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发性气胸临床并非少见,一般不难诊断,但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尤其重症COPD患者25%易发生气胸,因其肺部基础疾病表现较为突出,往往掩盖气胸的症状和体征,容易延误气胸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收集我院1997—2004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24例,结合病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病 (简称COPD)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常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阻塞性肺气肿 ,使疾病从病理及功能上大多不可逆转 ,但通过现代医疗和康复锻炼后可使患者肺功能得到改善 ,控制肺心疾病的症状、并发症及后遗症。我们自 1998年 2月对我科收治的5 0例COPD患者经临床常规治疗 ,待病情稳定后 ,通过心理分析、卫生教育、环境状态、呼吸运动、咳嗽、咳痰及膈肌锻炼、氧气疗法、喷雾疗法、营养调配及全身锻炼的方法进行指导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5 0例患者 ,男 35例 ,女 15例 ,…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主要特征是慢性进行性气流阻塞,COPD患者在长期呼吸功消耗增加的情况下,如果被感染,呼吸肌负荷增加导致气道阻力增大,使呼吸功功耗增多,并且COPD患者长期缺氧供能效率低下,很容易产生呼吸肌疲劳。严重者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我科对2002年2月~2004年5月收住的67例COPD患者行气管双水平正压(BiPAP)呼吸机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忠良  程云霄 《浙江医学》2005,27(9):688-68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项成熟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故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则常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风险所在.我院近3年对此类病人试行采用腹腔镜手术,并对围手术期肺功能变化进行了观察,旨在探讨COPD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免疫调节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国内外均占较大比例.COPD是一组以最大呼气流量降低,肺用力排空速度减慢为特点且这些特点在几月内不发生显著变化的疾病.大部分气流受限进展缓慢且不可逆.部分患者进展为肺心病、呼吸衰竭.一般病人每年有1~4次的急性加重或急性气管炎发作.病毒和细菌是COPD急性发作的主要致病原因[1,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速指数(air velocity index,AVI)判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价值。方法:常规检查74例COPD患者的肺功能,包括第1s用力呼气溶积(FEV1)、肺活量(VC)、最大自主通气(MVV)、呼气峰流速(PEFR)及其FEV1占预计值%、AVI。对有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PEFR,FEV1及FEV1占预计值%均与AVI呈显著性正相关(r分别为0.5403,0.5650和0.5403,P均0.0001)。结论:AVI对判定COPD具有定性及定量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洪文 《中原医刊》2004,31(11):35-36
低钠血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25.8%~40.5%,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肺性脑病,如处理不当常可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现将我院1999—2003年收治的78例COPD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郑田香  冯夕玲 《中原医刊》2005,32(23):49-50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吸烟人数增多及环境污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的病人较多,因此如何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至关重要.我们自1999年8月~2003年8月共收治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现将其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阻寨性肺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探讨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其病情的关系。方法 共41例COPD患者进入研究,分别在其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抽静脉血,分离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计数树突状细胞,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并行血气分析及肺动脉压测定进行比较。结果 稳定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明显高于急性加重期(P<0.01),并且病情严重程度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均有不同程度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人免疫功能状况,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有助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指导防治。  相似文献   

10.
低钠血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25.8%-40.5%,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肺性脑病,如处理不当常可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现将1992~2002年我院收治的98例COPD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及小管形成等功能。方法:体外培养分离COPD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EPCs,采用MTT测定细胞不同时间段的OD值,观察EPCs增殖情况。应用Transwell测定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迁移能力。通过对细胞HUVEC的黏附及late-EPCs小管形成实验判断COPD患者外周血中EPCs对血管内皮的修复能力,并用NOS/SCID下肢股动脉内皮损伤模型观察患者EPCs修复功能。结果:COPD患者的EPCs和对照组单个集落细胞数量分别是22.0±7.0、62.0±12.9(100倍,10个随机视野),两者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细胞迁移实验中发现,COPD患者组early-EPCs对SDF-1迁移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迁移的细胞数量分别是0.425×104、0.775×104(P=0.039),通过流式分析发现COPD患者组early-EPCs表达C-X-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4(CXCR4)数量较对照组少,两者分别是(55.1±9.9)%、(91.5±6.7)%。Late-EPCs对HUVECs形成小管黏附实验中,两者有明显差异(P〈0.001),分别是26.4±8.1、35.2±7.3/×10(10随机视野)。小管成形实验中,COPD患者的late-EPCs不能形成完整的小管;动物在体实验中发现,COPD患者组late-EPCs在受损血管处黏附较对照组少。结论:COPD患者外周血中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功能降低,血管形成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2.
王洁  卢竞前  李易 《医学综述》2006,12(20):1231-1232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近年研究表明它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应用中所体现的重要性简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的动员作用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方法选取老年冠心病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和常规药物+氯沙坦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EPCs及NO和内皮素-1(ET-1)。结果治疗后观察组EPCs及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耘栽-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氯沙坦治疗后EPCs与NO呈现正相关(r=0.421, P=0.014),与ET-1呈现负相关(r=-0.398, P=0.021)。结论氯沙坦能够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EPCs的动员作用而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与EPCs端粒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至明胶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7 d后进行细胞免疫组化鉴定EPCs,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TRAP-PCR银染法检测EPCs端粒酶活性.结果 从人外周血能成功分离EPCs细胞.从冠心病患者分离的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较非冠心病患者下降.冠心病患者EPCs端粒酶活性较非冠心病患者低.结论 冠心病患者EPCs功能显著减弱.可能与EPCs端粒酶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冉晓松 《当代医学》2021,27(8):39-41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TIMP-1、EPCs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IMP-1、EPCs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清TIMP-1、EPCs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水平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53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52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超声测定其内皮舒张功能指标(FM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PCs水平,同时检测反映内皮功能的生化指标,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NO。结果 在基线水平上,冠心病组内皮功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低下,EPCs数目明显减少,hs-CRP 水平升高,NO含量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FMD与EPCs数量显著相关,FMD随EPCs数量增加而改善,呈正相关趋势(r=0.52,P<0.01)。同时,反映内皮功能的指标hs-CRP与FMD、EPCs均呈负相关趋势(r=-0.43,r=-0.50,P<0.05),NO与FMD、EPCs均呈正相关趋势(r=0.54,r=0.45,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EPCs数量较健康人群明显减少,内皮功能明显低下,同时内皮功能随EPCs数量增加而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动脉弹性指数间的关系.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设为冠心病组.同期排除冠心病的健康体检者60名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集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贴壁后进行细胞化学分析.荧光显微镜鉴定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I)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进行EPCs水平测定,采用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仪测定患者的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 冠心病患者EPCs数量及大、小动脉弹性指数分别为32.8±6.4、9.82±1.54、3.67±0.87,均低于对照组61.6±9.5、15.3±2.52、7.51±2.03,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9.48、14.37、13.47,均P<0.01);冠心病患者EPCs水平与动脉弹性功能指数C1、C2呈正相关(r=0.94、0.98,均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EPCs水平减低和动脉弹性指数下降是冠心病发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各2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包被培养板,培养7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 小室和粘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及粘附能力.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数量明显减少(31.8±7.7 vs 59.5±10.6 EPCs/×200视野,P<0.05),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的粘附能力和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也明显受损.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9.
赵清  魏盟 《上海医学》2007,30(1):53-55,F0004
目的研究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分离和定向培养的方法,并对其功能进行鉴定。方法从兔股静脉插管抽取静脉血20 mL,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分别予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0 ng/mL或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30μg/mL的M199培养基培养。培养2周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内皮祖细胞。结果每毫升外周血可分离1×106~2×106个单个核细胞,两组均于接种后第2~3天细胞胞体增大,有的呈多边形或梭形;第4天出现条带或栅栏状分布;第7~8天梭形细胞增多;第14天左右出现细胞集落,其特点是中央为圆形细胞,外周是梭形细胞;添加VEGF的培养基组每接种5×105个单个核细胞出现5~10个细胞集落,而添加ECGS者出现8~15个。第4周,添加VEGF的培养基组的细胞开始脱落而死亡,而添加ECGS的细胞仍持续稳定生长,呈铺路石样分布。两组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双阳性的EPCs,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染色阳性。结论采用VEGF和ECGS均可体外培养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且均能使其诱导分化为内皮样细胞,而ECGS较VEGF诱导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Ang-1/Tie-2在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表达及其调控意义。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为观察组,正常体检人群30例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增殖活性,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Ang-1/Tie-2表达。结果观察组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增殖活性为(6.17±0.89)×103/L和0.784-0.25,低于对照组(6.94±1.12)×103/L和1.14±0.36(P〈0.05)。观察组内皮祖细胞Ang-1和Tie-2的OD值分别为1.65±0.97和4.32±0.84,均低于对照组2.37±1.52和5.02±1.18(P〈0.05);观察组内皮祖细胞Ang-1和Tie-2的蛋白表达分别为0.06±0.02和0.09±0.04,均低于对照组0.21±0.05和0.20±0.03(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减弱,且内皮祖细胞上Ang-1/Tie-2表达下降,提示Ang-1/Tie-2通路的下调可能影响内皮祖细胞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