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陆军 《黑龙江医学》2010,34(12):916-917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9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做保留面神经和腮腺浅叶切除术及保留腮腺导管+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结果暂时性面瘫15例,复发1例,涎瘘2例,皮下积液10例,Frey′s综合征8例,耳垂麻木10例。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切除+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有效的术式,有利于保留残余的腺体功能及面部的美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腮腺肿瘤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我科1998~2008年所有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155例术前辅助检查、各种治疗方法及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CT诊断准确性最高(93%)。部分腮腺切除术11例,术后未发现面瘫症状;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10例;全腮腺切除术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15例,永久性面瘫5例;术后涎瘘1例,肿瘤术后复发3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2例。保留耳大神经56例均未出现耳垂麻木。结论:CT作为最常用术前辅助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最高。根据术中冰冻切片快速诊断确定原发灶的手术范围、处理面神经以及颈部淋巴结,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确定是否配合术后放疗。术后常规加压包扎可减少涎瘘。保留耳大神经可防止耳垂麻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包膜外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的预后效果。方法收集352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包膜外切除术276例(包膜外切除术组),行浅叶切除术76例(浅叶切除术组),对两组临床资料的一般情况、手术参数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浅叶切除术组中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耳垂麻木发生率以及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包膜外切除术组( P<0.05);两组中一般资料、复发率、包膜破裂发生率、涎瘘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选择包膜外切除术,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和保留腮腺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对89例腮腺混合瘤患者行腮腺混合瘤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术后发生窒息1例,暂时性面瘫6例,涎瘘2例,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提出加强术后窒息、面瘫、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王凤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80-158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22例经病理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患者均采用腮腺耳后颌下区"S"形切口的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腮腺浅叶+肿物切除78例,腮腺浅叶+部分深叶+肿物切除33例,腮腺+肿物切除11例。所有手术均解剖面神经.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15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3例,涎瘘2例,积液4例,复发4例。结论: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胡玉坤  聂攀  后军  张令达 《安徽医学》2013,34(4):428-431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诊腮腺浅叶单发良性肿瘤病例51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重建腮腺咬肌筋膜的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个月~2年,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其中5例出现暂时性面瘫。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的2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的2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价量表(QOL)评分及腮腺切除术相关并发症(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对照组术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腮腺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创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等相关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腮腺切除术在良性肿瘤切除中的效果,探讨采取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和部分腮腺的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和方法。方法:将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80例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美容切口,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和部分腮腺的改良腮腺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手术切口。术后随访2~4年,临床检查暂时性面瘫、涎瘘和术后肿瘤复发情况。通过碘-淀粉试验观察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主观感受,并问卷调查耳垂区感觉及面部有无明显畸形等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和肿瘤复发率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发生率和患者面部明显畸形情况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结论:2种手术切口的术野暴露无差异,但改良腮腺手术切口隐蔽,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无涎瘘及Frey综合征,较传统手术切口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将62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随机分为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术(观察组)30例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对照组)32例,通过4个月-7年随访,观察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涎瘘、面瘫、面部外形及复发等情况。结果观察组Frey综合征、面瘫、面部凹陷畸形、涎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四种并发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肿瘤复发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及瘤周部分腺体切除克服了传统腮腺手术的缺陷,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的优点,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嚼肌筋膜、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组织,以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对68例腮腺良性肿瘤,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分别采取解剖面神经总干、颞面干分支或颈面干分支做腮腺肿瘤的区域性切除术。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涎瘘发生,保留耳大神经,耳垂及耳周麻木在6月~9月恢复,暂时性面瘫5例,术后1周~6月恢复。2例出现Frey’s综合征。术区凹陷不明显。结论改良术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较传统术式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颌面部三大涎腺中常见肿痛,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本术式。本文就5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并发涎瘘及面瘫的原因、处理等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混合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51例发生于腮腺浅叶的多形性腺瘤,采用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并经过2-8年的随访。结果 经随访无1例复发,5例出现涎瘘,3例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3月内恢复。所有病人局部凹陷畸形小,面形恢复较好。结论 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省时,面神经损伤、面部畸形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技巧、术后并发症预防。方法对1998年7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8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随访6个月内均恢复正常;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6例,涎瘘8例,积液2例,复发3例。结论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灵活选择手术方式,注意并发症的防治,能减少创伤、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阎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32):87-88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多,且多位于面神经浅面和腮腺后下极,治疗颇为繁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以往的手术方式经历了二个阶段,单纯肿瘤剜除术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单纯肿瘤剜除术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高达40%以上。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的标准术式,同时结扎并切除腮腺导管,虽然术后复发率下降(低为3%~5%),但手术范围大,术后并发症多。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性切除术被采用到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中来,取得了与浅叶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杨光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36-137,139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组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瘤体较小的浅叶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史剑杰  陈仕泽 《广东医学》2000,21(4):313-314
目的 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改良式)对腮腺浅叶肿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7例腮腺浅叶肿物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术式组(34例)和经典术式组(33例),分别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对比发现,两组均无一例复发,而改良术式组耗时短,术后并发症如面瘫、积液与涎瘘、味觉出汗综合症等发生率明显低于经典术式组。结论 改良术式在缩短术程与降低并发症方面优于经典术式,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及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三种不同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进行比较。方法选2004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8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及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2~5年的随访,记录肿瘤复发、面瘫、Frey综合征和涎瘘以及面部凹陷畸形的程度,将三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病例复发率及涎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面部凹陷畸形及Frey综合症的发生率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组最低,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组最高。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是区域性切除术组和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组明显优于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组。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Frey综合症及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低,美观效果好,可作为腮腺后下极肿瘤及界限清楚、直径小于1.5 cm的耳前区腮腺浅叶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区域性切除术组(52例)和浅叶切除术组(30例),随访3~10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采用区域切除术的患者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患者(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腮腺混合瘤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至2007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腮腺混合瘤的40例患者进行混合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并防治术后并发症.结果 40例腮腺混合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3年,下颌缘支暂时性面瘫6例,无永久性面瘫,涎瘘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2例复发.结论 腮腺混合瘤经临床检查、B超及CT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术前根据肿瘤大小及与邻近组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面神经解剖显露充分,尽量彻底摘除残余腺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腮腺混合瘤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方法 对46例腮腺混合瘤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观察其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肿瘤复发及术后面形.结果 区域性腮腺切除组中,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3例,涎瘘2例,Frey综合征1例,肿瘤复发1例,面部凹陷畸形轻,疤痕短;经典术式组中,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4例,涎瘘1例,Frey综合征2例,肿瘤复发1例,面部凹陷畸形重,疤痕长.结论 腮腺混合瘤区域性切除术较经典术式更有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