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对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回顾性分析脑动脉狭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98例患者中,7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外段者20例(28.5%),颅内段者32例(45.7%),颅内、颅外均受累者18例(25.7%),...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2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行DSA检测,确定劲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换分为观察组(狭窄程度50%,共421例)及对照组(狭窄程度≤50%,共202例)。统计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史,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等,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初步选择危险因素,进而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t检验及卡方检验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NIHSS评分可能为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年龄、冠心病史为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合并颈动脉狭窄,年龄和冠心病史为独立危险因素,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三维颈动脉超声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并分析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共54条血管),首先行DSA检查及常规颈动脉超声,再利用三维颈动脉超声扫描系统进行扫查,并进行颈动脉三维重建,测量斑块数目及管腔狭窄率,与DSA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致性.结果 三维颈动脉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高于DSA.对于颈动脉直径狭窄率超过70%的重度狭窄,三维超声与DSA检查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08,提示三维超声结果可靠.结论 三维颈动脉超声无创、无放射性,可直观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详细的三维解剖结构,斑块形态及位置,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望成为评价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血管狭窄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确诊的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颅内血管的变化情况。结果:128例中共检查血管1112条,TCD发现狭窄血管183条,其中135条与DSA诊断一致,但在TCD检查正常的血管中DSA发现血管狭窄29条,显示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82.3%,特异性94.9%,阳性预测值73.7%,阴性预测值96.8%,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的价值最大,其后依次为椎动脉、大脑前后动脉。结论:TCD对诊断脑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对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诊断须慎重。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粥样硬化性狭窄在颅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发生率,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对脑动脉狭窄的检测,多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双功能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很少有金标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资料130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组64例和无血管狭窄组66例,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狭窄亚组16例,中重度狭窄亚组17例,闭塞亚组31例。收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HDL-C、TG/HDL-C、LDL-C/HDL-C、高血压史、血糖病史、体质指数(BMI)等资料,分析血脂变量与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及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间高血压病史≥10年、TC、TC/HDL-C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TC/HDL-C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轻度、中重度狭窄亚组TC、TC/HDL-C低于闭塞亚组(P<0.05);高血压病史≥10年、TC/HDL-C可能是新疆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C、TC/HDL-C与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狭窄水平密切相关;血清TC/HDL-C和高血压病史≥10年可能可作为预测独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晓艳  王春雷  唐浩 《临床医学》2010,30(10):92-9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及其性质意义。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情况的超声检查,并对各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高于非缺侧48.5%(其中软斑发生率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57.1%(P〈0.05)。结论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重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58例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有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无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又分轻、中、重度狭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无狭窄组94例、颅内动脉狭窄组132例(狭窄支数173,平均1.30±0.54)、颅外动脉狭窄组135例(狭窄支数237,平均1.76±0.88)、颅内外动脉狭窄组97例(狭窄支数282,平均2.91±0.97),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狭窄支数>颅外动脉支数>颅内动脉支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和重度狭窄各定为1、2、3分,颅内、颅外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的狭窄分数为2.55±0.69、2.61±0.68和2.85±0.4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3.218,95%CI 1.583~6.545);与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2.499,95%CI 1.174~5.318)、年龄(OR 1.030,95%CI 1.006~1.053);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3.024,95%CI 1.327~6.889)、年龄(OR 1.049,95%CI 1.015~1.083)和收缩压(OR 1.017,95%CI 1.003~1.031).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狭窄支数>颅外动脉>颅内动脉.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年龄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年龄、收缩压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狭窄支数越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ICVD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血管反应性(vascular reactivity,VR)。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及脑血流量等情况。结果:ICVD患者中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的血管内径(vessel diameter,VD)、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无狭窄组患者及轻、中、重度狭窄组患者的VR均低于对照组(P0.05);ICVD组患者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总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ICVD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有助于了解ICVD的不同状态以判断病程及预后,对ICV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差异性。方法分析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TCD与DSA检测结果。结果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TCD共检测血管477支,以DSA为标准,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为94.9%、准确度为92.5%、阳性预测值71.6%、阴性预测值96.3%。结论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于临床筛查及早期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分析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 603例首诊患者,分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与CAS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S>50% 者占17.3%(277/1 603例).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37.5%(103/277),明显高于A组21.6%(287/1 326),P<0.001.B组中CAS 51%~69%的患者中风发生率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中风发生率为42.8%(65/152例).斑块的发生率为64.3%(1 032/1 603),其中中风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率高于非中风患者,P<0.001.结论: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形成与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踝臂指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果分为无狭窄组与狭窄组(包括单支狭窄组、二支狭窄组和三支以上狭窄组)。所有人选对象均进行ABI测量。结果狭窄组ABI异常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5);狭窄组的ABI值(0.88±0.16)显著低于无狭窄组(1.04±0.07)(P〈0.05)。无狭窄组与单支狭窄组、二支狭窄组和三支以上狭窄组两两比较ABI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狭窄组ABI异常率低于各狭窄组;三支以上狭窄组ABI值(0.79±0.17)显著低于单支狭窄组(0.93±0.12)和二支狭窄组(0.92±0.15)(P〈0.05),但单支狭窄组与二支狭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I与颅内动脉狭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137例受检者包括:脑梗死组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9例及对照组4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3.7%、28.8%和25%,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最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PI和RI均增高,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最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自制三维超声重建系统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上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在人体血管重建中的准确性、可行性。方法 对 1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 ,测定狭窄程度及狭窄比 ,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并将两种方法测得的狭窄比作相关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所测狭窄比经统计学处理证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两种方法测值呈高度正相关 (r =0 .977)。结论 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用于人体可行 ,测值准确 ;可以动态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进程及转归 ;为内外科室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