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56例,其中有出血性转化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从病因、临床特点、MR和CT影像学征象及综合性治疗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2例出血性转化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占多数,尤其是房颤引起的脑栓塞。经调整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只有脑实质内血肿面积较大患者预后较差。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及脑栓塞患者易继发出血性转化,对可疑患者应常规复查头颅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调查38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梗死面积、尿蛋白以及发病前后抗栓药物应用史、出血部位等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糖、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的出现都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结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而尿蛋白的出现可以作为出血性转换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比分析6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大脑皮质梗死、糖尿病、年龄(大于65岁)有关。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大脑皮质梗死、糖尿病、年龄(大于65岁)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1951年,Fisher和Adams首先提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rct,HI)”的概念,用以描述脑梗死灶内的继发性出血。20世纪80年代,由于CT的广泛应用和抗凝治疗的开展,为了区分抗凝、溶栓等引起的出血性脑梗死,神经病学家使用了“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一词。  相似文献   

5.
田洪  刘磊  郝磊  臧巧利  朱川 《重庆医学》2015,(2):183-18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HT患者48例,其中,出血性梗死(HI)45例(93.8%),其中HI‐1型27例,HI‐2型18例;脑实质内血肿(PH)3例(6.3%),其中PH‐1型2例,PH‐2型1例。PH‐2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HT。进行CT、MRI检查,界定梗死面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结果HT患者梗死后出血时间发生在1周内14例(29.2%),1~2周内28例(58.3%);脑叶梗死25例(52.1%),出血灶均在皮层和(或)皮层下,深部脑实质梗死11例(22.9%),出血灶在梗死灶内或其边缘,脑叶及深部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出血灶均在梗死灶内;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31例(64.6%),继发于小面积脑梗死14例(29.2%),继发于腔隙性脑梗死3例(6.3%);HI表现为皮质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血肿主要位于深部基底节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更容易并发HT。HT多发于脑梗死后1~2周内,应当于这段时间内复查头CT或MRI。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18例,分为出血性转化组(HT)53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NHT)6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与出血性转化的关系。结果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增加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P<0.05);年龄、性别、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与出血性转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有糖尿病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具有增高的出血性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7.
8.
出血性脑梗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脑梗死(hem orrhagic infarction,H I)是脑缺血性卒死后因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随着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 T)和磁共振成像(M R I)的广泛应用及溶栓和抗凝药的普遍使用,对其认识日益深刻。我院2002~2004年共收治脑梗死423例,其中H I4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宋道远 《医学综述》2011,17(1):110-113
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现已超过肿瘤占我国人口死因的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最高,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容易继发出血性转化,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缺血性脑卒中后静脉、动脉和动静脉联合溶栓研究的大量进行,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等引起了很大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等密切相关,而尿蛋白、血浆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可以作为预测指标以便更加慎重地进行处理,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脑CT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病灶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兹总结我院自2004年12月-2008年11月共收治脑梗死患者431例,其中发生HT 25例(5.8%).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源性心脑病并发急性脑梗塞的原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 18例肺心病并发脑梗塞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8例病例按诊断标准确诊为肺心病并发急性脑梗塞 ,分别根据情况给予降低颅内压、抗凝及对症处理 ,其中 12例病稳定或好转 ,6例死亡。结论 :缺氧导致血液黏度增高是肺心病脑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表现不典型被误诊。早发现 ,早期给予降低颅内压、抗凝治疗是预防发生、抢救成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脑梗塞患者156例,就其发病情况,诱发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进行了分析讨论。脑梗塞的发病高于脑出血,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发生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脑梗塞的治疗应根据脑水肿的情况进行,不宜普遍首先应用扩血管治疗。本病复发率高,反复发作可引起广泛性脑部损害,其病死率、病残率明显高于首次发病。小剂量阿斯匹林等药物应用对预防复发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比较3组起病年龄不同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病人(A组≤14岁,B组15~30岁,C组≥31岁)其HLA-DQA1链52位精氨酸(Arg)与IDDM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组HLA-DQA1链52位Arg(+)等位基因频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53.9%,P<0.05,RR=5.98)及B组和C组(P<0.05);A组HLA-DQA1链52Arg(+)/Arg(+)表现型的频率为75%,明显高于C组(23.1%,P<0.05)。本文提示:HLA-DQA1链52位Arg与IDDM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起病年龄相关的异质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阐明IDDM的免疫遗传学本质。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观察加压氧 (HB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②方法 将 8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HBO组 4 5例 ,对照组 4 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HBO组同时给予加压氧治疗共 30次。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 ,评价HBO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③结果 HBO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uc=2 .5 5 ,P <0 .0 5 ) ;HBO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6 .5 11~ 8.5 37,P <0 .0 5 )。④结论 加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血栓性出血性脑梗塞(HI)38例,占血栓形成的4.2%。血栓性HI的临床症状轻重与发病时间迟早有关,7天内发病重症型为主,7天后以轻症占多数(84.2%)。CT扫描结果血肿型临床症状重,特别在大片状梗塞继发出血者预后差,点斑状型出血临床症状较轻(92.1%)。为了提高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对大片状梗塞或脑血栓后病情恶化或持续不缓解者应CT扫描追踪复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手段。方法37例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均行头颅CT、MRI扫描证实,并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高血压病是无症状性脑梗塞发病的首位因素,MRI是诊断无症状性脑梗塞可靠而敏感的手段。结论强调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对预防本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5例,其发病与阻塞的动脉再开通有密切关系。CT扫描有特征性影像,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指出在脑梗塞早期治疗时,应用抗凝、溶栓、剧烈血管扩张药物,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 2 2例发病12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一次性应用 2 0 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溶栓后 2h、12h、1d、3d、7d、14d、2 8d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程度、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并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后 1d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17.5 5± 12 .74,较溶栓前 2 9.0 0± 7.77明显减少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治愈率、显效率分别达到 13.6 %和 45 .5 % ;溶栓后 2 8d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程度、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溶栓组有 3例并发脑出血 ,4例牙龈出血 ;对照组有 1例并发脑出血。结论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急性脑梗塞患者20例,应用纳络酮治疗,并与维脑路通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为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塞优于对照组,该药具有较好的催醒作用起效迅速,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副作用小,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较有效制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内延迟时间及不同治疗时间的治疗效果。探讨缩短病人院内延迟时间的方法及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急诊溶栓组经CT或MRI确诊后立即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溶栓组则在住院后进行。结果:急诊溶栓组病人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58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9例(47.5%),住院溶栓组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120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2例(30%),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6-48h内溶栓仍有效,结论: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