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击伤致心脏损害的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艾文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93-1793
电击伤是指人体与电源直接接触后电流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上除表现在电击部位的局部损伤,尚可引起全身性损伤,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我院自1990年10月-2006年10年间共收治急性电击伤患者120例,其中50例做了完整的心电图检查,通过对50例电击伤病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电击是指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时,造成机体的损伤及功能障碍,电流通过人体可引起全身性损伤和局限性损伤,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相似文献   

3.
电击伤是一定强度的电流直接接触并通过人体,导致人体出现损伤及功能障碍。通常是由于不慎触电或雷击造成的。电击伤后严重者可出现强烈的肌肉痉挛、呼吸和心跳停止、迅速死亡。常伴有脑外伤、腹部外伤、骨折等,高压电击伤及雷击伤,其后果严重,常可迅速死亡。电击对人体的作用包括电流经过人体时引起的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的严重功能失调,及开始不明显、但不可逆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李福连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3):758-759
电击伤是一定量电流通过人体引起损伤或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人体直接接触电源或高压电均可致电击伤,而电击伤严重程度与电压高低、电流强度、电流种类、电流途径、接触点及时间有关。它的病理变化是电流经过组织产生的热引起组织凝固坏死,组织坏死的程度与温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电击伤俗称触电,是由于电流通过人体所致的机体损伤。日常生活中因不懂用电常识或误触漏电线路而导致电击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多数电击伤是因人体直接接触电源引起,而雷击则是电击伤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电击伤发生率明显增多,因此掌握电击伤的现场急救知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电击伤是电流进入人体由电能在机体内转变热能造成的创伤,高压电击伤除局部皮肤烧毁外,常可引起肌肉、血管、神经、骨骼坏死,因此电击伤较一般烧伤对人体损伤更为严重,尤其是高压电击伤.收治4例因高压电6万6伏电击烧伤的患者,经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电击伤是由于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损伤,最常见的是人体直接接触电源或接近高压电弧以及雷击所致。电击伤的特点为面积小、组织损伤严重,常遗留功能丧失、畸形和残废等。近年来我院收治电击伤(包括雷击)54例,现结合本组资料就电击伤的急救护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电击伤     
电击伤,俗称触电是指当一定数量的电流或一定数量的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产生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病因因电源直接接触人体而发生的电击最为常见。直接接触低压电源(通常认为24伏特以下)有电流通过人体,或在高电压、超高电压的电场下,虽未直接接触电源,也有电流或静电电荷经空气或其他介质,通过人体而产生电击。一般与下面几种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9.
电击伤是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组织不同程度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1] .人体作为导电体,在接触电流时即成为电流中的一部分,电损伤对人体的危害与接触电压高低、电流强弱、直流电或交流电、频率高低、通电时间、接触部位、电流方向和所在环境的气象条件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电击伤是一定量电流通过人体引起损伤或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人体直接接触高压电或电源均可致电击伤,而电击伤严重程度与电压高低、电流强度、电流种类、电流途径、接触点及时间有关[1].高压电击伤(电压>10000伏)损伤严重,治疗难度大,因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确保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及时、正确,才能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康复.我科自2005年8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高压电击伤2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急诊电击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效果.方法 本文就急诊电击伤病人临床表现、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等方面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 电击可瞬间致人体严重伤害,病人易发生昏迷,呼吸心跳骤停和各种并发症.结论 电击伤早期密切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病人的治疗、预后和预防并发症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电烧伤主要包括电弧引起的体表热烧伤和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电接触烧伤。当人体接近高压电源到一定距离时,尽管尚未与电源接触,但可被电源与人体间建立的电弧所烧伤。电弧烧伤以Ⅲ度为主。电击烧伤是指人体与电流接触后电流进入人体,对机体的损伤尤其是对局部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的损伤是相当严重的,甚至导致截截肢,因而致残率相当高目前已受到医学界及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在实践中我们体会早期手术远较晚期手术为好,因此,藉以提出早期修复的所谓"急诊修复"这一新概念的重要性,电击伤一旦休克复苏并平稳应争取早期手术探查,扩创皮瓣转移,这是挽救肢体及其功能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电击损伤的机体组织形态学变化,为铁路接触网电击损伤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成年家兔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前和死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电击组,生前和死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电弧电击组,每组2只。建模成功后,在光镜下观察家兔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电击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生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电击损伤皮肤组织以烧伤为主,皮肤及皮下组织严重凝固坏死、炭化,肌肉组织凝固呈团块状;内脏各器官发生严重而广泛地凝固性坏死,结构破坏;电流传导路径上的血管损伤严重;与生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电弧电击损伤不同。死后电气化铁路接融网触电电击组及电弧电击组除心肌纤维轻度断裂、内脏器官淤血外,无其他明显异常。结论:家兔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电击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为铁路接触网电击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及与烧伤和死后电击的鉴别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导体,当人体触摸到外部电压时都会受到电击.无论是电流经过皮肤流入体内再流出体外造成的强电击,还是电流直接进入脏器引起的微电击,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5.
电击伤是一种复合性损伤,严重的电击伤常常累及骨组织,处理亦较困难,及时了解骨损伤的程度,探讨骨改变的规律,对临床治疗十分重要,笔者总结了我院1993年5月一1997年10月收治后具有完整临床及X线资料的骨电击伤40例,探讨电击伤骨改变的特点及X钱诊断的重要性。l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6.
医疗设备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大量诊断信息和治疗手段,而医疗设备的漏电也会使病人电击灼伤以至危及生命.国务院发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后引起了医疗界高度重视,临床诊疗活动中如何安全使用医疗设备也是预防医疗事故的重要方面.本文着重介绍了电击的种类、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有研究[1]报道,美国每年因电击伤住院人数超过20 000例,占美国所有烧伤科住院患者的4%~6.5%,其中超过1 000例患者死亡。在发展中国家,电击伤是工伤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约为21%~27%[2]。我国电击伤发病率尚无确切统计数据。电击对人体可造成多系统损伤,包括运动、呼吸、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等[3]。电击伤导致的肩关节后脱位(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PSD)是骨骼系统最常见的损伤[4]。青壮年工人是电击伤的主要受害群体,由于其上肢肌肉发达,电击后肩关节周围肌肉会强制收缩,导致PSD[5]。Saupe等[6]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流损伤后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诊断电击伤中的意义。方法:利用110V交流电电击大鼠,建立大鼠无电流斑电击损伤模型,于电击后即刻、15min、30min、1h、2h、3h、4h、5h、6h、7h和8h,分别取出电击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的血液进行ALT全自动生化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ALT在电击损伤之后整体呈上升趋势,至3h达最高峰,其水平约为空白组的1.5倍,此后逐渐下降,于8h处接近空白组水平。结论:电流损伤后大鼠ALT水平在6h内发生规律性改变,可作为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损伤鉴别及确定电流损伤时间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电升压装置和相关设备,建立一个放电装置,直接电击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电损伤模型。方法分别于电极处调出220、500、1000V的电压,以上述电压电击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定期观察右肢的功能及坐骨神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在相同的致伤条件下,高电压能造成神经的广泛损伤,髓鞘大量崩解;低电压对神经的损伤较轻。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电损伤过程,为高压电损伤的实验研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在电击伤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含量的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为法医学上电击伤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电击损伤模型,电击伤组于电击后0、1、2、4、8、12 h和1、2、3、d麻醉抽取5 ml心室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样本中CK和LDH酶活性.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电击伤后大鼠血清中LDH和CK酶活性出现动态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反映出电击损伤发生的时间,LDH活性在电击损伤早期(电击伤后4、8、12 h)明显升高,CK活性在电击伤后8 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结论:电击伤后血清中CK和LDH含量变化,可以为电击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