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分离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CR法检测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即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的表达情况.并用MLVA基因分型的方法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AMEs基因的总检出率为70%.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的检出率分别为60%、40%、24%、32%.MLVA基因分析聚类结果显示,没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暴发流行.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没有发现其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检测6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nc(6′)-Ⅰ和anc(6′)-Ⅱ。结果 6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到含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菌株共16株,检出率为26.67%(16/60);8株含ant(2″)-Ⅰ基因,检出率为13.33%(8/60);10株含有anc(6′)-Ⅱ基因,检出率为16.67%(10/60);其中两株同时含ant(2″)-Ⅰ基因和anc(6′)-Ⅱ基因,未检测出ant(3″)-Ⅰ和anc(6′)-Ⅰ基因。结论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率较高,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介导的耐药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该院呼吸内科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4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除GIM、SPM、VIM-1、VIM-2、CTX-M、aac(3′)-Ⅰ、aac(3′)-Ⅱ、ant(3″)-Ⅰ基因全部为阴性外,其余耐药基因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 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呼吸内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剂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云浮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32%、24%、28%和24%,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SHV、DHA-1、PER和IMP-9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2%、12%、8%、12%、12%和12%,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贵平  阴晴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4):405-406,408
目的探讨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出34株多重耐药菌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nt(2′)-Ⅰ、ant(3′)-Ⅰ、aac(6′)-Ⅱ、aac(6′)-Ⅰ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5.3%、44.1%、17.6%、11.8%、5.9%。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1.18%、44.12%、88.24%、85.29%。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同,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淮北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的氨基糖昔类、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36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8.9%~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I、aac(3)-Ⅱ、ant(2")-Ⅰ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DHA、CTX-Ge和CARB的检出率分别为77.8%、69.2%、27.8%和25.0%,OXA-1、OXA-10的检出率均为16.7%,VIM-2的检出率为13.9%,IMP-1的检出率为2.8%.未检出VEB、SHV、GES、PER、GIM和SPM-2基冈,有58.3%的菌株存在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 淮北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龃c(6')-Ⅰ有关;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与TEM、DHA、CTX-Ge、CARB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35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 5种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6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结果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同时对多种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仅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为5.7%。21株检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占60.0%;30株检出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占85.7%,其中28株检出aac(3)-Ⅱ基因,占80.0%,18株检出ant(3″)-Ⅰ基因,占51.4%,其余8种基因未检出。结论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中,检测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Ⅱ、ant(3″)-Ⅰ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丽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存在状况。方法从分离的40株PA中,测定其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MEs基因{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与ant(2″)-Ⅰ}类型。结果40株PA分离株中ant(2″)-Ⅰ和aac(6′)-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2.5%和45.0%,未检出aac(3)-Ⅱ、aac(6′)-Ⅰ、ant(3″)基因类型。结论浙江丽水地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存在ant(2″)-Ⅰ和aac(6′)-Ⅱ基因,且PA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应注意对其进行临床监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11.
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调查我院2003-2005年临床分离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存在状况;并研究整合子参与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机制。方法纸片扩散法测定绿脓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并筛选出14株多重耐药菌株;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整合子5’保守区的整合酶基因和3’保守区的qacE△1-sulI基因。对整合酶基因的阳性扩增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并测序。结果14株绿脓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哌拉西林等)的耐药率为14.3%-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ac(3)-Ⅱ、aac(6’)-Ⅱ、aac(6’)-Ⅰ、ant(3”)-Ⅰ和aac(3)-Ⅰ检出率分别为78.6%、57.1%、57.1%、14.3%、7.1%、0;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和IMP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42.9%,未检出VIM、OXA、PER、GES和SHV基因,1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整合酶基因及qacE△1-sulI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5.7%和78.6%,整合子可变区扩增有3种片段:1000、1300和1700,测序证实分别为aadA2、aadA6.odD和dfrⅫ-orfF-aadA2,其中aadA2是首次在绿脓假单胞菌的整合子中检出,aadA6-odD是一种新型的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组合形式。Genbank号分别为DQ091178和DQ091179。结论我院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TEM和IMP型耐药基因有关,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8aC(3)-Ⅱ和aac(6’)-Ⅱ有关;整合子参与了绿脓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淮北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的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流行状况。方法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36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8.9%-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aac(3)-Ⅱ、antf(2″)-Ⅰ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rEM、DHA、CTX-Ge和CARB的检出率分别为77.8%、69.2%、27.8%和25.0%,OXA-1、OXA-10的检出率均为16.7%,VIM-2的检出率为13.9%。IMP—1的检出率为2.8%,未检出VEB、SHV、GES、PER、GIM和SPM-2基因.有58.3%的菌株存在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淮北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索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有关: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索耐药主要与TEM、DHA、CTX-Ge、CARB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自2007年7—10月间南京地区住院病人标本中分离并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均为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基因阳性株10株、aac(3)-Ⅱ阳性株1株、aac(6′)-Ⅰb基因阳性株13株、ant(3″)-Ⅰ基因阳性株12株;ant(2″)-Ⅰ基因、aac(6′)-Ⅱ基因及aac(6′)-Ⅰad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尚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新亚型———aac(6′)-Ⅰad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耐药绿脓假单胞菌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采用MicroScan微生物鉴定系统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8株绿脓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该18株菌呈现多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0.0%-72.2%之间,对其他抗绿脓假单胞菌药物耐药率在16.7%-83.3%之间;14株(77.8%)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Ⅱ、aac(3)-Ⅱ、ant(3”).Ⅰ、aac(60')Ⅰ、ant(2”)-Ⅰ、aac(3)-Ⅰ、aac(3)-Ⅲ、aph(3’)-Ⅵ和aac(3)-Ⅳ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0.0%、38.9%、38.9%、33.3%、27.8%、11.1%、5.6%、5.6%和0;13株(72.2%)检出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DHA、IMP和OX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5.6%、27.8%、22.2%和11.1%,SHV、PER、VER、GES和VIM基因阴性,3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浙江省绍兴地区常见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编码:3-乙酰转移酶-Ⅰ]、aac(6′)-Ⅱ[编码:6′-乙酰转移酶-Ⅱ、ant(3″)-Ⅰ[编码:3″-核苷转移酶-I]、aph(3′)-Ⅳ[编码:3′-磷酸转移酸-Ⅳ]存在状况.方法收集21株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4种基因PCR检测.结果3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检出aac(3)-Ⅰ和ant(3″)-Ⅰ基因;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1株检出ant(3″)-Ⅰ基因,经对PCR产物测序测得序列与美国GenBanK核酸库中已登陆的ant(3″)-Ⅰ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浙江绍兴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存在aac(3)-Ⅰ和/或ant(3″)-Ⅰ基因.而其它耐药菌可能存在本研究所检测的4种基因以外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性及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表达。方法用Phoen ixTM-100系统鉴定细菌和药敏试验。用琼脂扩散法检测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4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并使用DNA测序加以证实。结果19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耐药率最高,均为98.9%;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5.3%和6.8%。从20株菌中检出aac(6′)-Ⅰ、aac(6′)-Ⅱ和ant(2″)-Ⅰ3种修饰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60%和65%,未发现ant(3″)-Ⅰ基因。20株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5.0%、90.0%、70.0%、60.0%。结论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与修饰酶基因的传播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淮北3所医院临床分离的36株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钝化酶(AME)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采用MIC法测定临床分离菌株对3种氨基糖苷类及其他11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所测菌株中9种AME基因.结果 36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2%、70.3%和81.1%;27株(75.0%)检出AME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aac(3)-Ⅱ和ant(2″)-Ⅰ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aac(3)-Ⅲ、aac(3)-Ⅳ、aph(3')-Ⅳ基因.结论 淮北3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严重,AME携带率高且基因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和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一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氯霉素类基因、耐消毒剂和磺胺类基因检测。结果:PCR结果显示该株PA的TEM,MIR,CTX-M1群,OXA-1群,OXA-10群,aac(6′)-b,aac(6′)-,aac(3)-,ant(2″)-,catB,qacE△1-sul1基因均为阳性,GES,DHA,VEB,cmlA基因均阴性,Opr D2未缺失。结论:该株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重耐药基因,而且对胺类、胍类消毒剂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尿路感染患者大肠埃希菌连续分离株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方法 采用PCR检测38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株耐药基因和整合子、转座子.结果 38株产ESBLs菌株中,β-内酰胺酶基因CTX-M阳性26株(68.4%)、TEM-bla阳性25株(65.8%)、SHV-bla阳性5株(13.2%),TEM同时CTX-M阳性15株(39.5%),TEM和SHV同时阳性2株(5.3%),SHV和CTX-M-同时阳性1株(2.6%),TEM和SHV及CTX-M-同时阳性1株(2.6%),其余基因均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总检出率73.4%,其中aac(3)-Ⅱ 9株(23.7%)、aac(3)-Ⅱ+aac(6')-Ib-10株(26.3%)、aac(3)-Ⅱ+ant(3")-Ⅰ 3株(7.9%)、aae(3)-Ⅱ+ant(2")-Ⅰ 1株(2.6%)、aac(3)-Ⅱ+aac(6')-Ib+ant(3')-Ⅰ 1株(2.6%)、aae(6')-Ib4株(10.5%).奎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阳性16株(42.1%)、qhrB阳性21株(55.3%)、qnrS阳性1株(2.6%).结论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奎诺酮类耐药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系统的分布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探讨整合子系统的分布与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各种标本中分离的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48株,提取全基因组DNA,通过PCR方法扩增Ⅰ、Ⅱ、Ⅲ类整合子和相关耐药基因bla CTX-M、bla SHV、bla VIM、bla IMP、OPrD2、aadA、aadB,并通过凝胶电泳方法对扩增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阳性检出率为56.1%(83/148);未检测到Ⅱ、Ⅲ类整合子;在整合子阳性的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基因blaVIM、blaSHV、blaIMP、aadA、aadB检出率分别为39.8%、28.9%、25.3%、31.3%和27.7%,和整合子阴性的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整合子系统在多重耐药的非发酵菌属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率很高,它的存在是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重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