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通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最近,实验研究显示利多卡因可抑制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缺血细胞的传导性。然而,关于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影响尚无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性地复习47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史,评价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房室传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各种不同药物曾用于缩小心肌梗塞范围的研究,如β阻滞剂、硝酸酯类、皮质激素和透明质酸酶。钙通道阻滞剂已被证明能有效地治疗稳定型、不稳定型和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此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也可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包括:(1)解除冠状动脉痉挛。Oli-va 等研究指出,痉挛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起作用。更为新近的冠状动脉造影和链激酶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常见病之一,其住院病死率为10%~15%。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尽管目前国内、外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连续电子监护或设立监护病房,并采用了电学及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其开发心律失常的病死率仍占44.3%。今就我院57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象为1987年5月~199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临床、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57例。1.1.l性别、年龄:男性42例,女性15例,男性年龄25~88岁…  相似文献   

4.
闭胸式冠状动脉血栓和溶栓模型的制备——中孔合金珠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冠状动脉血栓模型是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药物的重要条件,随着临床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广泛应用,对溶栓药物的溶栓效果,希望有更为客观的评价方法.1980年,Romsond等提出,用开胸式冠状动脉微量直流电刺激法,可制备冠状动脉血栓模型,并被广泛应用.本文作者在建立闭胸式微珠法阻塞冠状动脉实验模型时发现,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为此,拟进一步探讨可否在此基础上建立冠状动脉血栓模型,并且这种血栓模型是否也能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药物筛选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常规药物治疗的经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心肌梗塞常规药物治疗的经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80)许群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治疗有很多选择,包括药物溶栓防止或延迟受损的心肌坏死,以及用机械方法再通阻塞的冠状动脉,这些可称之为"积极的"治疗措施。但是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还得包括卧床休息...  相似文献   

6.
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和缩小心肌的进行性坏死范围,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供应梗塞区的冠状动脉有阻塞,促使试图再建冠状动脉血流。用导引钢丝、溶血栓药物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使血管再通的方法可使胸痛缓解,S-T 段回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左室功能不良常成为治疗上的难题。在传统上,严重左室功能失调(表现为心排出量减少或肺静脉郁血,或两者兼有)是用正性收缩能药物或利尿剂治疗。正性收缩能药物如洋地黄,对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心脏血液动力学作用很小,最近的实验资料并提示可增加心肌缺血的面积。利尿  相似文献   

8.
约在十年前,心脏病的药物治疗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是因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在使用扩血管药物之后,左室功能很快得到改善.由于扩血管药物的有效的循环效应,使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控制了症状,改善了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随着十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观察,现在可以综述扩血管药物的效应,估价其在将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位置.周围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9.
硝酸甘油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缓解缺血性疼痛,改善心肌缺血和左室功能的主要药物之一。我院自1994年3月以来,对30例急性心肌梗塞并急性肺水肿病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选用小剂量硝酸甘油静点,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冠心病被视为威胁成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因而积极致力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研究和处理。非侵入性及侵入性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能监测心脏的电及机械性障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不论有无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均能通过测定心脏节律和机械功能而予以分型。根据所得到的这些客观资料,可对每个病人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案。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包括家庭医疗、早期出院后的治疗以及药物疗法,其目的在于抢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慨述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应用血管扩张疗法、β受体阻滞剂的近年看法及治疗AMI并发心力衰竭时的药物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近代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的基本经验与新观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80年代中期认识到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机制中血栓形成的重要性 ,而确立的静脉溶栓疗法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开辟新纪元。国际上进行了多项大规模随机对照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试验 ,国内也有几项全国性溶栓试验 ,个人认为阐明了下列 12条新的基本经验与新观点 :1 毫无疑问 ,溶栓疗法明显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 ,改善左心室功能 ,改善早期及晚期的预后 ,并显著改变急性心肌梗塞的自然病程。2 溶栓药物有了很大发展 ,从第一代尿激酶 (UK)、链激酶 (SK)发展到第二代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t- PA)、甲氧苯基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后溶栓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后溶栓治疗的现状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戚玮琳综述戴瑞鸿李勇审校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长,急性心肌梗塞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在最近十五年中,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S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APSAC...  相似文献   

14.
心电图对多种心脏病变都有较大诊断价值,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房肥大、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对电解质失衡及药物影响也有一定诊断意义。心电图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判断心功能和预后方面也有较大价值。 心电图QRS记分法估计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和预后 陈炳煌用QRS记分法(QRSs分数),对32例急性心肌梗塞计算常规导联Ⅰ、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塞并发脑血管意外时预后较差。本文报告一大组5839例在冠心病专科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脑血管意外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VA-TIA)的发病率、前驱症状及并发 CVA-TIA 的临床意义。1981~1983年在以色列的13所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有关人口统计、病史和药物资料登记于特定表格。脑血管意外的诊断根据肢体和面部的轻瘫或瘫痪持续至少24小时。本组有47例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药物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溶栓的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以及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血管未通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溶栓的方法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十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有报告经常服用阿斯匹林可使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减少,因此目前正在临床上广泛试用阿斯匹林及其它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心肌梗塞。阿斯匹林的抗  相似文献   

18.
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一例山东省菏泽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吴明永1992年4月我院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经多次电击除颤及并用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最后经静脉注射硫酸...  相似文献   

19.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给予血管扩张剂减轻左心室负荷,可使心脏功能获得改善。但是,各种血管扩张药物是否具有各自的特征,可在不同的临床情况下提供有关的益处,则尚不清楚。为此,作者对29例急性心肌梗塞后24小时内的患者进行了硝普钠、酚妥拉明和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的血液动力学作用比较。为了有共同的比较基础,原来血压正常的患者调节药物滴速使平均动脉压下降至80毫米汞柱左右;对有高血压的患者则维持在90~100毫米汞柱。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塞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PTCA后冠状动脉急性再闭塞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