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热病人的血象、骨髓象改变情况.方法 对有体温(39℃以上)记载的确诊为非恶性疾病的患者30例,重新阅片总结,在重新阅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细胞形态学改变的现察.结果高热病人的外用血中,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值增高,中性粒细胞浆内多见中毒颗粒及空泡,细胞核也有所改变,单核细胞浆内多见中毒空泡,淋巴细胞有异型改变,多见较大、畸形血小板.骨髓示粒细胞系增生明显,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形态改变同血象描述;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也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非造血细胞增多.结论 高热病人的血象、骨髓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于临床用药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高热病人的血象、骨髓象改变情况.方法 对有体温(39℃以上)记载的确诊为非恶性疾病的患者30例,重新阅片总结,在重新阅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细胞形态学改变的观察.结果 高热病人的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值增高,中性粒细胞浆内多见中毒颗粒及空泡,细胞核也有所改变,单核细胞浆内多见中毒空泡,淋巴细胞有异型改变,多见较大、畸形血小板.骨髓示粒细胞系增生明显,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形态改变同血象描述;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也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非造血细胞增多.结论 高热病人的血象、骨髓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于临床用药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骨髓检查在诊断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髓检查在不明原因长期发热(VUO)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6例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的骨髓象进行分析。结果在106例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中29例骨髓象有特异性改变,占27.4%。感染性疾病54例(50.9%)其骨髓象多表现为粒系比例上升,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升高,其中有17例有骨髓特异性改变。结缔组织病20例(18.9%),其骨髓象多无特异性改变或为溶血性贫血骨髓象表现。肿瘤性疾病14例(13.2%),其中12例骨髓象可发现白血病或肿瘤细胞。在10例(9.4%)其它疾病和8例(7.5%)仍未诊断明确的疾病中无特异性表现。结论骨髓形态学改变在长期发热患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应及时做骨髓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激反应时中性粒细胞(Neg)VCS参数对Neg核象变化和中毒性改变的可靠性。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血液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VCS)技术,测定50例健康体检者和130例重症患者应激状态下的WBC、Neg百分数(Neg%)、Neg体积(NegV)、电导率(NegC)、光散射性(NegS)及各自平均分布宽度(SD),镜下观察WBC分类和细胞形态学结果,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重症患者不同程度核左移组及无中毒性改变组、有中毒性改变组的WBC、Neg%和NegV-SD、NegC-SD、NegS-SD明显升高,而Neg-C、Neg-S显著下降(Р均<0.05)。NegV、NegC、NegV-SD的ROC曲线下面积判断有无核象改变分别为0.799、0.823、0.843,有无中毒性改变分别为0.731、0.754、0.761,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重症患者在应激状态下NegVCS参数均可发生明显变化,以NegV、NegC、NegV-SD对预测其形态学改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儿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形态学改变和过敏指标的结果变化.方法 对59例ITP小儿患者进行骨髓巨核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观察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过敏原三项检测,并对21例骨髓形态学检验大致正常的对照组,进行同样实验.结果 91.5%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浆上可见空泡、50.8%可见幼稚巨核细胞产板现象、88.1%出现血小板形态异常、83.1%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2.9%血清IgE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对确诊ITP有重要意义,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IgE水平增高,有助于ITP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贫血(MOS-RA)与巨幼细胞贫血(MA)均可表现为病态造血,形态学有相似之处,改变繁杂多变。容易混淆,细胞形态学往往不易明确诊断但预后不同。现对两者血象、骨髓象形态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转移癌临床与形态学变化的联系.方法 对61例骨髓转移癌患者的血象、骨髓象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骨髓检查作为发现转移癌为必要手段,有时也为肿瘤最初诊断的根据,同时血液学改变往往是骨髓转移癌最早的临床表现.结论 先进的医学检验设备不能替代骨髓形态学诊断,骨髓转移癌细胞形态较为特殊,尤其对可疑细胞一定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各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作用的恢复与缓解期长短的关系,作者研究了23例急性白血病病人(急淋18例,急粒5例;15~58岁)的骨髓成份,并对中性粒系的细胞作了酸性及碱性磷酸酶的分析。此外还用热原质试验测定了20例病人的骨髓粒细胞储备功能状态。骨髓象的正常值是采用献血员的资料。试验结果:在临床血象缓解期,仅急粒病人的骨髓造血有形态学的改变,主要为粒细胞系所致的  相似文献   

9.
11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用血象分析发现,SLE有不同程度上细胞减少的占 84.07%,Hb、WBC、PC三系中可单项减少,也可二系或三系均减少。61例SLE患者骨髓象分析发现,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的占96.72%;核左移的占49.18%;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形成的占24.59%;成熟红细胞有低色素性改变的占24.59%;巨核细胞增多的占22.95%;血小板形成减少的占21.3%’浆细胞反应性增多的占31.15%;1例呈典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1例呈典型再障骨髓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四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T-ALL)的临床表现、形态学改变及其预后。方法分析1例NT-ALL患者的血涂片、骨髓象、免疫表型、遗传学等结果,结合相关文献分析NT-ALL的性质。结果该例NT-ALL患者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根据骨髓形态学、免疫表型被确诊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染色体为近四倍体核型(81-103染色体)。结论成人NT-ALL比较罕见,形态学特点与经典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有所不同,原幼淋巴细胞体积大或巨大,细胞核形态多不规则,核仁大,有空泡且预后差,这可能与近四倍体核型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验室检查指标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6例Hypo-MDS,59例AA患者的血象、骨髓象、骨髓病理以及细胞遗传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长期随访并比较.结果 Hypo-MDS外周血涂片可见原始粒细胞、有核红细胞、成熟粒细胞颗粒缺如、假Pelger-Huet畸型、成熟红细胞大小明显不均、多形性,而AA患者未见上述特征.Hypo-MDS骨髓涂片红系、粒系、巨核系病态造血频率(87.5%,62.5%,37.5%)较AA患者(20.3%,0%,0%)明显增高(P<0.01).Hypo-MDS患者骨髓切片CD34+细胞(3.87±2.89)%明显高于AA患者(0.13±0.17)%(P<0.01).Hypo-MDS的异常核型检出率(37.5%)亦较AA(3.57%)明显增高(P<0.01),且AA均为小克隆异常.结论 长期随访中,形态学、免疫化学及细胞遗传学的联合检测是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骨髓象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对17例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患者的骨髓象及临床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神经母细胞瘤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腹部,其次位于后纵隔,多以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骨髓转移神经母细胞瘤形态多样,本组主要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既可确定诊断,又可观察疗效,骨髓穿刺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典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的临床和细胞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不典型CML临床资料及血象、骨髓涂片、骨髓病理切片的特点.结果:不典型CML常伴头晕、乏力、发热、出血等症状;血象改变特异性不高,尤其白细胞可高可低,亦可正常;骨髓涂片和病理切片均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拉系增生为主,并有多系病态造血.结论:不典型CML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易误诊,综合分析外用血系骨髓象及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肉毒素中毒患者血小板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肉毒素中毒患者血小板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3例肉毒素中毒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中毒组,常规取血2 ml,应用Backman-Coulter Gens五分类血常规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做血涂片,瑞氏染色后,观察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分类2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毒性指数和核突积分,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 各肉毒素中毒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轻度肉毒素中毒患者中性粒细胞胞浆未见中毒颗粒,白细胞计数、胞核核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肉毒素中毒患者中性粒细胞均有毒性颗粒出现,且中毒越严重,中毒颗粒粗大,毒性指数也越高;中、重度肉毒素中毒患者中性粒细胞核有多种形态的核突出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病情越重,差异越显著.结论 动态监测肉毒素中毒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形态的变化,对于了解中毒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及转归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鉴别分析两组疾病包括反应性浆细胞比例增高、多发性骨髓瘤(MM)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与感染细胞形态学的特征。方法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血象,骨髓象及特殊染色的特征。结果MM、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及浆细胞比例增高骨髓象的浆细胞形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CML与感染两组在嗜酸、嗜碱粒细胞总数、粒细胞形态异常、红系,巨核系抑制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严格掌握几类疾病细胞形态学的不同点有助于对疑难疾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形态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34例难治性贫血和4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外周血涂片、骨髓象进行分析。结果虽然两者粒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三系均有异常增生,但难治性贫血的细胞病态改变在数量上超过巨幼细胞性贫血(MA),巨幼细胞贫血的细胞巨幼变程度和数量大于难治性贫血。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与MA形态学既有相似性,又各具特征,需综合分析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患者骨髓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早期患者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并探讨JAK2V617F突变对骨髓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一般药物治疗并转化为纤维化明显期的7例PMF早期患者标本,分析其骨髓形态学特征.依据2008年WHO诊断标准,对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同步进行骨髓涂片、印片与切片检查的156例(疑似)ET患者标本重新分类,并双盲分析PMF早期与ET患者骨髓形态学差异.收集行JAK2V617F突变检测的22例PMF早期患者与27例ET患者标本,双盲比较JAK2V617F突变型与野生型骨髓形态学差异.结果 156例(疑似)ET患者标本中PMF早期61例(MF-0为34例,MF-1为27例)、PMF明显期12例、ET83例.MF-1组患者血小板计数[(1134 +391)×109/L]、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727±241)U/L]显著高于ET组[(973±242)×109/L,(392±146)U/L] (P <0.05).MF-1组患者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比例(0.012±0.010)显著高于ET组(0.006+0.004)(P<0.05).MF-0与MF-1组患者骨髓切片示有核细胞(粒细胞)总量增多、紧密型巨核细胞簇、骨小梁旁巨核细胞、云雾状巨核细胞、小裸核巨核细胞、大单圆核巨核细胞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T组,而疏松型巨核细胞簇、巨大多分叶核巨核细胞的检出率均显著低于ET组(P值均<0.05);MF-1组患者巨核细胞簇伴异形性改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F-0与ET组(P值均<0.05).PMF早期与ET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率分别为54.5%与48.1%.PMF早期与ET组突变型患者HGB水平均高于野生型(P值均<0.05),而巨核细胞形态在突变型中均未见明显异形性改变.结论 骨髓切片形态学(尤其是巨核细胞形态学)是PMF早期与ET鉴别诊断的基础,形态学参数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巨核细胞簇伴异形性、云雾状巨核细胞、大单圆核巨核细胞、有核细胞(粒细胞)总量增多、小裸核巨核细胞、骨小梁旁巨核细胞及紧密型巨核细胞簇.JAK2V617F突变对PMF早期及ET患者巨核细胞形态学未见特异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形态学病态造血特点。方法以WHOMDS分类标准为诊断金标准,收集2007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6日起期间,诊断的MDS患者165例。非克隆性疾病患者16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骨髓与血片细胞学检查中病态造血特征在克隆性和非克隆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MDS病态造血形态学诊断的主要依据:粒系Auer小体、核出芽、微核;红系核出芽;外周血片中出现巨核细胞、原粒细胞或早幼红细胞。结论细胞形态学是诊断MDS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早期MDS细胞形态学改变不典型时,恶性克隆处于非显性状态。表达特征亦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手段,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骨髓象是临床骨髓细胞学检验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主要是指机体在受到细菌等感染时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所出现特有的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固缩、核溶解和AKP积分增高等表现,其病因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总结分析近年来我院45例感染性骨髓象的临床及骨髓象的特点以及与血液多项指标之间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实验观察。方法: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和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的的贴壁时间为3d,生长性状不一,散在圆形细胞群、树枝状细胞群、飞燕状细胞群、火焰状细胞群。结论:体外非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可能为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