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和形态特征.方法 选择无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成人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观察组)和正常牙合志愿者(对照组)各50例,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MSCT)对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应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重建,而后进行颞下颌关节各项参数的测量.结果 观察组颞下颌关节左右侧关节前间隙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为前位者占49%,为中性位者45%,后位者6%.在矢状位,两组髁状突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髁突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轴位,观察组髁状突几何中心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成年人正常牙(牙合)相比,骨性Ⅲ类错(牙合)者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减小,髁状突趋于前位,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髁突高度较小,但髁状突高度和关节窝宽度较大.在轴位上,髁状突左右位置不对称.  相似文献   

2.
时荣新  叶宗菊 《山东医药》2008,48(47):93-94
随机选择1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 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钉进行矫治,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 18例患者矫治后SNB角、下颌综合长度(Co-Pg)增加(P<0.01), SNA角变化不明显,A点无变化.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P<0.01),下切牙唇移不明显(P>0.05).认为Twin 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可促进下颌生长,同时减轻下前牙唇倾,有利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  相似文献   

3.
随机选择1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钉进行矫治,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18例患者矫治后SNB角、下颌综合长度(Co-Pg)增加(P〈0.01),SNA角变化不明显,A点无变化。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P〈0.01),下切牙唇移不明显(P〉0.05)。认为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可促进下颌生长,同时减轻下前牙唇倾,有利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初步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矫治机理,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对12例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21~49岁)进行了矫治,其中安氏Ⅰ类轻度牙列拥挤4例,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深覆盖5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3例;非拔牙病例8例,拔牙病例4例(单个下颌牙)。不用排牙实验和复杂的托槽间接粘接技术,不使用不锈钢方丝,只使用热激活超弹性镍钛圆丝、不锈钢圆丝或澳大利亚钢丝,配合颌间牵引及链状皮圈等其他辅助装置用于调整上下颌间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及作一些简单的控根运动。通过7项代表颌骨及牙齿垂直向及矢状向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来评价该技术矫治前后患者颅颌牙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除上前牙唇倾度外,其余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上下切牙间角从矫治前109°提高到矫治后126°,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获得绝对隐形矫治目的的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除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外,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唇倾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其对成人轻度骨性错(牙合)的掩饰性治疗及牙弓内非大范围移动牙齿的非拔牙病例或个别拔牙病例的矫治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戴入治疗有效的口腔矫治器后髁状突的位置变化.方法 选取21例使用口腔矫治器成功治疗的OSA患者参加研究,采用经颅咽方向投照双侧颞下颌关节的方法摄取闭口位、最大开口位及戴有效的口腔矫治器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数字化X线片.测量髁状突的位置并作三个不同下颌位置的比较,对髁状突位置的变化及戴用口腔矫治器后的疗效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 三个髁状突位置明显不同.患者戴入治疗有效的口腔矫治器后髁状突的最上点座标为X(-1.21±1.98)mm,Y(-0.68±1.08)mm.髁状突位置的变化与口腔矫治器疗效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x值的相关系数为r=0.057,y值的相关系数为r=0.024.结论 戴入有效的口腔矫治器后髁状突的最上点为靠近于颞下颌关节的结节点.  相似文献   

6.
应用头帽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公认,但对该矫治器的使用方法及所引起的牙颌组织变化尚存争议.为此我们对 1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应用越来越多.治疗安氏Ⅱ错牙合以往用口外弓作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主要装置.口外弓与活动矫治器联合应用时,需患者的良好配合,由于影响美观和社交,许多患者拒绝使用.我们采用美国正畸医师Dr.Hilgers发明的颌内型推磨牙矫治装置Pendulum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我们对 32例拔牙矫治患者应用改良上颌唇挡加强方丝弓矫治器支抗控制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2 1例 ;年龄 10~ 2 5岁。其中安氏 类错牙合 18例 (中、重度拥挤 12例 ,双牙弓前突 6例 ) ,按矫治设计均拔除两侧上下颌第一双尖牙 ;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前牙深覆盖深覆牙合 14例 ,其中青少年患者 10例 ,按矫治设计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下颌第二双尖牙 ,以利调整磨牙关系 ,成人患者 4例 ,按矫治设计只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双尖牙。所有病例均无口腔不良习惯。改良上颌唇挡的制作方法 :用直径 1.0 mm不锈钢丝…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片段弓技术联合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中的矫治效果。方法对14例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胎患者,先在上颌采用片段弓技术,再重建[牙合]关系,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关系,覆胎、覆盖正常,面部外观明显改善。下颌骨向前调位,下面高增加。结论片段弓技术和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应用治疗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姜晓蕾  常书楼 《山东医药》2004,44(16):50-51
临床上,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较常见,如不早期诊断与治疗,可影响面容美观及口腔功能。近年来,我们采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此类患儿1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颞颌关节疾病一般拍照颞颌关节平片及两侧下颌骨侧位片。但因颅骨和髁状突影象易重叠,有时不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我们将FM—101型牙科X线机加以改进,在6.25×7.15厘米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及下颌升支,从而提高了颞颌关节疾病的诊断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全口义齿修复无牙颌引导下颌后退位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口义齿修复中,重要的步骤是引导下颌后退位到正确的下颌后退位,这对建(牙合)及预防颞颌关节病十分重要.临床上在引导下颌后退位时,应用咬(牙合)吞咽法、卷舌后退法时虽也推下颌退位,但术者往往忽略下颌后退过程中下颌的退位变化,常出现修复后的全口义齿,颌位关系不正确,导致义齿咬(牙合)关系错乱及颞颌关节髁突位置出现偏差.本文对30例全口义齿修复患者,在推动下颌后退时,通过感觉下颌回退动作,体会下颌后退感,修复后的全口义齿颌位关系正确,咬(牙合)关系良好,并经X线片检查髁突位置等均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常遇到上下颌关系不调的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若这些患者早期能得到有效治疗,其外貌将会有很大程度地改善,所以早期矫治对该类错牙合患者及儿童颌面部发育尤为重要[1].在临床上常将口外力与功能矫治器联合应用治疗早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改善颌面部的发育,引导上下颌到正常的位置,完成生长改良治疗[2].我们通过观察此联合矫治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对其优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的颅颌牙面结构变化。方法选择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患者,年龄18~39(24.1±5.98)岁,尖牙、磨牙完全近中关系,ANB角平均-6.46°,SN-MP角平均33.47°。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进行矫治,并辅助舌肌进行功能训练。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患者矫治后SNA角、ANB角、H角、上下唇突距差(Lip-Diff)增大,SNB角、U1-NA角、APDI及LL-Sn⊥FH值减少,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并配合舌肌功能训练可大幅内收下牙列,有效控制下颌平面高度,协调骨性Ⅲ类错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改善成人女性骨性Ⅲ类错患者的咬异常及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非拔牙矫治安氏 类错牙合应用越来越多。治疗安氏 错牙合以往用口外弓作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主要装置。口外弓与活动矫治器联合应用时 ,需患者的良好配合 ,由于影响美观和社交 ,许多患者拒绝使用。我们采用美国正畸医师 Dr.Hilgers发明的颌内型推磨牙矫治装置 Pendulum矫治器矫治安氏 类错牙合患者 10例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女 7例、男 3例 ,平均年龄 12 .8岁。均为安氏 类错牙合、恒牙列、上颌第二磨牙已萌出、下牙弓排列整齐者。矫治方法 :Pendulum矫治器由腭侧托固位和作用力两部分构成。腭侧托用丙烯酸…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并探讨该技术的矫治效果及要点。方法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对18例(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15.8岁)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4颗第一或第二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所有患者均达到了矫治目标,ANS角减小,上切牙显著内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可显著减少患者上颌突度,有效矫治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并探讨该技术的矫治效果及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对18例(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15.8岁)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4颗第一或第二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均达到了矫治目标,ANS角减小,上切牙显著内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可显著减少患者上颌突度,有效矫治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骨性Ⅱ类与骨性I类错骀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7例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患者26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每位患者均拔除了4颗双尖牙。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骨性Ⅱ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A’Ls—FH)、颏沟倾角(Pg’B'-FH)、Z角和面突角(G—Sn-Pg’)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性I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沟倾角和Z角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前后两组在z角、面突角均存在差异。矫治前后两组无论组内或组间面角(NsPg'-FH)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错黯畸形患者面型影响均较大,两组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差异主要存在于颏部。面角非衡量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是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侧面型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方法 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为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除SPP-SPP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