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晓荣 《职业与健康》2001,17(10):10-10
随着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及近几年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实行乙肝疫苗的自动免疫,无疑对控制乙肝传播,预防乙肝感染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乙肝疫苗自1981年问世以来,经很多国家应用证明是安全有效的,这是人类第一种用来预防癌症的疫苗,是乙肝预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为人类最终消灭乙肝带来了曙光。但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就安全控制了乙肝发病,不再被乙肝病毒(HBV)感染、不会出现HBsAg阳性,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接种乙肝疫苗无、弱免疫应答与遗传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的免疫接种效果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肯定[1~ 3 ] 。然而 ,接种了乙肝疫苗的人有时候也会有患乙肝的可能 ,这除了感染的乙肝病毒株可能发生变异外 ,也与少数人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反应有关。据报道 ,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 ,约有 5 %~ 10 %的人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或抗体水平很低[4~ 6] ,这些人称为无、弱免疫应答者。无、弱免疫应答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 ,注射乙肝疫苗后能否预防乙肝 ,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一般认为 ,血清抗体滴度 >10mIU/ml,才有可…  相似文献   

3.
乙肝是世界性分布的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国内对未接种乙肝疫苗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的报导甚多。但目前对已接种乙肝疫苗人群HBV感染的情况则报导较少。一般认为通过接种乙肝疫苗人群HBV感染情况调查,可评价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4.
赵捷  单芙香  刘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954-2955,2957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策略对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的影响,为制定乙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医院收集2007~2009年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资料,采集儿童静脉血2ml,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将乙肝母婴阻断的免疫策略分成A组(孕晚期接种HBIG+儿童出生后接种HBIG+乙肝疫苗)、B组(儿童出生后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C组(乙肝疫苗)3组,比较不同免疫策略的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结果]不同免疫策略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不同,A、B两组无差别,但均高于C组(χ2=6.64,P=0.01)。在调查的312名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中,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5.53%(299/313),影响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的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和母亲是否为乙肝大三阳。[结论]分娩时尽量选择剖宫产,出生后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策略会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种类乙肝疫苗成人免疫效果和儿童加强免疫效果。方法筛选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阴性的学龄前儿童及大学生,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4种疫苗,采用血清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其免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接种不同种类基因乙肝疫苗都能获得较理想的免疫效果,平均抗-HBs阳性率在95.00%以上,平均GMC1336.58 mIU/mL。对既往接种过乙肝疫苗且目前HBV感染指标阴性的儿童分别加强接种不同种类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均在96.00%以上,平均GMC为966.50 mIU/mL。结论接种4种不同的乙肝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研究发现.正常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仍有5%~10%出现低无免疫应答。为了解宁波市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对该市按0、1、6程序接种3针5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7.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手段.我们对某部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效果进行了跟踪观察. 1 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8年某部乙肝5项(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全阴性者257人及仅澳抗弱阳性者(即澳抗< 100 mIU/ml,其余4项全阴)34人.  相似文献   

8.
加强对新生儿以外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总被引:101,自引:3,他引:9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五型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肝炎(乙肝)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最为严重。急性乙肝易发展成慢性,其中一部分可演变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不仅可预防乙肝,也可预防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由于丁型肝炎病毒必须在HBV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因此,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型肝炎。自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将乙肝疫苗纳入  相似文献   

9.
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进行再免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已经血源乙肝疫苗初免的儿童再免疫的效果,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阴性母亲所生的、出生时全程接种血源乙肝疫苗后已4年的儿童为对象,用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再免疫,同时用10μg血源乙肝疫苗再免疫作对照,观察2种疫苗再免疫后1、12、24个月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反应。结果显示用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再免疫能取得良好的抗-HBs应答,不论再免疫前抗-HBs水平高低,再免疫后能呈现免疫回忆反应。再免疫的抗体反应模式与用10μg血源乙肝疫苗进行再免疫的相似。两种乙肝疫苗再免疫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用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与10μg血源乙肝疫苗再免疫能获得相同的再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是预防儿童HBV感染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研究表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首针可有效降低儿童HBV感染风险,并促进儿童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和其他疫苗系列接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获取HBsAg阳性孕产妇其幼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概率,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在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284对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幼儿进行研究,随访幼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血清学标志物产生情况。  结果  高危幼儿无/弱应答率为10.57%(28/237)。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均阳性的孕产妇其幼儿发生乙肝疫苗免疫无/弱应答率为19.64%,高于HBsAg、e抗体(HBeAb)和HBcAb均阳性的孕产妇的幼儿,其乙肝免疫无/弱应答率为9.89%(RR=1.99,95% CI:1.01~3.92,P<0.001)。孕期有穿刺史者其幼儿发生无/弱应答的风险是无穿刺史者的6.72倍(RR=6.72,95% CI:2.79~16.19,P=0.049),幼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孕产妇白蛋白(ALB)低于强应答组(t=2.518,P=0.013),白球比(A/G)高于强应答组(t=-5.559,P<0.001)。  结论  HBsAg阳性孕产妇幼儿是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重点人群,其又处于母亲为传染源的高危环境中,应重点进行抗体监测。其孕期有创检查可能会增加幼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概率。HBsAg、HBeAg和HBcAb均表现为阳性的孕产妇幼儿有较高的乙肝疫苗免疫无/弱应答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扩免策略实施效果。方法:分析烟台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及影响因素,整群随机检测1 543名7~12月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水平;描述分析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状况。结果:烟台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时率保持在97%以上,阳性母亲的新生儿77.35%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阻断;5μg啤酒酵母扩免乙肝疫苗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80.75%儿童能够产生保护性应答,接种医院级别及父母乙肝感染状况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扩免策略实施后儿童乙肝发病率大幅下降,5年降低了78.99%。结论:烟台市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效果显著,强化产科培训,正确把握接种禁忌,普及孕妇HBV检测,完善低/无应答者免疫将进一步降低乙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加快乙肝控制步伐,我国自1992年起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起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并免费接种。菏泽市经充分准备自2003年起开始执行。为了解菏泽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前接种率水平,掌握本地区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对2002年本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变异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乙型肝炎(乙肝)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估计,全世界现有乙肝病毒(HBV)携带者3.5亿,其中我国约占1.2亿。乙肝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阻断HBV感染的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同,但随着乙肝疫苗的普遍推广,对可逃逸HBV中和抗体的表面抗原基因(S基因)变异株感染逐步有所认识。美国、新加坡、日本、英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大量研究报告显示:联合应用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DNA直接测序法检测,表面抗原氨基酸置换率约为10%~40%。据调查,我国单纯乙肝疫苗免疫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后6年的免疫效果。方法连续对2003-2004年出生、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接受过0月、1月、6个月程序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的218名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6 a,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接种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细胞(CHO细胞)】和不同剂量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的3组儿童进行免疫效果比较。结果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总体趋势优于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结论两种不同种类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后效果良好,母亲HBsAg阴性新生儿完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在6 a的随访期间,不同疫苗组间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浓度下降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6.
许建桥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937-3938
[目的]分析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原因,探讨应对方法。[方法]对首次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未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者,再次全程接种疫苗,并在第7个月检测抗体,对仍未产生抗-HBs者,进行乙肝5项、谷丙转氨酶(ALT)、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结果]通过对36例被观察者连续两次全程接种,有18例为抗-HBs( ),6例为抗-HBs()±;5例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同时阳性( );7例HBcAb( )。乙肝病毒阳性结果与HBV-DNA阳性及ALT上升一致。[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HBs的原因,主要为被接种者免疫应答迟缓或已发生乙肝病毒的隐匿感染,或机体呈免疫耐受状态。免疫应答迟缓者重复接种疫苗可产生抗-HB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母亲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婴儿的免疫效应.方法 将423例生后均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检测阴性的婴儿,随机分为10μg乙肝疫苗(A)组、小剂量(<10μg)乙肝疫苗(B)组、100U乙肝免疫球蛋白(C)组、200U乙肝免疫球蛋白(D)组、E组为C组加D组.除B组外,其他4组婴儿生后均按0、1、6个月方案各接种乙肝疫苗10μg.C组和D组婴儿生后第1天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和200U肌肉注射,15~30天后按原量重复1次.观察婴儿生后1岁时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检测.结果 423例婴儿生后1岁时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检测均为阴性.在A组131例婴儿中,有84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64.1%;在B组41例婴儿中,有14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34.1%,两组比较X2=11.446,P=0.001.C组136例婴儿中,有74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54.4%,与A组比较X2=2.604,P=0.107.D组115例婴儿中,有55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47.8%,与A组比较X2=6.617,P=0.010.E组251例婴儿中,有129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51.4%,与A组比较X2=5.653,P=0.010.结论 乙肝疫苗10μg注射3次的免疫效应显著优于小剂量乙肝疫苗注射3次的免疫效应.100U乙肝免疫球蛋白组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高值率低于10μg乙肝疫苗组,但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00U乙肝免疫球蛋白组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高值率明显低于10μg乙肝疫苗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越大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抑制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城乡疾病监测点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我省城乡疾病监测点人群乙肝感染状况及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水平. [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省城乡疾病监测点调查1~59岁人群2 239人. [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经标化后为4.47%,农村(8.12%)高于城市(2.08%),≤14岁儿童高峰消失,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人群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经标化后为39.41%,1~4岁组最高(73.8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2002年以后出生儿童逐年提高,高于1992~2001年出生儿童平均水平,2005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分别为36.49%、77.03%.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县级及以上医院出生儿童高于乡级及以下医院出生儿童. [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控乙肝的有效手段.我省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后目标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逐年增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低于1992年调查结果,儿童期高峰消失.但接种率仍未达到指标要求,农村以及在家出生儿童接种率水平极低.医院尤其是县级以下医院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有待加强,人群特别是农村人群乙肝接种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评价血源性乙肝疫苗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方法对上海市黄浦区1986年出生的并全程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和1997年出生并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对象隔年随访,采血测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与本底值(1984—1985年乙肝病毒横断面调查)相比计算保护率。结果 16年间,血源性乙肝疫苗组的HBsAg、抗-HBs和抗-HBc的阳性率分别为0.47%、28.20%和1.18%,重组乙肝疫苗组为0.94%、12.85%和0.63%;血源疫苗组抗-HBs阳性率从89.72%下降到28.20%,重组疫苗组从93.72%下降到12.85%。两种疫苗的主要差别在于重组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在5~16年间均低于血源性疫苗,且下降程度(80.87%)大于血源性疫苗(61.52%)。结论两种疫苗虽然抗体逐年下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更加明显,但是两种疫苗的乙肝保护效果没有差异,提示血源疫苗和重组疫苗免疫后16年免疫效果良好,但血源疫苗组优于重组疫苗组,均无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20.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血清学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不同剂量、不同间隔时间免疫后的安全性和血清学免疫效果,在五总乡和兴东镇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和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按第1针分别接种10μg或5μg乙肝疫苗,1个月后接种第2针(0.5μg),第3针(0.5μg)与第1针分别间隔5、6、8个月,观察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所有接种对象均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完成3针乙肝疫苗免疫后,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第1针接种10μg组抗-HBs阳转率及抗体水平均高于5μg组,差别均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第3针乙肝疫苗与第3针百白破混合制剂(DPT)联合免疫,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DPT的免疫应答率及水平与非联合免疫的差别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好,第1针10μg组免疫效果优于5μg组,与DPT的联合免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