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例61岁再次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在8天主动脉球囊反搏过程中,经过严密的观察和护理,病情逐渐稳定,顺利拔管脱机,且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jc shock,CS)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l)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在心肌坏死面积>40%时出现,病死率约80%~96%.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0例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由于观察及时、护理到位,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IABP术后密切监测和全方位护理能降低病死率,而提高护士理论水平,将被动护理变主动护理,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晓晶 《吉林医学》2004,25(1):74-75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是机械性辅助循环的方法之一,IABP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即为将动脉收缩压力波的相位延迟到舒张期,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左心室功能.作为常用的辅助循环装置,明显地降低了死亡率.我科使用IABP辅助循环技术治疗1例重症心源性休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有效控制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证了抢救的成功,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42名接受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转归,对不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患者总死亡率为52%.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者占50%;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占36%。结论心源性休克及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应用IABP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对6例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护观察。术前熟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和心理护理。结果6例患者应用IABP天数为3~8d,其中5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采用IABP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均行经皮主动脉内球囊植入并行相关参数调整。结果:11例中,8例血流动力学稳定,3例死于泵衰竭。结论:IABP对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明显改善,有益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医学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球囊扩张+支架置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CI)治疗的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技术作为急性泵衰竭的过渡治疗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正确使用这一技术直接关系到疾病愈后和患者的存活率。1资料与方法1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18例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约为7%~10%,多发生在心肌梗死面积超过40%的患者,其死亡率高达80%以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再灌注治疗AMI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治疗机理为IABP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心脏收缩前放气,由此产生双重血流动力学效应,使心肌供血供氧增加,心肌耗氧量下降,同时增加冠状动脉血灌注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据文献报道,在使用IABP术中,约20%的患者会出现轻重不同的并发症,如出血、栓塞、感染及球囊破裂等,影响治疗,细致的护理可预防或及时发现并发症以作出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23例,记录经IABP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心脏指数,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 应用IABP治疗4小时后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转归:死亡5例,自动出院4例,痊愈14例.结论 IABP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叶玲军  陈怡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2):90-90,10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应用IABP辅助治疗.结果接受IABP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指数及中心静脉压和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同期71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40例为发病6h以内;另外53例未行IABP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中33例为发病6h以内.所有患者均未行血运重建.结果:发病6h以内的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在血压、心率、射血分数、院内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发病6h以外的患者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23例主动脉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分别由术前(33.86±3.14)mmHg和(47.14±5.17)mmHg,上升至术后(106.13±10.62)mmHg和(87.13±9.25)mmHg(P<0.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体会.方法: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治疗,做好围术期护理.结果:全部患者经IABP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置管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认为护理人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充分了解掌握IABP的工作原理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用过程中严密监测,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以确保IAB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黄丽霞 《海南医学》2013,24(17):2631-2633
目的总结分析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应用IABP辅助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通过对比IABP使用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尿量及心率,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但2例因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死亡,余30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康复出院。该30例患者使用IABP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所提高,尿量增加、心率下降,与使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穿刺点渗血、血肿,无球囊破裂、下肢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中应用具有良好疗效,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卢世文 《海南医学》2012,23(23):24-25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者视为观察组(采取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另随机抽取3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及尿量均明显改观,同时观察组在提高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方面好于对照组,在多脏器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率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主动脉球囊反搏术适应证及把握治疗时机前提下,该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中应用效果显著,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救治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是临床上一项极为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手段。IABP的原理重在"反搏",即心室收缩时,球囊收缩,以减少左心室后负荷,而当心室舒张,主动脉瓣关闭即刻,球囊扩张,助血液回流,增加冠脉充盈。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极高。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是一种机械性辅助循环的方法,是通过穿刺股动脉将一球囊导管放置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1~2 cm的降主动脉内,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快速充气,以增大舒张期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在心脏收缩期球囊放气,降低主动  相似文献   

19.
正1952年Kantrowitz实验发现将血液从股动脉吸出,舒张期回注入动脉可增加冠状动脉内血流灌注,随后,Clauss开始主动脉内反搏探索,在收缩期从主动脉内吸出血液,在舒张期打回主动脉内,1961年Clauss及其同事率先提出了体外反搏的概念,经不断研究改进,1962年Moulopoulos等完善了上述理  相似文献   

20.
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1年11月至1993年2月,应用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11例,成功6例,死亡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后7例,结合溶栓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4例;心内直视术后4例,成功2例。术后均无并发症。认为IABP可有效拮抗再灌注损伤,因而增加了早期再血管化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