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和D-二聚体(D-D) 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136例肝病患者和9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和肝硬化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ⅠB明显减少,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肝炎组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Ⅰ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不同肝病患者的比较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8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D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的变化情况及与不同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延长,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b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观察组PT、TT、APTT时间延长、DD水平升高,Fbg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通过检测PT、TT、APTT、Fbg及血浆D-D的变化,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凝血指标与血小板相关参数在肝硬化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临床意义,为肝硬化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及8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标准将观察组分为A、B、C级。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及血凝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血小板PDW、PLT、MPV、PCT与对照组的差异,以及观察组凝血指标FIB、PT、TT、APTT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各分级比较中,A、B、C级血小板参数逐渐降低,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级比较MPV、PLT、P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级凝血指标中TT、APTT、PT逐渐增大,FIB逐渐降低,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级比较APTT、FI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正常人群,肝硬化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均出现异常,同时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能够反映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0例肝硬化患者和 30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g)。 结果 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 ,PT、APTT、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PT、APTT、Fg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肝硬化患者PT、APTT延长 ,Fg值降低 ,且与疾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62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1)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2)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F-3000)和全自动血凝仪(ACL-200)测定620例肝硬化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血小板比率(P-LCR)增多(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PT、APTT、TT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CR依次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小板与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g)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85例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玲  马芳芳  王厚照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28-1928,193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ILACL-TOP全自动血凝仪对85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T、APTT、FIB、TT及D-D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APTT、TT均延长,FIB减少,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判断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16项出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了解肝硬化患者出凝血及纤溶的功能,并分析这些指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患者60例,按Child-Pugh分级,A、B、C各20例,正常对照组40例,均检测血小板4项参数(PLT、PCT、MPV、PDW)及12项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指标(PT、APTT、TT、FIB、D-二聚体及Ⅱ、Ⅴ、Ⅶ、Ⅷ、Ⅸ、Ⅹ、Ⅺ凝血因子的活性).结果 (1)血小板4项参数中,肝硬化各级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PLT、PCT均下降,MPV、PDW均升高,且肝硬化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PLT、PC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MPV、PDW有显著性差异(P<0.05).(2)PT、APTT、TT、D-二聚体中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明显升高,而FIB均明显下降,其中PT、FIB、D-二聚体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APTT、TT肝硬化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Ⅱ、Ⅴ、Ⅶ、Ⅸ、Ⅹ、Ⅺ因子的活性,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明显下降,其中Ⅱ、Ⅶ、Ⅸ、Ⅹ因子的活性,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Ⅴ、Ⅺ因子的活性,肝硬化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Ⅷ因子活性,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出凝血、纤溶机制异常,且与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在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时,不仅要纠正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异常,还要给予一定的抗纤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仅分别检测1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 pugh分级状态下APTT、PT、TT、FIB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明显延长,而FIB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2);不同肝功能分级间检测结果显示:PT、APTT、TT明显延长,FIB逐渐下降;A、B、C级中的APTT、PT、TT、FIB值间均有显著差异(P<0.03).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庆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61-7861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CL TP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9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和158例健康育龄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PT、APTT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测定5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 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PT、APTT、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PT、APTT、Fg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肝硬化患者PT、APTT延长,Fg值降低,且与疾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容积(PCT),探讨常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肝病患者共120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44例)、肝衰竭组(3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结果除TT、Fg和D-D在健康对照组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T、APTT和TT逐渐延长,PTA和Fg下降,D-D值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LT值逐渐下降,而MPV、PDW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的PCT值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肝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发生规律性改变,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HC)患者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及与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关系.方法确诊的9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为A级22例(A组)、B级47例(B组)、C级23例(C组).3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X活性(FⅡ:C、FⅤ:C、FⅦ:C、FⅩ:C)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FⅡ:C、FⅤ:C、FⅦ:C、FⅩ:C、FIB含量和PTA均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肝硬化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所研究的参数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31.99、3.49、21.08、6.75、5.69、18.76、9.63、10.26(P均<0.05).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FⅡ:C和FⅦ:C水平与PTA有中度的相关性r分别为0.5438和0.4373(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病情越严重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活性越低,其中FⅡ:C和FⅦ:C与PT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TA可间接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指标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338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和54例健康体检对照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同时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Child-Push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肝炎组PT显著延长(P<0.01),慢性轻度肝炎进展为慢性中、重度肝炎时PT、APTT、TT显著延长(P<0.05或P<0.01),FIB合成显著减少(P<0.05或P<0.01);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与肝功能Child-Push分级从A、B到C级的进展之间呈负相关。结论从肝功能正常到肝炎-肝硬化的过程中,随着患者肝细胞受损程度不断加重,PT、APTT、TT逐渐延长,而FIB水平则逐渐下降;PT、APTT、TT、FIB的检测对评价肝脏受损程度、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及患者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凝血与纤溶相关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探讨纤溶活性增强与COPD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来酉阳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20例COPD患者,其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70例、COPD稳定期患者150例;另外同期选取酉阳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50例健康正常体检者。分别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1)COP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与D-D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E-COPD组分别与COPD稳定组和对照组比较:PT、FIB、APTT、TT和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COPD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IB和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和TT有较显著变化(P<0.05);而APTT值略有降低,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监测COPD患者体内的PT、FIB、APTT、TT及D-D水平,为COPD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早期预防血栓形成采取必要干预措施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匡祖国 《临床医学》2012,32(6):41-42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患者临床检验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肝纤维化患者162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值。结果重度、中度肝纤维化与正常组比较,PT、APTT、TT、FIB、D-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轻度肝纤维化与正常组比较,PT、TT、D-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纤维化患者检测PT、APTT、TT、FIB和D-D值的变化,可从不同角度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纤维化患者的病情及凝血功能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摘要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FⅧ及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31例肝硬化患者和6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血浆FⅧ及常规凝血四项的检测和对比分析,并观察上述指标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和肝功能代偿能力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浆FⅧ、PT、APTT和TT显著升高,Fbg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增加,肝功能分级级数的上升,血浆FⅧ、PT、APTT和TT逐渐升高,Fbg依次降低(P<0.05).血浆FⅧ水平与肝脏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失代偿的肝硬化患者血浆FⅧ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P<0.01).结论 血浆FⅧ与常规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对了解肝硬化患者肝脏的损害程度、出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倾向,血栓形成倾向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凝血四项、抗凝血酶原-Ⅲ(AT-Ⅲ)与D-二聚体(D-D)在临床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抽选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观察对象,甲组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处理,A级21例,B级37例,C级22例;同期抽选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乙组观察对象与8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丙组观察对象,分别测量各组患者凝血四项、AT-Ⅲ与D-D各项指标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丙两组患者APTT、PT、TT、D-D水平明显高于乙组,且甲、丙两组的FIB、AT-Ⅲ水平显著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肝功能分级组,其凝血四项、AT-Ⅲ与D-D水平也有所不同,且APTT、PT、TT与D-D指标水平,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FIB与AT-Ⅲ指标水平则逐渐下降。结论凝血四项、AT-Ⅲ与D-D指标检测,可较客观地反映肝硬化患者凝血的状况,便于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肝脏损害严重程度,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监测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肝硬化时凝血四项关键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了解其临床运用意义.方法:72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浆凝血四项的检测且观察凝血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观察40例手术患者行相同方式手术且术后使用相同监护条件时术中出血量与术后3 d血浆管引流量的变化.结果: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不仅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而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越明显.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患者随着分级加重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降低幅度依次为A级<B级<C级,三级中的PT、APTT、TT、FIB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PT、APTT、TT时间延长和FIB结果降低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具有一致性.肝功能分级愈差,凝血障碍愈明显.手术惠者随着肝功能分级的降低,术中出血量与术后3 d血浆管引流量也在增加.结论: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能从多方面及时、准确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肝脏的损害程度和凝血功能情况,所以需动态地观察凝血四项指标以便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好的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李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686-686,688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检测在判断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236例住院临产妇和1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4项和D-D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临产妇组PT、APTT明显降低,FIB和D-D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无明显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进行凝血4项指标和D-D检测,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以及对产程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