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贡玉勤 《现代保健》2011,(26):106-107
目的观察“四固定”穿刺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1月在门诊接受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2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穿刺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四固定”穿刺法。观察两组输液效果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穿刺和固定成功率分别为97.1%和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6%和82.9%;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结论“四固定”穿刺法操作简单易行,能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成功率,保证输液质量,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用于输液固定及替代人工按压止血的效果.方法:将60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在静脉穿刺时均使用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穿刺后按常规方法固定,对照组撤去止血带,实验组再用松开的止血带固定针头硅胶管和输液管末端,观察一次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拔针时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压迫止血,实验组利用止血带固定棉签压迫止血,观察按压部位的出血率、淤血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一次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出血率、淤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用于输液固定能提高输液的成功率,用于压迫止血能替代人工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固定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完成静脉输液的质量.方法 将2009年7月~2009年8月,305例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改良固定法,即用胶布固定头皮针后再用一个头套强化固定.另一组采用传统法,即只用5条胶布固定.结果 改良组完成输液质量提高,经x2检验,改良组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 改良固定法经济适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手背静脉输液固定的最佳方法,2种固定方法在小儿手背输液过程中的固定效果。方法将96例1.5~6.0岁手背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传统夹板固定方法,试验组手握纱布团,再托以夹板,胶布固定,从近端指关节起始螺旋向上直至腕关节。结果经c2检验,2组输液渗漏例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试验组固定效果好,减少输液重新穿刺次数,并能增加小儿舒适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护士在静脉穿刺输液过程中,常用木板、纸盒、绷带等配合胶布固定,防止输液针头刺破血管致输液中断[1],但固定效果不可靠;为减少输入低温液体对患者的不良刺激,护士常用热水袋、液体瓶装入热水为患者增温[2],但加温效果不理想,温度不易掌握。我们研制的输液肢体固定加温装置,将固定和加温融为一体,解决了输液中可靠的固定和加温问题。1材料和制作方法1.1固定装置输液固定装置用不锈钢板或白铁板制作,厚2mm~3mm,呈凹槽型,主要由固定部分和移动部分两部分组成(见图1)。成人型:固定部分长20cm,移动部分长25cm,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门诊输液室实施输液队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2月 ~2017年11月32位门诊室输液室护师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选择同期接受门诊输液的214例患者.按照所采取的模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输液队模式,对照组则采取轮班制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静脉穿刺成功率203例(94.86%)显著高于对照组175例(81.78%),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207例(96.73%)显著高于对照组178例(83.18%),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门诊输液室中实施输液队模式,不仅能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门诊儿童静脉输液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门诊儿童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将2011年1—12月门诊儿童静脉输液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251例,运用根因分析法进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分析,制订评估机制、建立标识管理、强化监督机制,开展专题培训。对2012年1—12月改进后的效果进行追踪。门诊儿童静脉输液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由2011年的1.52%下降为2012年的0.74%。有效地降低了门诊儿童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曹微 《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8-138,140
目的 观察研究外展式固定法减少肥胖患儿手腕静脉输液渗漏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手腕静脉输液肥胖患儿14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传统平放式固定方法,观察组则采用外展式固定法,对比两组方法输液渗漏情况.结果 观察组渗漏率为2.86%,对照组渗漏率为21.43%,因此可以看出观察组固定方式可有效的减少肥胖患儿手腕静脉输液渗漏现象,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外展式固定法在控制输液渗漏情况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平放式固定方法,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及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患者头皮针塑料管的固定方法,提高患者输液治疗的安全与舒适.方法 将24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与观察组(120例),观察组输液穿刺完毕采用"压力环"固定方法固定头皮针塑料管;对照组输液穿刺完毕常规固定头皮针塑料管.观察输液过程中头皮针滑脱、固定松脱、头皮针塑料管反折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头皮针滑脱率、固定松脱率、头皮针塑料管反折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压力环"固定法可减少输液时头皮针滑脱、固定松脱及头皮针塑料管反折,减少重新固定,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固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龙晓艳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518-6519
临床上迅速及时静脉输液给药,是其他给药途径不可替代的。一般选择手背静脉、桡静脉等。成人外周静脉给药是护理工作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静脉穿刺成功率也是临床护士的基本功。但由于患者肢体长期保持被动姿态,缺少依托,一旦不注意,穿刺部位很容易出现针头脱出或刺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需要重新穿刺,这样不仅给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带来双重伤害,同时也加大护理工作量。我科将静脉输液固定手托板引进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提高儿童输液室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我院儿童输液室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这段期间内开展了以"提高儿童输液室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儿童输液室护士对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及总结,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制定了合理有效的整改方案,并在后续的工作中对整改方案进行了严格实施.选取在本次品管圈活动开展期间收治的60例输液患儿作为观察组,在活动开展前一年间收治的60例输液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7%,对照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3.3%,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儿童输液室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静脉输液时的穿刺部位常选在血管较显露的关节周围 ,由于难以控制关节的伸屈活动 ,特别是小儿、老人、病重、麻醉条件下等失去肢体自控能力的患者 ,易使穿刺针刺破血管致液体外渗 ,耽误治疗正常进行。为确保液体顺利输入 ,护士常用纸盒 ,绷带等固定肢体 ,控制关节活动 ,但固定效果不可靠。作者自1999年 1月研制了一种可调式输液固定器 ,可适合各类病人使用 ,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介绍如下。材料与制作方法 :输液固定器由 0 5mm厚的不锈钢板或白铁板制成 ,有一个固定底架和一个滑动底架组合成凹槽型 ,两部分…  相似文献   

13.
小儿静脉输液常有漏液及针头脱落等现象 ,为了避免给患儿再次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种较为有效的固定方法 ,现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选择在儿科门诊留作观察的 1~ 3岁患儿 2 37例 ,其中男 139例 ,女 9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12 2例 ,男 72例 ,女 5 0例 ,年龄平均 2 1岁 ;对照组 115例 ,男67例 ,女 48例 ,年龄平均 2 0岁。1 2   方法 :常规静脉输液法 (包括穿刺法和胶布固定法 )后 ,将患儿的手 (足 )置于固定板上 ,使局部穿刺处于固定板的最中央 ,分别取 3条较长胶布将手 (足 )固定于…  相似文献   

14.
毛亚平 《现代保健》2009,(28):88-88
目的探讨产妇静脉输液固定新方法在防止活动时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静脉输液产妇1000人次,分为两组,试验组500人次用新方法固定,对照组500人次用常规方法固定。结果试验组在活动时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产妇静脉输液固定使用新方法减轻了输液过程中穿刺部位疼痛,避免了针头滑出血管外,保证了输液的顺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的情况下,研究静脉输液中输液贴固定输液针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2450例患者分成两组,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三步固定法(固定针柄,覆盖针眼,头皮针软管盘曲固定)和二步固定法(针柄和针眼同时固定,头皮针软管盘曲固定)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操作时间和拔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结论:静脉输液采用二步固定法优于三步固定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针柄反向固定法与正向固定法对小儿大隐静脉输液渗漏补救的影响、探讨降低渗漏率的方法,减轻患儿输液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护士重复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8月在门诊连续两天输液、输液部位在大隐静脉的患儿1 500例,共穿刺3 000人次。采用单双日自身对照法,单日为正向组,双日为反向组进行比较。结果反向固定法1 500次,渗漏110次,渗漏率7.3%,正向固定法1 500次,渗漏450次,渗漏率30.0%,反向固定法静脉输液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正向组(2=253.8,p<0.000 1),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于大隐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渗漏的儿童,正向固定组采用反向固定法进行补救,反向固定组采用正向固定法进行补救。反向固定法静脉输液渗漏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正向固定法(2=237.4,p<0.000 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针柄反向固定法优于正向固定法,是小儿大隐静脉输液理想的固定方法,对儿科临床护理实践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降低护理风险,将门诊输液室根据患者的疾病实行区域划分管理.现报道如下. 1 管理措施 1.1 区域划分 将输液室分为3大区域,即成人A、B区及小儿区域;用不同颜色警示标志在每一区域内放置相应的疾病健康手册,相对独立,统一管理.(1)成人A区:服务对象为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大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患者,区域设置于输液大厅空气流通处相对远离其他患者,以减少空气飞沫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急诊留观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选择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0月-2016年12月所收治的330例急诊留观静脉输液儿童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15例,给予其常规护理,观察组115例,给予其精细化护理.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护理满意度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100%>76.5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为急诊留观静脉输液儿童实施精细化护理,能够有效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对医院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确保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影响效果。方法对600例在该科输液室输液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0例通过心理分析,运用沟通技巧实施心理疏导。对照组200例则予以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静脉输液的依从性和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在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和穿刺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不仅可提高患儿对静脉输液的依从性,和静脉输液穿刺的成功率,也使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王蕾  董晶 《泰山卫生》2005,29(4):44-44
静脉输液是疾病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我院输液室自90年成立以来,接诊静脉输液者达5万余人次,在十余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