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浦区腹泻病监测定点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以下简称该院)2015-2019年腹泻门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和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该院2015-2019年腹泻门诊患者中经传统细菌学分离鉴定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该院腹泻门诊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11.42%(513/4 494),主要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66.08%、339株),其次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8.91%、97株)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14.42%、74株)。完成500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以萘啶酸(60.20%)最严重,其次为氨苄西林(57.80%),其他依次为复方磺胺甲噁唑(31.40%)、磺胺异噁唑(30.20%)和四环普林(27.60%)。各毒力分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19年多重耐药(MDR)率为46.40%;不同毒...  相似文献   

2.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病例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血清型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使用血清学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法,WHONET5.4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1082例标本检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67例,检出率为6.19%,共分离到7种血清型。在分离到的菌株中,ESBLs的检出率达52.2%。结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致病菌,应重视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临床病例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血清型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使用血清学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法,WHONET5.4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1082例标本检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67例,检出率为6.19%,共分离到7种血清型。在分离到的菌株中,ESBLs的检出率达52.2%。结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致病菌,应重视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食源性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感染状况、型别分布和耐药情况,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防控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5~2019年海淀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送检的1 810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直接划线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培养,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毒力基因测定,对确认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株进行药敏检测。结果 1 810份粪便标本中检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214株,检出率为11.8%,各年度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8,P=0.028)。检出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共有4种型别,其中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96株(44.9%),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89株(41.6%),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24株(11.2%),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5株(2.3%)。在12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中,70株(32.7%)全部敏感,144株(67.3%)耐药;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54.7%),其次是四环素(38.8%)和复方磺胺(36.9%),对3种及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率为46.3%。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9年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以EAEC和ETEC为主,耐药菌株的多重耐药谱广。应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管理,延缓耐药株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童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对95份腹泻患儿粪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毒力基因,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果检测出15株阳性菌株,阳性率为15.8%,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6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4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4株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1株。结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福建永安及南平两个检测哨点2016年的281份腹泻病例进行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检测,为病例的确诊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的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收集281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排除霍乱、菌痢、伤寒副伤寒)的粪便标本,接种麦康凯平板,选取初步生化符合大肠杆菌的菌落,然后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和单重PCR检测方法确定其致病型别.结果 281份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共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7株,检出率6.05%,其中aEPEC 4株,ETEC 6株,EAEC 7株,其他型别未检出.结论 福建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致病型别以aEPEC,ETEC,EAEC为主,多重PCR检测方法能有效的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进行确诊及了解菌株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并为我省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资料的积累及疾病防控提供快速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携带情况。方法 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对新建县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采集肛拭子标本共计3032例,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按照GB4789.6—2003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用荧光PCR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032例标本中,共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2株,检出率为3.96‰,其中食品从业人员1694例检出11株,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338例检出1株;沙门菌3株,检出率为0.99‰;志贺菌2株,检出率0.66‰,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沙门菌、志贺菌的检出率。检出的12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有7株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其中1株携带毒力基因ipa H;5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其中2株携带毒力基因,分别为eae和bfp。结论在食品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项目中增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预防和控制腹泻病病原及食源性食物中毒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3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分布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nteropathogenicE .coli(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PEC)是引起夏、秋季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尤其婴幼儿为易感人群。 2 0 0 0年我室从腹泻患者的粪便培养物中 ,分离到 3 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包括 7个血清型 ,并对其做了药敏试验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标本来源  3 1株菌株均从我院住院 (极少数为门诊 )腹泻患者的粪便培养中分离而得。男 18例 ,女 13例 ,除 4株来自成人外 ,其余 2 7株均来自 5个月至 1岁零 9个月的婴幼儿。1 2 试剂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 ,药敏纸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深圳市龙岗区门诊腹泻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方法 采集2010年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常规病原菌培养,通过生化反应和血清凝集试验进行鉴定和分型,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从1 027份粪便样本中,检出各种病原菌248株,检出率24.15%,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占55.24%,副溶血弧菌占35.48%,沙门氏菌占8.06%,志贺氏菌占1.21%.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氏菌流行无季节性,副溶血性弧菌在夏秋季节流行为主,沙门氏菌在夏秋冬季节流行为主.结论 龙岗区细菌性腹泻主要病原菌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5年北京市昌平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药状况并对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研究。方法 药敏实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K-B纸片法进行2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PFGE实验参照PulseNet PFGE实验方法。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比肟、亚胺培南完全敏感;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米诺环素耐药率极高,分别为94.6%、97.3%和97.3%。耐药谱分析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同时耐受抗生素种类为2~7种。PFGE分析发现,3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具有31种PFGE带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68.0%~100.0%,其中2株ETEC和2株EPEC有一致的PFGE带型。结论 昌平区引起腹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受抗生素的种类多、多重耐药严重且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腹泻患者粪便细菌菌群分布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544例肠道门诊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544份粪便标本共分离到97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7.83%,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属、非伤寒沙门氏菌属、弯曲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其他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志贺氏菌属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78%、3.68%、2.57%、2.39%、1.84%、1.28%、0.92%和0.37%。药敏试验结果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对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他啶、氯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均在80%以上,腹泻常见致病菌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氨苄青霉素、萘啶酸耐药性最为明显。结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弯曲菌及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出现增多的趋势,且对各种抗菌药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经验用药,从而提高感染性腹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王利  洪颖  陈谨  王蓉  罗颖  陈健  孙永  胡万富  苏斌  陈道利 《疾病监测》2019,34(11):1010-1016
目的了解安徽省马鞍山市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情况、毒力基因、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为D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4 — 2018年,对马鞍山市三家哨点医院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DEC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检测,并对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1 711份腹泻粪便标本中有120份检出阳性,共分离得到123株DEC,标本检出阳性率为7.01%。 DEC阳性病例年龄分布以0~5岁的婴幼儿及20~39岁青壮年为主;病例集中在夏季(6 — 8月)。 DEC分型中以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主,分别占58.54%和31.71%。 123株DEC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菌株耐药严重,所有菌株耐≥6种药物。 PFGE分子分型产生119种带型,带型相对分散,相似度为49.7%~97.7%。结论2014 — 2018年马鞍山市腹泻患者DEC的感染类型以ETEC和EPEC为主,存在年龄及季节分布特征,本地分离DEC菌株的耐药程度较为严重,PFGE带型分散,应控制抗生素的滥用,重点关注ETEC或EPEC的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粪便标本分离的无活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及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临床送检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61株无活性大肠埃希菌,18株能与志贺菌诊断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阿莫西林和替卡西林耐药率为100%,哌拉西林、头孢噻吩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为78%,头孢西丁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为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0%。结论无活性大肠埃希菌能引起腹泻,容易被误诊为志贺菌;耐药性与普通大肠埃希菌无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4.
215株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用DL-Medical自动化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2年内该院送检标本进行培养,对检出大肠埃希菌的标本及该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共收集大肠埃希菌215株,尿液是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主要标本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727例尿液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727例尿液标本中大肠埃希菌检出及耐药情况。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06株,产ESBLs阳性率为49.06%,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相比较,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727例尿液标本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非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较非产ESBLs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毒力基因分布、流行特征、耐药情况、以及PFGE分子分型特征,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监测、爆发预警、耐药抗生素规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从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中获得的26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多重PCR检测毒力基因、MIC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实验以及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26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中13株(50%)为EAEC;7株(26.92%)为EPEC;4株(15.38%)为ETEC;2株(7.69%)为EHEC;对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环丙沙星耐药极为严重,分别高达92.30%、88.46%和84.62%;XbaI酶切后进行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分为23个型别。结论吉林省腹泻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类型以EAEC为主,存在混合感染情况;耐药、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应加强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在DNA水平上呈现出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
在大肠埃希菌中有些菌株能引起小儿和成人腹泻的称为致泻大肠埃希菌 (DDEC)。根据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特点 ,目前公认的至少有 6类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PEC)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HEC) ;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 (ETEC)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 (EAggEC)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IEC) ;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 (SLTEC)等[1]。在国内腹泻病原学研究中 ,还不断有新的致泻大肠埃希菌被发现 ,如高毒力岛大肠埃希菌 (HPIEC)等[2 ]。毒力岛也称致病岛 (PAI)是近年来在医学细菌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各种病原菌的毒力因子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1-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弯曲菌的分离培养以及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 603份标本中阳性标本260份,总阳性率为43.1%。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10.9%,占细菌性病原的首位,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1%)和嗜水气单胞菌(4.0%),而志贺菌、霍乱弧菌和沙门菌合计检出率仅为3.0%。病毒性腹泻以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常见,检出率分别为8.6%和7.1%。从病原总检出率来看,冬季检出率(60.4%)远高于其他季节(春、夏、秋季分别为34.7%、49.8%和35.0%);细菌性腹泻多发生在夏季,成年人(19~60岁组)多见;而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冬季,0~5岁儿童多见。结论宁波市镇海区腹泻病原以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嗜水气单胞菌、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应主动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及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507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该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替坦、丁胺卡那等抗菌药物较敏感,对美洛培南敏感率100%。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应提高药敏试验率,以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感染性腹泻细菌多病原监测中致病菌的病原谱,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 —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监测病例粪便标本,采用血清分型、毒力基因等方法对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收集粪便标本1 269例,分离致病菌298株,检出率为23.48%,不同年龄组病例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84,P<0.001)。 阳性菌株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最多(46.98%),以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副溶血弧菌(24.50%)和沙门菌(19.46%)。 细菌流行的季节性比较明显,以夏秋季为主。 沙门菌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副溶血弧菌血清型以O3∶K6为主。结论2016 —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副溶血弧菌和沙门菌感染也是腹泻常见病原菌。 应加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常规监测,在流行季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宣教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危险因素调查及其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