±31.5)min,体外循环时间(122.1±28.6)min,主动脉阻断(85.2±19.5)min,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时间(1.6±1.1)min,后并行循环时间(30.3±10.0) min;体外循环停止时多巴胺用量(5.0±2.5)μg·kg-1·min-1;术后呼吸机辅助(18.4±5.3)h,ICU停留(32.7±9.5)h.全组无1例死亡,均治愈出院,术后住院(11.6±2.2)d.结论: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HTK液灌注心脏,简单、安全,心肌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郭海涛  鲁传龙 《医学综述》2014,20(18):3452-3453
目的探讨并总结体外循环下行重症心瓣膜病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流转期间灌注压维持6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5 cm H2O,对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顺灌+逆灌相结合的灌注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滤技术,记录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心脏复跳比例及手术结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9.5±44.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5.4±28.5)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8.6%,除颤复跳率为11.4%;体外循环中患者均成功脱机;术后2例(5.7%)死于合并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选择合适的灌注方法、进行心肌和肾脏保护、适时采用超滤技术、准确掌握脱机指征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