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清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249例诊断为NAFL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湿浊内停、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痰瘀互结4组间BMI、血压、肝功能、血脂及空腹血糖等方面的差异,探讨NAFLD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的关系。结果:湿浊内停型、肝郁脾虚型ALT、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BMI逐渐增高。4组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值最低者均为湿浊内停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最高者为痰瘀互结组,湿浊内停组的ALT、AST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血糖方面,湿热蕴结组的空腹血糖(FBG)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血脂上,湿浊内停组的胆固醇(TC)与肝郁脾虚组、湿热蕴结组及痰瘀互结组比较均有差异;4组间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AFLD患者BMI指数、血压、血生化指标对其中医辨证有一定参考意义,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孙贤  黄赟琪  朱红  褚娟红 《新中医》2023,55(11):99-10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常见中医分型与超声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9 年3 月—2022 年3 月湖州市南浔区中医院收治的120 例NAFLD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分型将患者 分为肝郁脾虚证组(46 例)、湿浊内停证组(25 例)、湿热蕴结证组(21 例)、痰瘀互结证组(17 例)、脾肾两 虚证组(11 例) 5 组。比较各组体质量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 酶(GG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水平;比较各组超声脂肪肝分级、 声衰减成像参数(ATI) 和受控衰减参数(CAP)。结果: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BMI、ALT、AST、 GGT、TG 水平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0.05)。各组TC、LDL 水平及肝 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和湿热蕴结证组BMI、ALT、AST、GGT、TG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CAP 值、ATI 值均大于肝郁脾虚 证组(P<0.05);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CAP 值、ATI 值均大于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 0.05)。肝郁脾虚证组轻度脂肪肝占比高于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和脾肾两虚证组(P< 0.05),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中度脂肪肝占比高于肝郁脾虚证组、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P< 0.05),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重度脂肪肝占比高于肝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AP 值、ATI 值与脂肪肝超声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NAFLD 患者中医 分型与脂肪肝超声分级、CAP 和ATI 等超声参数存在相关性,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超声脂肪肝分级以重 度为主,CAP 值、ATI 值偏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临床生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分析210例M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生化指标及肝弹性测定差异。结果210例MAFLD患者单一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性别比较,湿热蕴结证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P<0.05),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年龄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比较,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体质量高于其他3种证型(P<0.05)。湿热蕴结证患者ALT、GGT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TG、TG/HDL-C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轻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肝郁脾虚证、脾肾两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痰瘀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门诊和住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52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舌象(舌体大小、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苔厚薄)、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血脂、血清瘦素(LEP)、肝脏B超结果,将患者辨证分为湿浊内停型、痰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中医证型和舌象的关系。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型最多,占31.57%。湿浊内停型和肝郁脾虚型BMI明显高于痰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P0.05)。痰瘀互结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EP显著高于湿浊内停型、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P0.05)。舌质黯组和舌苔厚组ALT、AST、LEP较舌淡红组、舌淡胖组、舌质红组、非舌苔厚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有一定关联,可作为其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指标并指导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5.
中医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1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代三红 《陕西中医》2011,32(11):1478-147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临床证候特点,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516例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四型,确立相应治法。结果:分别采用中药方剂治疗,四种类型的治愈率均85%以上。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岭南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中药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岭南地区医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文献,将纳入文献中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规范为痰瘀互结、湿浊内停、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肾两虚证,提取有疗效的处方的中药,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各证型用药频数、药物性味归经及组方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有效处方97首,涉及药物127味,其中痰瘀互结证的处方有34首,湿浊内停证30首,肝郁脾虚证15首,湿热蕴结证12首,脾肾两虚证6首。结论:总结出岭南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础方为山楂、丹参、茯苓、泽泻、柴胡、白术,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辨证论治中药配伍不同。  相似文献   

7.
酒精性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炎发病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酒精性肝病患者172例依据2006年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分为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炎,并参考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其分为痰湿互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痰瘀阻滞型、肝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对酒精性肝炎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酒精性肝炎组痰湿互结型、湿热蕴结型发病率多于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痰湿互结型、湿热蕴结型脂肪肝更易于发生酒精性肝炎.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病证的特点,根据中西医的诊断标准,总结中西医常用模型的造模方法和特点,对现有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证结合模型按照五种证型(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湿浊内停证、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证)进行归纳分析。同时,总结实验造模方法、动物种类、造模时间、中西医实验结果、中医证候模型评价方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证结合模型以采用营养失调模型和复合模型为主,实验动物多为雄性大鼠和小鼠,中医证候评价标准包括证候表现、舌象、微观指标、以方测证和实验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71例NAS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肝组织病理学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的检测。观察上述指标与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①病理学诊断属NASH轻度者51例,中度14例,重度6例;②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郁气滞型29例、肝郁脾虚型17例、湿热蕴结型11例、痰湿内阻型8例及痰瘀互结型6例;③NASH轻度组,中医辨证以肝郁气滞型为主占47.06%;中度组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占50.00%;重度组病例均属痰瘀互结型。④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的检测结果提示:痰瘀互结证均显著高于其他四个证型(P<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趋向,提示痰瘀互结可能是脂肪肝向肝纤维化发展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关系,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数。方法:将NAFLD患者13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即脾虚湿痰证(32例)、肝郁脾虚证(30例)、痰瘀互结证(30例)、湿热内蕴证(34例)和肝肾不足证(4例,因样本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并以同期不嗜酒的3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AFLD不同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中医各证型间按脾虚湿痰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依次升高,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痰瘀互结型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P0.05),但肝郁脾虚与脾虚湿痰两证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脂肪肝是我国的第二大肝病,中医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由于感受湿热疫毒,情志不遂,饮食所伤,久病体虚等而发本病,本病属本虚标实,以脾肾阳虚为本,气滞、食积、痰浊、血瘀、湿热为标。重视该疾的分期与辨证分型间的关系,治法上强调从脾论治、痰瘀同治、升降相宜、化浊去脂、从虚论治等各有侧重,临床上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辨证施治,同时重视预防调护,体质及基础研究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方向,旨在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防治NAFL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NAFLD组所有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4型,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等NAFLD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以轻度脂肪肝最多见;湿热内蕴证以中度脂肪肝最多见;痰瘀互结证以中度脂肪肝最多见,次为重度脂肪肝;肝肾亏虚证以重度脂肪肝最多见。肝郁脾虚证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谷丙转氨酶(ALT)正常或轻度升高;湿热内蕴证ALT、TG、FBG轻度升高;痰瘀互结证ALT、TG、FBG明显升高,BMI以痰瘀互结证最高;肝肾亏虚证ALT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其SBP、DBP、TG、FBG明显升高。结论 NAFLD患者脂肪肝B超分度、TG、BMI、FBG、血压等与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临床证型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且轻度脂肪肝以肝郁气滞多见,而重度脂肪肝以痰瘀互结多见,男性患者多发。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多与气滞、痰凝、湿热因素有关,临床证型主要有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而且证候分布与病情轻重有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五个证型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分为肝肾不足组(n=21)、痰瘀互结组(n=17)、肝郁脾虚组(n=27)、脾虚痰湿组(n=29)、湿热内蕴组(n=26),分别给予一贯煎合二至丸、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和平胃散、连朴饮治疗,另选取同期接诊的2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西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对比6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检测5种中医证型组ALDH2基因多态性,Hardy-Weinbery平衡检验分析有效/无效组、有无不良反应组ALDH2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总有效率肝肾不足组(95.24%)、痰瘀互结组(94.12%)、肝郁脾虚组(92.59%)、脾虚痰湿组(93.10%)、湿热内蕴组(92.31%)均高于对照组(60.00%)(P <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肝肾不足组(9.52%)、痰瘀互结组(5.88%)、肝郁脾虚组(3.7...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芳香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找出芳香消脂方治疗NASH的最有效的中医证型,指导其辨证用药.方法:对符合诊断的220例NAS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5个证型组:痰湿内阻证组(65例)、肝郁脾虚证组(60例)、肝郁气滞证组(30例)、湿热蕴结证组(35例)、痰瘀互结证组(30例).5组均给予芳香消脂方口服治疗12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血脂等变化.结果:痰湿内阻证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各治疗组,肝郁脾虚证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湿热蕴结证组和痰瘀互结证组.治疗后各证型组的肝功能(ALT、AST)和血脂(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后痰湿内阻证组的ALT、AST、TC明显低于其他4组,痰湿内阻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的TG、LDL-C明显低于其他3组.结论:芳香消脂方可明显降低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NASH患者的血脂、肝功能水平,其中痰湿内阻型是芳香消脂方治疗的最有效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LAVA-Flex定量分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78例NAFL患者按照中医证型分成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组,分别行肝脏磁共振LAVA-Flex序列检查,并测量HFF值。结果:5个中医证型组的H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中医证型组的肝脏脂肪浸润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湿内阻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型。结论:磁共振LAVA-Flex定量分析与NAFL中医证型密切相关,HFF值反映了肝脏脂肪浸润程度,可以作为NAFL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刘艳红  顾勤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79-88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脂肪肝的一种,病机多认为是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最终痹阻肝脏脉络导致脂肪肝,痰、湿、瘀等为病机之关键.中医药治疗运用辨证论治理论,或单味中药,或专方专药,或经典古方加减,或自拟方药运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NAFLD患者按区组随机法5∶1分成中药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30例.中药治疗组经辨证后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痰、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证型,分别予以连朴饮、二陈汤合平胃散、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一贯煎合二至丸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20.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简称脂肪肝,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弥漫性大泡性脂肪变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认为FLD由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通常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现代医学目前仍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中医学没有FLD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因,可归于"痰证"、"积聚"、"胁痛"等病证.其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形成痰、湿、瘀互结,痹阻肝脏脉络.FLD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两脏.脂肪肝常见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脾虚、肝郁气滞、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证型.中医治疗主要从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根据证型选方用药并随证加减.近年来以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研究继续取得较好效果,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