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血液质量,是血站的工作核心.但在工作实践中仍发现血站采供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急需予以解决.本次研究从血液采集制备、血液储存运输、采供血人员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质量管理分析,以便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
新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7.3条款要求:应对血液在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温度进行监控,应建立和保存血液运输记录.本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设施及血液中心建立的历史时机,构建了"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1],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血液集中化检测.随着血液集中化检测模式的运作,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温度监控已成为确保血液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整个采供血系统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将本省的血液运输冷链温度的监控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供血机构检验管理中易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供血机构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及制品,其中确保检验质量、杜绝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是血液安全性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员、试剂、方法、设备和管理等.其中管理是软件,是一个持续过程.只有加强管理, 才能使在人员、试剂、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增值,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血液质量.但管理恰恰是目前采供血机构检验中的薄弱环节.笔者愿就采供血机构检验管理中易忽视的问题及管理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血站管理办法>[1]、<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3](一法两规)颁布以来,采供血机构都制定了各自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采供血过程中各工作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工作人员培训不到位、及麻痹大意、责任心不强等诸多因素,导致各种差错仍屡有发生,给血液安全埋下隐患.我们将采供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差错,按发生频率高低进行了归纳,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采供血各环节参与者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防范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对突发事件血液资源管理的管理的重要性。方法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的启动,掌握突发事件血液资源经历应急聚积、理性控制和平稳三个阶段特征分阶段进行有效的血液安全宣传,招募引导保留血液资源。结果 7·5事件发生后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是应对此次事件的关键。通过本次血液资源应急管理的三阶段控制步骤,有效避免血液过期浪费的风险。回顾性分析血液报废率与同期相比无明显改变,说明此次事件中的血液安全可控。结论血站应进一步锻炼以血源和血液保障预案为核心,以后勤、信息、新闻应对等预案为辅的应急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蒋保云  刘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3):3453-3456
目的 探讨采供血过程关键控制点控制对血站血液质量管理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该中心接收的无偿献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2019年6-12月接收的无偿献血200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方式进行采供血管理,研究组应用采供血过程关键控制点控制对血液质量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无偿献血知识覆盖率、一针穿刺率、不良事故发生率、疼痛评分;比较两组血站血液分类差错状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无偿献血知识覆盖率、一针穿刺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工作环境卫生学检查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采供血过程中,研究组血站血液分类总差错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20.5%(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供血过程关键控制点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无偿献血知识覆盖率以及一针穿刺率,同时可以降低不良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献血的疼痛程度,保证献血者的安全,从而提高血液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我省采供血机构的科学化管理,学习国外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的理念模式[1,2],考察国外先进的采供血设备和技术,我们一行4人于2008年8月8日-10月28日,赴美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在此期间访问了圣路易斯的美国红十字会国家检测实验室、美国红十字会Holland输血研究所、路易斯维尔的美国红十字会河谷血液服务地区、美国红十字会密苏里-伊利诺伊血液服务地区、霍普金斯大学附属医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医学院附属医院.访问中了解了美国血液工作的大致情况,与美国同行进行了交流,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输血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建设情况。方法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31个血液中心和324个市地级中心血站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有50.14%的采供血机构对献血点进行了联网,有4.23%进行了部分联网,目前已联网的献血点数量超过1 222个,且华东地区的联网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而西南地区则显著低于全国水平;有42.25%的采供血机构与全部用血单位实现了联网,有1.69%与用血单位实现了部分联网,目前已联网的用血单位数量超过2 302个,中南地区采供血机构与用血单位间的联网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有19.35%(6个)省、市、区实现了辖区内全部采供血机构的联网,有16.13%(5个)实现了辖区内部分采供血机构的联网,有64.52%(20个)尚未进行辖区内联网。结论虽然当前状况并不乐观,但是血液信息的网络管理是采供血机构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时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山东省血站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以期持续提升血液质量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通过文献、标准等检索,结合采供血实际工作,以采供血业务过程关键控制点为导向,拟定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经2轮德尔菲法专家征询和论证,运用主观加权和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权重,又经6个月的试行,完成对指标内容的修订和完善。结果 构建了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分别为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二级指标72项,包含指标含义、计算公式等。2轮专家征询意见和2轮论证会议,修订指标17项,并通过主观加权和层次分析法获得指标权重,经试行的局部微调,形成了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结论 首次构建覆盖采供血业务全过程的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可有效评价血站质量管理水平,为打造山东省血液质量管理“一盘棋”发展模式、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简称-办两规)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对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识别采供血业务过程,并加以控制.待检在多数血站中归属于供血科或成分科.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根据采供血业务流程的情况,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架构,单独设置了待检科,对血液从入库到最终的批放行、血液标本从与血液的同步接收到再次交接及到检测报告的接收进行控制和管理,在血站整个质量控制运行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过滤"作用,有效地保证了血液的质量,并取得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差错管理在提高血站采供血服务水平及血液质量中的效果。方法:于2018年6月对我院中心血站27名采供血工作人员实施差错管理,比较实施差错管理前后采供血工作人员供血服务水平(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将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实施差错管理后,本血站采血献血者6223例分为观察组;将2017年6月1日~2018年5月31日实施差错管理前,本血站采血献血者6752例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采供血差错事件(脂肪血、血液渗漏、解冻破袋、意外伤害、服务投诉)发生率,两组血液检测各项目[谷丙转氨酶(ALT)、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合格率及异常血液报废情况。结果:27名采供血工作人员实施差错管理后供血服务水平考核成绩均高于实施差错管理前(P 0. 01);观察组脂肪血、血液渗漏、解冻破袋、意外伤害、服务投诉等采供血差错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1);两组梅毒、HBsAg、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ALT、HC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异常血液报废率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血站实施差错管理可有助于提高采供血人员工作技能与服务水平,控制护理管理差错,提升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差错管理模式,提高采供血过程控制水平,保证血液质量。方法对血站差错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其对采供血工作、血液质量和社会影响的情况将采供血流程中可能发生的差错分为三类和四级,并分解实施管理。结果2015年共发生各类差错57起,其中站级差错32起,发生在采供血过程的差错占54.38%(31/57),其中血液采集过程、服务、交接沟通发生的差错占比较大。结论差错管理作为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采供血过程质量和血液安全的提高有切实的作用,可以通过提高人员质量意识、操作技能、加强交接环节的管理和改进程序等各方面的纠正预防措施,切实达到消除质量隐患的作用,但也存在有比较难以克服的难题,需要不断在摸索和探讨中加以完善,最终达到保障质量以减少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采供血行业信息化发展迅速,采供血机构逐步向集中、跨区域的"信息整合"过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血液安全战略和发达同家21世纪初在血液工作中的经验,采供血机构对医疗用血实行集中化检测已是趋势,<血站管理办法>也对采供血机构实行血液的集中化检测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4.
浅谈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秀凤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0):805-806
随着现代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检验质量是血液安全的关键,一旦出现与输血有关的医疗纠纷,血液的检测数据将成为举证的重要证据,因此采供血机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要。我针对卫生部颁布的《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规范》、《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对实验室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影响血液质量因素的回顾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血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康复与生命安全 ,作为采供血机构 ,除了献血者因素外 ,其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对血液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采供血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多、技术性强、要求严格的系统工程 ,因此 ,影响血液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 ,为了减少或杜绝不良影响因素 ,笔者对近 5年来 ,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现并纠正过的影响血液质量的问题或隐患因素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现将情况报告以下。1 回顾  影响血液质量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1 管理方面 查寻系统不完善致个体…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采取了定点专供的中央化采供血政策,有效地保证了血液的质量和安全.采供血机构和医院按照法规的要求形成了紧密的业务关系.为临床用血机构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采供血机构主要职责[1].输血服务网络的建立,实现了对整个血液从采集到输用的完整血液信息链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省级血液中心对全省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模式。方法江苏省血液中心质量管理科按照"血站管理办法"的要求,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全省采供血机构的质量管理框架,通过开展全省血液检测能力室间评价、全省采供血机构联合内审、质量管理业务培训等方式,实施对省内采供血机构质量控制与评价职能。结果多年来,江苏省血液中心通过连续开展全省质量管理工作,增强了各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和质量抽检能力,提高了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缩小了单位间质量管理差距,使全省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结论省级血液中心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促进全省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有效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指标监测体系,客观地评价血液采集、制备和供应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促进血站采供血过程的持续优化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17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2022年1—12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5.0软件对其中的献血服务(10个)、成分制备(7个)和血液供应(4个)3个方面21个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了不同规模血站质量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7家血站献血服务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定期献血者比例44.66%(2 233/5 000)、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2%(11/50)、非标量全血采集率0.46%(23/5 000)、HBsAg初筛漏检率0.052%(13/25 000)、血液采集一针率99.42%(4 971/5 000)、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86.49%(173/200)、400 mL全血采集率66.50%(133/200)、献血者满意度99.25%(39...  相似文献   

19.
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是检验医学的新领域,采供血机构越来越多的使用了POCT技术用于献血者和相关人员的快速检潮.目前采供血机构对POCT的应用和管理并没有相关标准和要求,其质量管理也处于初级阶段.采用体系化管理模式将POCT管理纳入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范畴是POCT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保障献血者和血液安全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全国无偿献血应急保障体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全国无偿献血应急保障体系的现状。方法以问卷形式从应急预案的建立、应急预案的主管部门、应急预案的预警分级、应急队伍管理、应急储备5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全国有97.01%的采供血机构建立了应急保障预案;共有6个不同的组织或部门负责采供血应急保障工作,应急保障体系有3种不同的类型;虽然有255个采供血机构对应急预案进行了预警分级,但是分级没有统一的标准;有2/3建立应急队伍的采供血机构以电话沟通、联谊会等方式对应急队伍进行管理,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定期培训;在应急储备中,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均有待于提高,血源储备应在需求量上至少扩大10%。结论建立统一的采供血应急保障预案,将各个环节有效管理和运行起来,同时结合其他的血液储存、供应方式,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采供血机构在重大事件中的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