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范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56份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表进行分析,掌握发生锐器伤人员的职业分布、产生职业暴露操作环节及损伤部位等,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结果锐器伤是造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医生(27.25%)和护士(66.57%)是医院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发生职业暴露的锐器种类以手术缝针、头皮钢针、一次性注射器为主;医生锐器伤主要环节是手术缝针,护生锐器伤发生时机分布较多,手是主要的暴露部位。结论预防及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应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规范标准性预防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查阅2012年至2018年科室上报的"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卡",分析报告卡各项信息。结果 43人次锐器伤主要以针刺伤为主,占88. 37%(38/43)。经统计分析,与工龄长短关系不密切,与医务人员的职业、所从事的岗位和接触锐器的频率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发生率最高,占79. 07%(34/43),以空心针为主;医师次之,占20. 93%(9/43),以实心针为主。主要发生地是手术室和病房,受伤时机多发生在操作中和操作后。暴露源患者血源性传染病以乙肝为主,占56. 41%(22/39)。结论医务人员锐器伤以针刺伤为主,发生锐器伤的概率与工作科室、接触不同锐器的频率关系密切,乙肝为主要暴露源。而医务人员重视不够,防护意识差,操作不规范是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锐器伤伤害的认识,强化自我防范意识,督导规范操作,严格执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降低锐器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并探讨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209人次有血源性职业暴露史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中,以工龄<5年和护士岗位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3.99%和7.20%。职业接触多发生在重症医学科和外科,发生率分别为10.84%和6.78%;职业暴露中锐器伤占86.60%,发生部位主要是手指占89.95%。锐器伤者中有60.29%的人在操作时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伤后有94.74%的人立即进行冲洗、挤血等局部处理。结论 职业暴露人员中以低年资人员和护士居多,锐器伤为主要暴露方式,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和树立防护措施意识。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其职业、工作年限、暴露源、暴露方式和暴露原因。结果 515名职业暴露者以护士为主,占67.77%;工作年限<5年的占63.50%;暴露源以乙肝病毒为主,占65.08%;锐器伤是主要暴露方式,占94.56%,其中针刺伤占91.38%;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占64.85%。最易发生暴露的环节是注射或采血时被针刺伤,占38.83%;其次是丢弃或整理锐器时针刺伤,占23.30%。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疫苗接种,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28例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制订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调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共收到28例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报告。其中锐器伤18例,血液或体液暴露10例。最常见的暴露物为血液,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比率最高,达60.71%,暴露多发生在静脉输液结束拔针、手术缝合及处理废物时。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医务人员均进行了紧急及相关干预处理,经追踪随访,无1例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暴露发生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医务人员锐器刺伤的原因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对策和防护体系。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对3所医院在感染管理科登记备案的职业暴露人员进行工龄、受伤原因、职业及操作环节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备案的职业暴露348名,其中发生锐器伤297名,锐器伤发生率为85.34%,护理人员及初级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分别为85.71%、86.32%,高于其他组别;锐器伤器具以头皮针及注射器针头最高(49.51%),其次是留置针(15.96%)和缝合针(13.36%);操作环节以拔针及拔针后处理时发生锐器伤率最高(63.84%),不同器具及不同操作环节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概率偏高,以低年资年轻医务人员为主;操作环节中以护理人员注射治疗过程中及外科手术操作中损伤为主,我们应强化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加强监管,健全防护管理制度,规范操作,实施标准预防及锐器致伤后规范处理及心理疏导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精神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状况及应对措施。方法对上报登记的67例职业暴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职业暴露者以护士(86.6%)和医生(7.5%)为主;暴露源以梅毒为主,占暴露总人数的43.3%;暴露途径以针刺伤或锐器伤(59.7%)和被患者抓伤和咬伤(29.9%)为主;暴露后均及时进行检测和预防用药,未发生因职业暴露而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结论加强对精神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完善预防体系,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危害及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院2011年1月-2017年12月800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暴露时间、地点、暴露源、暴露方式、暴露发生的环节及医护人员有无防护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发生率最高;暴露科室主要是手术科室;暴露源病种以乙肝(HBV)最为常见;暴露方式以锐器伤占首位,针头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锐器。结论 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落实标准预防各项措施,完善登记、报告流程,强化职业防护,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为我国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系统评价国内外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类型——锐器伤干预效果研究,借鉴行为改变相关理论,研究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结果]以行为安全为切入点,从多维视角(知、信、行、环境)、多重水平(个体水平、环境水平)构建了综合性、阶段性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结论]基于系统评价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突出了提前预防是重点、行为转变为核心的特点,对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14-4816
目的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登记的76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暴露方式、暴露场所、人群分布、暴露源、暴露部位和高危环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为护士、医生和实习工作人员,分别占56.58%、21.05%和15.79%。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为住院病房和手术室,占的比例分别为59.21%和26.32%。引起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环节主要为拔针及针头处理、手术操作、急诊抢救,分别占的比例为51.32%、26.32%和11.84%。暴露源中最常见为HBV,占56.58%,暴露部位中手部发生率最高,为86.84%,暴露方式最常见的是锐器伤,占81.58%。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经过消毒、冲洗等局部处理,局部处理率达到100%。其中48例患者展开预防用药,预防用药率达到63.16%。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主要人群是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及时的局部处理和针对性用药是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和院感知识的宣传培训可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伤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有效监测与干预,预防血源性职业伤害的发生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医务人员的危害。方法:制定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利器伤)登记制度,制定紧急处理和预防用药方案。结果:锐器伤的职业伤害比其他职业伤害多,医师和护士发生职业伤害比其他人员多;锐器的种类主要是穿刺针头,其次是缝针和钢丝;职业伤害发生的环节以操作后或整理用物为最多等。结论:认真做好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严格实施标准预防,提高主动安全防护意识,合理处理利器等可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伤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分析职业暴露原因,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监测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科室分布,暴露源病种、职业暴露发生的环节、暴露后评估、血清学水平检测、预防用药及心理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6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中,护士发生率最高,占62.50%,其次医生,占23.21%;主要发生科室是内科,占37.50%;主要暴露源是乙型肝炎,占46.43%,其次梅毒,占28.57%;护士拔针操作环节占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首位,占39.29%;锐器伤46例,占82.14%.暴露后均由专职医生进行评估和心理干预,全程免费进行血清学水平检测,26例预防用药,占46.43%.经6个月目标性监测,无1例感染.结论 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极易受到血源性病原体的危害而发生职业暴露,应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和培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职业暴露发生,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医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探讨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防护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某三甲中医院2014-2016年间159例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该院3间每年的锐器伤发生例数及既往暴露例数呈稳定趋势,既往暴露例数占15.1%;159例锐器伤中,多集中在普通病房、急诊和手术室,分别占47.1%、17.6%和14.5%;职业类别显示护士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实习生,分别占49.7%和26.4%;暴露程度发生率最高的是表皮层受损,占60.4%。发生锐器伤的操作环节多集中在拔针、处理锐器、缝合,分别占27.1%、17.6%和11.9%;右手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导致锐器伤发生的暴露器材主要为头皮针、注射器和缝合针,分别占44%、24.5%和10.7%。暴露源血源性病原体分布中,乙肝占49.7%。 结论 锐器伤对该院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较大,医务人员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医院应强化标准预防,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完善锐器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源性致病因子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的分布及其发生因素,制定可行的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血源性致病因子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调查该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264例,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HBV)是职业暴露中最主要的血源性病原体,护士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注射器针头及锐器分类放置不当分别是导致锐器伤的主要锐器物和主要环节。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完善医疗废物锐器分类,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操作等能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加大乙肝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乙肝疫苗接种率是减少医护人员被乙肝感染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11月发生的78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状况进行分析汇总。[结果]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以护士为主(55.13%),锐器伤发生的时间以工作强度大、操作多的08:00~14:00(62.82%)多见,锐器伤发生的主要环节以锐器使用中、使用后处理前为主(60.25%),发生锐器伤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占62.82%,发生锐器伤正确处理者42例(53.84%),锐器物血源性病原体污染45例(57.69%)。[结论]医务人员存在着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极大风险,需加强管理和积极防范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手术室工勤人员锐器伤发生原因,探讨管理对策。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我院手术室20名工勤人员在2016年1~5月锐器伤发生原因及掌握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情况。结果:20名工勤人员在5个月中发生锐器伤4例,发生率达20%,锐器伤发生时段、工勤人员的睡眠状态及其他医务人员对物品处理是否规范是工勤人员锐器伤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工勤人员掌握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情况为对使用后锐器该处理方法正确率为40%,对发生锐器伤后如何进行处理正确率为40%。结论:对工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加强锐器防护、规范工作流程,工作中做好标准预防,是防范锐器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追踪研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后感染情况,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通过跟踪研究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某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感染情况及暴露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观察。结果共调查某医院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35名医务人员,包括护士26人、医生4人和工勤人员5人。发生职业暴露构成比,护士占74.29%,医生占11.43%,工勤人员占14.29%。职业暴露方式主要是锐器伤,以针刺伤占多数,仅4人破损皮肤接触,所有人员均在暴露后做过紧急处置。职业暴露病原体中,乙型肝炎病毒占37.93%,梅毒螺旋体占31.03%,艾滋病病毒占17.24%,丙型肝炎病毒占6.90%。经追踪调查6个月,无一例发生暴露后感染。结论该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是护士,以针刺伤为主,所接触的4种血液传播性病原体未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18.
实习护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现状及职业防护知识掌握情况,探讨有效的风险管理对策。方法对240名实习护生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类型和环节及对387名实习护生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调查。结果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缺乏,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职业暴露的类型以中空针头和玻璃刀片等锐器为主,血源性暴露的主要环节以拔针时发生的针刺伤及整理用物时发生率最高。结论应加强对实习护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对实习护生进行系统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加强过程控制、实施标准预防、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等风险管理措施,有效降低实习护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以及将暴露后引起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和心理压力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消毒供应室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以便制订防护对策。方法对广州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包括护士和工人)进行锐器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正确处理职业暴露方法调查。结果锐器损伤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器械分类、器械回收、清洗过程及处理医疗废物过程;不到半数人员能采取正确处理职业暴露的措施。结论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明确锐器损伤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加强人员职业暴露的教育,面临职业暴露危险时,应该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以预防经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减少供应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b>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b>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连续4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b>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为高发人群,占62.56%;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6.92%;血源性病原体中,乙型肝炎病毒占67.18%;暴露时的关联操作以医疗废物处置居首位。结论 <\b>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改变错误行为习惯,实施标准预防措施,推行使用安全器械,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