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真正的平性药并不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药性系指四气(性),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此外,《神农本草经》及其他本草著作中还有一种平性药的论述和记载。再翻开一九八四年版《中药学》新教材,可以看到,诸如茯苓、火麻仁、鸡内金、桔梗、天麻、党参、山药、莲子、香附、甘草等近一百种平性药。平性药是否真正存在?历代医药学家有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个人认为,真正的平性药是不存在的,无论从那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总还有偏微凉、微温的不同。兹从两方面加以论述。一、指药性和缓,应用广泛:每种中药必具一性,有性必定有偏。中医治病,就在于  相似文献   

2.
平性药是介于寒热之间而偏性不显著的一类中药,其与偏性药相对而言,是客观存在的。提出平性药药性特点为药性平和、不显寒热、温凉偏差小,药性调和、随证配伍、适用广泛;认为其作用特点为性平力不平,且可针对病症、扭转病势;其以作用特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性平力缓、以补为主、多味甘,另一类是性平力峻、药效速猛、多味辛、苦、酸。中药的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治疗用药的基础,故明确平性药的药性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但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范围。既然未超出寒热范围,那么为什么提出平性,并沿用至今呢?平性,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之处呢?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的性、味、归经、齐全523味药物为研究对象,尝试基于药性一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讨平性的药性定位,并与“寒、凉、温、热”四性进行比较,从而论述“平”性与四气中其他四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但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范围。既然未超出寒热范围,那么为什么提出平性,并沿用至今呢?平性,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之处呢?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的性、味、归经、齐全523味药物为研究对象,尝试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讨平性的药性定位,并与"寒、凉、温、热"四性进行比较,从而论述"平"性与四气中其他四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平性药药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对于平性药药性本质、作用特征等问题的探讨意义重大。文章围绕"平而有性,有性无功,以味为用"的理论假说,通过文献搜集整理,以及对2015版《中国药典》中平性药性味进行归纳总结,初步从理论上对该学说进行了佐证,以期为平性药药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已获得的药效学试验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验证平性活血药"双向适用"的药性特征。 方法: 采用Weka 3.6.2软件进行贝叶斯分析,按数据预处理、属性选择、建立相关贝叶斯网络模型、分类预测的步骤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 结果: 在瘀热互结证中,3类药性中药组与模型组分类,AUC大小顺序为平性药>寒性药>热性药;在寒凝血瘀证中,3类药性中药组与模型组分类,AUC大小依次为热性药>平性药>寒性药。 结论: 对瘀热互结证,平性活血药与寒性活血药具有类似治疗效果;对寒凝血瘀证,平性活血药与热性活血药具有类似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平性药具有"双向适用"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孙冰  邓家刚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2):1615-1616
对于平性药药性的认识历代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尚缺乏关于平性药配伍的专题研究.作者就平性药药性特点在方剂配伍中的体现做了探讨,认为:平性药与他药配伍后在"整体取性"、"相关奏效"、"中介调节"3点的体现尤为突出;通过配伍可以体现平性药"体平用偏"、"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点;气味配伍是体现平性药"调整阴阳"、"以偏纠偏"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药四性理论是指导中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然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发现大量药性未明的中药有效物质,亟待构筑以中药四性理论为指导的中药新药研发体系。本文从“中药药性必有其物质基 础”的认识出发,在已知的中药四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标准平性中药模型”的中药偏性组分的克隆与新药研究策略:选择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平性中药进行系统分离,以各分离组分的含量与比例关系为参照,建立“标准平性中药模型”;以此为准,凡是中药分离组分的含量与比例关系偏离“标准模型”者,即为该中药偏寒或偏热的偏性组分;并从克隆寒热药之偏性组分出发,研究中药偏性组分的质量标准,探讨其纠偏作用与机制,期望形成以中药四性理论指导的以药效组分为主要组成的中药新药。  相似文献   

9.
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通过对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对1 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分析,归纳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组方的基本方法,平性药本身兼具寒、热之性,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亦同寒热药性一样,也常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以达调整阴阳的目的。②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平性药配伍寒、热药,一者表现为寒、热的"趋从性",可用于治疗热证或寒证;二者,既可防止寒、热药同性配伍使方剂过寒或过热,又因平性药"和合调平"之性而不易致矫枉过正;第三,平性药在配伍中还可起到佐助、佐制作用。③补剂入平,缓复虚损:平性药之"补"较为和缓,适合于虚性疾病的全程,更利于善后调理,不易致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古今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了平性药组方配伍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等为药性的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自创的“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探讨平性药组方配伍规律,并以平性药分别作为君、臣、佐、使的应用频次上限10%确定为该组方角色常用药物,频次上限25%定为该组方角色主干药物.结果:不同药性在1 307首方剂中作为君臣佐使的频次统计:寒性、平性、热性药物,作君药者分别占42%,15%,43%,作臣药者分别占40%,17%,43%,作佐药者分别占37%,20%,43%;作使药者分别占17%,66%,17%;筛选出平性药作为君、臣、佐、使的常用药物及主干药物.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少为君臣,重在和合;二是多为佐使,调和辅助;本研究方法所筛选出的君臣佐使常用平性药和主干平性药,将为临床组方用药及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薛川松 《河南中医》2013,33(7):1016-1017
“药得阴阳五行之偏,是故以偏治偏,必归于平而后病愈”.病乃“气有偏颇”,药物治病是因为“药得阴阳五行之偏”,是以“以偏治偏”.故药物皆有偏性,用之对症即是其治病之基础,不对症即是副作用产生之根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的相互关系,找出与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的药物属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年来刘绍贵主任药师收集或分析处理的中药不良反应表现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药性之间各项目发生的比率。结果:90种中药不良反应中,寒凉药30种,温热药46种,平性药14种。其中温热药在致口干、发热、血压升高、肢体麻木、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方面与寒凉药及平性药存在明显差别,温热药在引起口干、肢体麻木、燥躁不安、神志不清及血压上升方面与寒凉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性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寒凉药在致肝损害及寒颤方面与温热药及平性药存在明显差别,而平性药在致皮肤过敏反应方面与温热药及寒凉药存在明显差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其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陈思颖  张冰 《河南中医》2023,(4):535-538
张冰教授认为,“平衡”为人体生理活动的核心,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失平”所致,治疗关键是“复平”,养生保健的目的是“维平”。中药因其偏性不同而分阴阳,临床用药中,除了审证求因,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外,还应兼顾药物的药性、功能、偏性以及患者体质,有主次地兼顾矛盾双方,变中调平,不因用药造成新的失衡。对于药性、功能的调平,一是根据药的偏性,在用药物纠正疾病偏性的同时,又防止药物对人体产生新的损害,具体方法有:寒温并用、升降同调、润燥相合、气血同调、刚柔并济、阴阳相求等;二是将平和药物配以峻烈药物,不使药力太过,出现新的紊乱;三是善用药性平和之品。药性是中药的本质特征,药效是药性的正向表达;药物的峻烈之性和其对人体的损伤,即其毒烈性,是药性的负向表达。要权衡二者,用其效而避其毒,从小剂量开始,中病即止,切勿用药太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对唐容川《本草问答》的药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该书在论药性上认为几药其气皆偏,无偏不成其药;在论药味上认为味之平者,不离其本性,味之极者,必变其本性;在炮制上主张制得其宜,勿使过性;在论治疗用药上重视气血化气生血,认为补气先补肾,补血必须补火温肝。  相似文献   

15.
养生防病、注重生活质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内容,传统药膳体现出不可抗拒的魅力。但是由于有些人不了解药膳的原理,盲目食用,从而走进药膳误区。 误区之一:只要是药膳,食之就一定能强健体魄。 药膳,既在膳食中加入了药的成分,也就有了防病、治病的功能。祖国医药认为“逢药三分毒”,此毒是指药物所具有的药性。也就是说中药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另外还有药性居中的平性药。且不说那些大寒大热等药性强的药物,就说人参、鹿茸等大家也知道补多了也会出现腹部胀满、口鼻流血、牙龈出血等症状。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秉承中医药整体观念,开展平性药拉曼谱图与平性的相关性分析,实现平性辨识。方法:以中药拉曼光谱数据为分类指标,基于平均基尼系数降低度开展特征拉曼数据筛选,结合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人工神经网络(ANN)、贝叶斯网络(NN)算法建立平性辨识模型,同时采用交叉验证法对建立的辨识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与SVM、LR、ANN、NN模型相比,以基尼系数排名前100的拉曼数据所建立的RF模型展现出最佳的辨识效果,准确度和精确度均大于0.9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5。结论:平性药拉曼谱图与平性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药性表征,结合随机森林算法高效、准确地辨识平性中药,为平性的客观存在、可入性味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析“平不入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析“平不入性说”孙启明江苏省启东市吕四镇板桥街21号(启东226241)自《神农本草经》序例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以来,药性的四气分类法至今已沿用了二千年。四气,后世又称四性,始于宋代之寇宗,在“寒、热、温、凉”四气或四性之外,本还有平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1307首方剂的平性药病证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平性药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记的载药性为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了寒热平药性与组方角色的关系、寒热平药性组方角色与主治病证的关系等;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平性药配伍与不同病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及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性药作使药者为寒、热药的3.9倍,平性药作君、臣药的方剂,以治疗气虚证者最多,其次是瘀血证和痰湿证;平性药在寒证、热证、不寒不热证、寒热错杂证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2%,18%,25%,18%,在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中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7%,17%,25%;在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中,平性药的应用频次分别是寒性药+热性药的1.5,1.4,1.4,1.6,1.2倍。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时最常作使药;平性药多用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是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等病证的常用药,比寒热药物更宜于临床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中药是天然物质,无毒、无副作用,这是对中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事实上中药的毒性是其药性的组成部分。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药物的特性(属性)。“毒”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毒”与“药”相通,因为“毒”反映了中药的偏性和治病功能,所以古人将“毒”作为药物的代称。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中国药典》2015年版搜集到37味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并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其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整理和归纳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萜类、甾体、糖类等成分;同时,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肿瘤、抗纤维化、保肝护肝、抗炎镇痛、降压、调节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肝纤维化、心血管疾病、肝癌、子宫癌、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现随着人们对平性药的日益关注,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这为平性活血化瘀中药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关于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中药的药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方面,而针对其药性的研究较少。作者从药物药性的角度出发,对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可为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平性活血化瘀中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