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干扰TGF-βⅡ型受体(TβRⅡ)表达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生长、分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慢病毒介导RNA干扰技术,下调NB4细胞TβRⅡ基因的表达,获得TβRⅡ-shRNA NB4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表达,并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测全反式维甲酸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Annexin V-FITC/PI双荧光标记法及AO/EB染色观察三氧化二砷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TβRⅡ-shRNA NB4细胞的活力高于NB4细胞。采用不同浓度(0. 01、0. 02、0. 04、0. 08和0. 1μ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进行96 h的孵育后,2组细胞均出现分化现象(CD11b表达增加),并呈剂量依赖性,但TβRⅡ-shRNA NB4细胞的分化率低于NB4细胞。不同浓度(2、4和8μmol/L)的三氧化二砷孵育24 h后,2组细胞均出现凋亡现象(AO/EB染色),呈剂量依赖性,但TβRⅡ-shRNA NB4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NB4细胞,其中用8μmol/L三氧化二砷孵育TβRⅡ-shRNA NB4细胞和NB4细胞24 h,凋亡率分别是(49. 15±2. 05)%和(66. 85±2. 41)%(P 0. 01)。结论:下调TβRII可以促进NB4细胞的生长,部分拮抗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细胞分化及三氧化二砷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氨肽酶抑制剂乌苯美司(bestatin)能否增强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NB4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此过程中NB4细胞c-myc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 方法: MTT法检测药物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及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检测NB4细胞的分化。RT-PCR检测细胞c-myc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50 mg/L、75 mg/L、100 mg/L乌苯美司与10 nmoL/L ATRA联合处理72 h,均能明显增强NB4细胞的NBT还原能力,与10 nmoL/L ATRA组差异显著(P<0.05,P<0.01)。从48 h到96 h,100 mg/L乌苯美司时间依赖性地增强10 nmoL/L ATRA诱导NB4细胞的NBT还原能力,与相应时点10 nmoL/L ATRA组差异明显(P<0.01)。100 mg/L乌苯美司与10 nmoL/L ATRA联合应用72 h,NB4细胞CD11b表达率明显高于10 nmoL/L ATRA组(P<0.01)。50 mg/L、75 mg/L、100 mg/L乌苯美司与10 nmoL/L ATRA联合处理4 h,NB4细胞c-myc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用ATRA组(P<0.05,P<0.01);药物联合应用各组NB4细胞的c-myc mRNA表达水平与NBT还原能力之间呈负相关(r=-0.917,P<0.05)。 结论: 乌苯美司可能通过下调NB4细胞c-myc mRNA的表达,从而增强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促酰化蛋白(ASP)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转录因子PPARγ、C/EBPδ、C/EBPα mRNA表达的强度及时序性。 方法: 以3T3-L1前脂肪细胞为实验对象,用ASP代替经典激素鸡尾酒诱导刺激中的胰岛素,即促酰化蛋白、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和地塞米松(ASP+IBMX+DEX)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分别在诱导分化1 d、2 d、4 d、6 d、8 d收获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ASP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PPARγ、C/EBPδ、C/EBPα mRNA表达的情况。 结果: PPARγ mRNA在诱导分化1 d时有低水平表达,在诱导分化过程中表达逐步升高,在终末分化阶段仍保持高水平表达。C/EBPδ mRNA在诱导分化1 d时有中等水平表达,在诱导分化2 d时表达水平最高,诱导分化4 d时表达明显减少,在诱导分化6 d和8 d,检测不到C/EBPδ mRNA的表达。C/EBPα mRNA在诱导分化1 d仅有低水平表达,在诱导分化过程中表达逐步升高,在终末分化阶段仍保持高水平表达。IBMX+DEX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PPARγ、C/EBPδ和C/EBPα mRNA分化早期也有一定升高,但明显低于ASP诱导的转录因子的表达。 结论: ASP对转录因子C/EBPδ、C/EBPα和PPARγ表达的时序性影响,可能是ASP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于NB4细胞后的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周期改变及内源性TGF-β1、P27Kip1、cyclin E及bcl-2 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内源性TGF-β1、P27Kip1、cyclin E以及bcl-2的mRNA水平。结果:TGF-β1能抑制NB4细胞的生长,促进NB4细胞的凋亡。5μg/LTGF-β1使NB4细胞阻滞在G1期。外源性TGF-β1浓度5μg/L时,内源性TGF-β1的mRNA表达上调,外源性TGF-β1浓度为10μg/L时,内源性TGF-β1mRNA表达下调。5μg/LTGF-β1可使P27Kip1表达上调、cyclin E、bcl-2表达下调。结论:TGF-β1可诱导NB4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周期分布异常;外源性TGF-β1可能通过(1)上调内源性TGF-β1,从而使下游因子P27Kip1高表达以诱导NB4细胞凋亡;(2)TGF-β1直接抑制了cyclin E的表达,或者通过调高P27Kip1的表达反馈抑制cyclin E的活性,进而导致细胞周期阻滞;(3)通过下调bcl-2而诱导NB4细胞凋亡。高浓度的外源性TGF-β1可拮抗内源性TGF-β1表达,可能与其导致TGF-β1受体突变,或存在TGF-β1受体靶点过饱和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动物体内后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效果非常有限。甲钴胺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的常见药物,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甲钴胺体外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观察分化后的细胞增殖和生长情况。 方法:取大鼠胫腓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四五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25,50,100 mg/L的甲钴胺进行诱导分化24,48和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性标志物Nestin和NSE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甲钴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部分细胞变成神经元样细胞。与对照组比较,甲钴胺诱导后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不同剂量甲钴胺诱导48 h后,Nestin和NSE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其中100 mg/L组表达上调最明显;100 mg/L 甲钴胺诱导24,48和72 h后,Nestin和NSE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其中72 h表达上调最明显。说明甲钴胺可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100 mg/L为甲钴胺的较佳诱导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丁酸钠、激活素A (activin A)和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分化为胰腺外分泌细胞的可行性,并对诱导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小鼠 ES细胞悬浮培养为拟胚体后,以不同浓度的丁酸钠(1 mmol/L,2 mmol/L,3 mmol/L)诱导分化,通过RT-PCR检测不同时点胰腺特异性外分泌基因的表达水平,确定丁酸钠诱导ES细胞向胰腺外分泌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进一步单独或联合应用丁酸钠、activin A、地塞米松诱导ES细胞分化,并通过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观察不同诱导方案对胰腺外分泌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确定最佳诱导方案。结果:1 mmol/L丁酸钠能明显促进胰腺外分泌基因amylase、chymotrypsinogen、elastase1、elastase2和carboxypeptidase的表达,随着丁酸钠浓度的增加,丁酸钠的诱导作用逐渐减弱;1 mmol/L丁酸钠诱导第3 d后可检测到amylase、chymotrypsinogen、elastase1、elastase2和carboxypeptidase的表达,在第5 d外分泌基因mRNA表达水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与自发对照组相比,单独应用丁酸钠、activin A、地塞米松诱导ES细胞分化,均能提高amylase、chymotrypsinogen、elastase1、elastase2和carboxypeptidase的表达水平。但联合应用丁酸钠、activin A、地塞米松诱导后,ES细胞形态更为均一,上述胰腺外分泌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mylase表达为阳性。结论: 低浓度的丁酸钠、activin A以及地塞米松均可以诱导小鼠ES细胞胰腺外分泌基因的表达,多种诱导因子的联合作用能明显提高胰腺外分泌细胞的诱导效率。  相似文献   

7.
免疫炎症性转录因子C/EBPβ在多种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在间充质细胞中,决定着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化方向,诱导脂肪细胞的分化,调节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了解C/EBPβ及其不同亚型的在不同的间充质细胞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很有必要,随着间充质干细胞被再生医学重视,转录因子C/EBPβ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果糖(fructose)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体外培养的3T3-L1前脂肪细胞给予鸡尾酒法诱导脂肪分化,并使用1 g/L的果糖进行诱导干预。油红O染色法定量分析细胞内的脂质含量;RT-qPCR法检测脂肪分化过程中脂滴包被蛋白2(Plin2)、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和C/EBPβ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脂肪分化标志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脂肪细胞蛋白2(αP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单纯用分化培养基(DM)的对照组相比,实验(DM+fructose)组的脂肪细胞体积及胞质内脂滴积累量显著增加,脂肪分化标志蛋白PPARγ和aP2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Plin2、C/EBPα和C/EBPβ的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上调(P0.05)。此外,加入果糖之后Ak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Akt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1),加入Akt特异性阻断剂之后,PPARγ和aP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果糖能够促进3T3-L1细胞的脂肪分化,可能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硫化砷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两种细胞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及其机制.方法:PCR-ELISA法测定端粒酶活性;半定量RT-PCR检测hTERT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测量细胞周期、凋亡.结果:0.15~0.6 mg/L硫化砷(72 h)可在诱导NB4细胞凋亡的同时,下调细胞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表达,同样作用对于K562细胞需要硫化砷浓度达到0.3~3 mg/L.0.3 mg/L硫化砷(72 h)可引起NB4细胞出现G2/M期细胞比例增高.而K562细胞需要在1.5mg/L硫化砷诱导下出现G2/M期细胞比例增高.结论:端粒酶系统可能是硫化砷诱导NB4和K562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由硫化砷诱导的G2/M期阻滞可能与端粒酶活性的显著下降相关.NB4和K562细胞对硫化砷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otch1/Hes1信号通路能否通过调控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表达从而影响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的增殖与分化功能。方法:体外培养人AECⅡ,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激活剂组(加入Notch通路激活剂Jagged1蛋白500μg/L)和抑制剂组(加入Notch通路抑制剂DAPT 10μmol/L),于干预后24 h收获各组细胞。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otch1、Hes1及C/EBPα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分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激活剂组Notch1、Hes1和C/EBP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促进AECⅡ从S期进入G_2/M期,增殖增加而分化减少(P0.05);抑制剂组Notch1、Hes1和C/EBP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AECⅡ被阻滞于G_0/G_1期,增殖减少而分化增加(P0.05)。结论:Notch1/Hes1信号可调控C/EBPα表达并能影响AECⅡ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PFD)是否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肺成纤维细胞(HLFs)表型转化。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d U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α-SMA和Ⅰ、Ⅲ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0.1、0.2、0.3、0.5和0.8 mg/L)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后续实验应用0.2 mg/L为干预浓度。吡非尼酮(0.2 mg/L)预处理HLFs能明显地抑制TGF-β1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调Ⅰ、Ⅲ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P0.05),并且干扰TGF-β1诱导的细胞骨架重组和表型转化,使α-SMA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吡非尼酮能有效地抑制TGF-β1所诱导的HLFs细胞功能和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 ⅡA)对脂多糖诱导小鼠肺炎和纤维化影响,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和LPS+Tan ⅡA组。采用尾静脉注射LPS制作小鼠肺炎和纤维化动物模型,术后给予Tan ⅡA干预,每日一次,连续2周,实验第4周处死所有小鼠,收集血清和肺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检测肺组织炎症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血清IL-1β、TNF-α和IL-10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肺组织Nrf2、Nox4、Nqo1和Ho-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肺脏重量、肺脏/体重比显著增加,肺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明显加重,血清促炎蛋白IL-1β、TNF-α显著升高,抑炎蛋白IL-10表达下降(P<0.05)。Tan ⅡA处理显著减轻LPS导致的小鼠肺脏重量、肺脏/体重比,减轻肺水肿、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减低血清IL-1β、TNF-α表达水平,升高IL-10表达水平。此外,Nrf2和Nox4蛋白表达水平LPS组高于对照组,Nqo1和Ho-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而Tan ⅡA处理可以上调Nrf2、Nqo1和Ho-1蛋白,降低Nox4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Tan ⅡA减轻LPS诱发的小鼠炎症和纤维化,与激活Nrf2/Nox4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提纯丝瓜络多糖,观察其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和DEAE-cellulose柱层析法对丝瓜络多糖进行初步分离和提纯,并对分离组分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运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丝瓜络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并通过RT-q PCR观察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时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β,C/EBP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经DEAE-cellulose柱层析法分离得到2个多糖组分,丝瓜络提取物Ⅰ(RLFⅠ)和丝瓜络提取物Ⅱ(RLFⅡ),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分均为多糖类物质。RLFⅠ具有显著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及甘油三酯合成的作用(P0.05),RLFⅡ则无显著效应。与对照组相比,RLFⅠ处理组3T3-L1前脂肪细胞C/EBPβ、PPARγ和C/EBPα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丝瓜络多糖RLFⅠ具有显著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脂肪细胞分化转录因子C/EBPβ、PPARγ和C/EBPα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核定位信号-视黄酸受体α(NLS-RARα)过表达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用慢病毒在NB4细胞和U937细胞过表达NLS-RARα蛋白,用实时定量PCR检测NLS-RARα、 CD11b、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的mRNA水平, Westernblot法检测NLS-RARα、 CD11b、 CEBPβ蛋白水平; ATRA处理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CD11b蛋白水平以及ATRA对NLS-RARα蛋白的降解情况;用改良Wright染色法观察细胞分化形态。结果慢病毒感染的NB4细胞和U937细胞过表达NLS-RARα蛋白,过表达NLS-RARα可下调细胞CD11b、 CEBPβ的表达水平; ATRA可以促进NLS-RARα过表达细胞的分化; ATRA可以降解NLS-RARα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结论 ATRA通过降解NLS-RARα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SGA)奥氮平(olanzapine)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脂肪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小鼠BMSCs,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奥氮平对BMSCs增殖的影响;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脂肪分化标志基因蛋白αP2和C/EBPβ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成脂相关基因Leptin、C/EBPα和TNF-α的mRNA表达情况;同时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信号通路上下游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特异性阻断剂对小鼠BMSCs脂肪分化的影响。结果 MTT法结果显示,20μmol/L奥氮平对BMSCs的毒性最小;油红O染色可见加入奥氮平的细胞内脂肪滴明显多于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αP2和C/EBPβ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升了36%(P0.01)和25%(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Leptin、C/EBPα和TNF-α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分别上升68%(P0.001)、79%(P0.01)和60%(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p-Akt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的表达随着p-Akt表达的增加逐渐减少;加入PI3K/Akt特异性阻断剂(LY294002)后αP2和C/EBPβ的表达受到抑制,细胞中的脂肪滴也明显减少。结论奥氮平可能通过促使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的磷酸化水平升高来促进小鼠BMSCs的脂肪分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以往研究用来诱导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培养基普遍借鉴成骨细胞的诱导浓度,其他浓度的诱导情况尚无相关研究。目的:观察在低浓度β-甘油磷酸钠条件培养下,牙髓干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过程中,牙本质基质蛋白1、牙本质涎蛋白和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诱导液诱导牙髓干细胞分别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证实其多向分化能力。用5 mmol/Lβ-甘油磷酸钠诱导培养牙髓干细胞向牙本质细胞分化,分别在培养第7,14,21,28天提取各组细胞RNA,反转录PCR检测牙本质基质蛋白1、牙本质涎蛋白和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的表达情况;诱导牙髓干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形成的矿化结节用Alizarin Red S法检测。结果与结论:人牙髓干细胞经过诱导可证实其成功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反转录PCR结果显示,5 mmol/Lβ-甘油磷酸钠培养牙髓干细胞在培养7,14,21 d,各组细胞牙本质基质蛋白1、牙本质涎蛋白的mR NA表达增加,伴随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表达下调;培养至28 d,行矿化结节检测发现牙髓干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成功矿化,可见红染的矿化结节。结果证实,5 mmol/Lβ-甘油磷酸钠诱导培养的牙髓干细胞可成功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下调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mR NA的表达,同时上调牙本质基质蛋白1及牙本质涎蛋白mR 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营养素-1(CT-1)促进经5-氮杂胞苷(5-aza)诱导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时心肌α-actin、β-MHC、GATA4、Nkx2-5基因的表达。方法分离、纯化UCMSCs,第4代UCMSCs分别以普通培养基(A组)和含0.1 nmol/L CT-1培养基(B组)培养;经5-aza诱导的第4代UCMSCs分别以普通培养基(C组)、含不同浓度CT-1培养基D组(D1组0.01 nmol/L、D2组0.1 nmol/L、D3组1.0 nmol/L)培养。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基因的表达。结果 UCMSCs培养2~3 d后细胞贴壁,逐渐由圆形变为长纤维样;经5-aza诱导分化后可见心肌样细胞,但未见自发性搏动。RT-PCR检测显示B组和C组α-actin、β-MHC、GATA4和Nkx2-5基因的表达较A组均无明显增加;α-actin、GATA4和Nkx2-5基因在D组较A组表达明显增加,其中α-actin基因在D2组表达最高,GATA4基因在D1组表达最高,Nkx2-5基因在D3组表达最高,而β-MHC基因在D组表达未见增加。结论 CT-1可明显促进5-aza诱导的UC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且心肌样细胞α-actin、GATA4、Nkx2-5的基因表达与CT-1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丹参酮IIA(tanshinone ⅡA, Tan ⅡA)对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CCl4组以及Tan ⅡA保护组(Tan ⅡA 20 mg/kg+CCl4),每组10只。腹腔注射CCl4构建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计算各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检测血清AST和ALT活性,测定肝组织SOD活性及GSH、MDA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PI3K、p-PI3K、Akt、p-Akt、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CCl4组相比,Tan ⅡA保护组肝脏指数显著下降(P<0.01),血清AST(P<0.01)和ALT活性降低(P<0.05),肝组织SOD活性(P<0.01)及GSH含量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变化得到显著改善。同时,Tan ⅡA使肝组织p-PI3K和p-Ak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显著诱导Nrf2转位入核(P<0.01),促使其下游靶蛋白HO-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 结论 Tan ⅡA能够显著改善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肽Y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3T3-L1细胞由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3-isobutyl-1-methylxanthine,IB-MX)、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联合诱导分化,2 d后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未加任何诱导剂组)、经典诱导组(胰岛素诱导)和NPY干预组(10-8、10-9、10-10mol/L NPY)。培养的第7、12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的变化,培养第12天用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分化程度。MTT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α,C/EBP-α)蛋白的表达。结果:10-8mol/L NPY能促进3T3-L1细胞的分化。10-9mol/L NPY,10-8mol/L NPY均能促进3T3-L1细胞增殖。10-8mol/L NPY增加C/EBPα、PPARγ的表达。结论:NPY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PARγ、C/EBP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李宏丹  穆长征 《解剖学报》2009,40(5):789-793
目的 探讨大鼠胰腺提取物(RPE)是否可以使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胰岛素产生细胞(IPCs),以及小鼠BMMSCs的分化条件,为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 传代纯化培养昆明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SD大鼠的RPE诱导分化小鼠BMMSCs为IPCs,首先取18瓶小鼠BMMSCs随机分为6组,每组3瓶,分别加入RPE 10mg/L、20mg/L、30mg/L、40mg/L、50mg/L、100mg/L,筛选出最佳的分化剂量,然后用最佳的分化剂量(50mg/L)分化BMMSCs,免疫酶细胞化学鉴定细胞内胰岛素的表达;双硫腙染色检测胰岛素产生细胞的分化和纯度.放射免疫分析检测C肽片段表达. 结果 50mg/L RPE可以使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良好,形态较规则,1周后细胞分化成熟,双硫腙染色呈现猩红色;免疫酶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显示:胰岛素表达阳性,C肽放射免疫学显示有C肽释放. 结论 RPE可以使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产生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