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复合雪旺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并探讨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只。构建右侧坐骨神经14mm缺损,A组:单纯SIS修复组;B组:复合雪旺细胞的SIS修复组;C组: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段通过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组织学、透射电镜、图像分析、逆行示踪和小腿三头肌称重等方法分析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16周,B组移植段与近远段神经外观相似,未有神经瘤形成。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见B组再生神经组织可顺利通过缺损区,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呈束状,含有大量的有髓神经纤维,与C组相似。电生理检测见第16周B组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幅均较第12周有所提高,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蓝逆行示踪证实B组和C组再生神经轴突轴浆运输功能恢复良好。图像分析证实B组再生神经组织面积百分比、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和髓鞘厚度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于A组。B组和C组患侧小腿三头肌肌肉重量和恢复率均优于A组,C组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IS复合雪旺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能有效修复大鼠长距离坐骨神经缺损,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小肠粘膜下层(SIS)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应用小肠粘膜下层(SIS)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并观察结果。方法 选取健康的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先造成坐骨神经10mm缺损,然后分别用SIS桥接、自体神经移植和旷置不做处理,即SIS桥接神经组、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周和10周取材,通过病理组织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来评价神经再生。结果 SIS桥接神经组可见有再生神经组织长过缺损,呈条索状连续样,且神经纤维多集中在SIS形成的桥接管周缘区域,而中心区域可见胶原组织和孔隙较多。从电生理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来看,SIS桥接神经组比自体神经移植组略差。结论 SIS具有促进周围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病理机制。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后,将大鼠分为2组,各20只。神经移植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4、12周,在光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段及移植周围神经再生情况,并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进行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分3个时点(1、2、3个月)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脊髓变性,可见瘢痕和空洞,移植组术后12周,损伤区脊髓与周围神经融合良好,可见再生轴突,跨越损伤段脊髓,周围神经无变性。12周时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结果提示:神经移植组优于对照组.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后,存活良好并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神经导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无菌条件下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制成14mm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根据不同修复材料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glycolic-lacticacid,PGLA)神经导管;B组:甲壳素涂层的PGLA神经导管;C组:单纯PGLA神经导管;D组:自体神经移植作为对照。术后4周和12周行大体观察、肌电图检查、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4周A、B及C组观察到神经导管中有新生轴索通过,再生神经发育不成熟;D组近段有髓神经纤维均匀疏散分布,远段未见明显再生神经束形成。术后12周各组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肌电图、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A组再生神经轴突数量及再生神经质量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移植神经轴突直径、髓鞘厚度、纤维密度与A、B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近段神经髓鞘部分空泡样变性及脱髓鞘改变,远段再生神经束形成少。结论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构建神经再生室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取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350g,随机分成2组,每组20只.实验组:坐骨神经切断后采用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缝合;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后采用神经外膜原位缝合.术后2、4、6、8、10、12、14及16周时,分别从2组中各取出2只大鼠,大体观察实验动物肢体恢复自主活动的时间,显微镜视下观察神经再生室及缝合口的大体形态,光镜及电镜下对2组再生神经纤维进行观察.结果 实验组大鼠恢复肢体自主活动快,缝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形态学观察发现小间隙神经纤维排列有序,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减少.电镜观察显示神经间隙远端再生神经髓鞘板层呈同心圆状排列致密、整齐,雪旺细胞增生明显.而对照组没有上述改变.结论 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构建神经再生室修复周围神经断裂是可行的,优于神经外膜原位缝合法,是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雪旺细胞制成 1× 1 0 8/ml的ECM (extracellularmatrix,ECM)凝胶 ,与PLA无纺纤维布复合培养 7d ,置入PLA中空纤维管中 ,构建成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1 0mm的动物模型 ,A组为人工神经组 ;B组为雪旺细胞复合ECM凝胶组 ;C组为单纯ECM凝胶组 ;D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 8周、1 2周 ,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 1 2周A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已越过远端缝合口 ,有髓神经纤维数和神经纤维密度稍差于D组 ,但再生神经组织的面积显著高于后者 ;A、D组的髓鞘厚度和dLAT、NCV、AMP、AREA均无显著差别 ,但明显高于B、C组。结论 雪旺细胞、ECM凝胶和PLA多孔材料与PLA中空纤维管组合后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 ,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7.
新型复合生物材料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几丁糖、聚乳酸两种材料结合研制一种新的神经导管材料。方法 几丁糖、聚乳酸按照一定的比例反应后,制备内径1.5mm,管壁厚度为200μm的复合生物材料导管,用以桥接5mm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硅胶管桥接组及自体神经移植组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后肢活动、针刺收缩反应、足底溃疡),组织学观察,肌电图,图像分析及小腿三头肌称重等检查。三组数据两两间进行分组t实验。结果 12周时大体观察结果表明:三组再生神经均成功通过导管,并支配远端肌肉。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导管降解明显,但未完全吸收。肌电图、小腿三头肌称重、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导管组再生轴突数量及再生神经质量明显优于硅胶管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效果相似。结论 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导管能较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神经导管材料。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生物活性管桥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损伤后由于存在神经缺损、神经瘤及瘢痕形成等原因,通过自发神经再生往往失败,需要外科干预来修复神经缺损。在人体短于1cm神经缺损可以直接缝合,更长的神经缺损往往需要自体神经移植来修复。自体神经移植目前被认为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但由于存在供区缺乏、供区后遗症、移植物瘢痕化、塌陷、再生轴突弥散等问题,使自体神经移植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9.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昇  李宝兴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5):282-284,287
周围神经的损伤缺损十分常见,而修复对医学界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临床上,自体神经移植是最基本和最可靠的方法。但自体神经移植因其来源有限而无法满足较大神经缺损和广泛神经缺损修复的需要,而且增加手术创伤,造成供区的功能障碍。硅胶管等合成材料和自体骨骼肌、静脉等生物原性材料虽可引导神经再生,但是其结构与神经基底膜不同,轴突再生欠佳,修复神经缺损距离有限,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0.
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24只,无菌条件下切断双侧面神经下颊支,制成15mm的兔面神经下颊支缺损模型。左侧用甲壳素涂层聚丙交脂-乙交脂共聚物[poly(L-lactide-co-glycolide),PGLA]神经导管修复;右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术后5周、10周和14周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查、组织学、电镜观察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5周观察到神经导管中有新生轴索通过,再生神经发育不成熟;右侧自体神经修复近段有髓神经纤维均匀疏散分布,远段未见明显再生神经束形成。术后14周左侧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电生理检查结果表明自体神经修复侧再生神经质量优于神经导管修复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神经修复再生纤维密度优于神经导管修复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自体神经修复侧近段神经髓鞘部分空泡样变性及脱髓鞘改变,远段再生神经纤维束形成少,面肌联带运动程度较导管修复侧严重。结论: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有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结果。方法结合5例临床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病史、术中发现、病理结果及治疗经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结果5例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在临床表现及术中所见均与典型周围神经嵌压患者不同,积极手术干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周围神经的螺旋样结构及其滋养血管的炎症表现是导致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两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人体膈神经与副膈神经的运动纤维数量及有髓纤维截面积。方法:运用Kamovsky-Roots[1]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2例成人膈神经及并存的5例副膈神经。对轴索内酶活性反应呈阳性的纤维,进行计数及纤维截面积图象分析。结果:膈神经与副膈神经绝大部分有髓纤维酶反应呈阳性,所含阳性有膈纤维分别为2686根、634根。膈神经与副膈神经并存时有髓纤维总数达3218根。有髓纤维截面积分别为103.8μm2、94.7μm2。结论:膈神经含2686根运动纤维,有髓纤维截面积为103.8μm2,是良好的移位动力神经;副膈神经与其并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