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符合纳人标准的2006年1月。2009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入院时和24h后进行颅脑CT扫描,计算不同时间的血肿体积,同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平均收缩压≥150mmHg和〈150mmHg的病例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比较。结果所有226例病例中在入院后24h内血肿扩大的有58例,占25.66%,平均收缩压≥150mmHg的病例共有168例,其中血肿扩大的有51例,占30.4%,扩大体积(14.8±1.0)mL。平均收缩压小于150mmHg的病例共有58例,其中血肿扩大的有7例,占12.1%,扩大体积(13.9±1.3)mL。两组血肿扩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血肿扩大的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与血肿扩大密切相关,年龄与血肿扩大的体积相关,降低血压可能有助于控制血肿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病变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可疑冠心病患者121例,采用Judkin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病变组高血压病程6.3±8.7年、收缩压138±32mmHg、舒张压84±14mmHg及脉压46±16mmHg均明显高于非病变组(P〈0.05)。三支血管病变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和脉压均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和双支血管病变组(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高血压病程(P〈0.05)、年龄(P〈0.05)等因素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程增加、年龄和脉压增大者患冠心病的机会增加.并且收缩压和脉压的升高对冠状动脉的危害性较大。减肥、控制血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降低脉压。  相似文献   

3.
周华鸣 《中原医刊》2011,(24):43-44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压及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经过1周的洗脱期后给予氯沙坦治疗,以25mg/d为起始剂量,每周测1次血压,按血压调整剂量直至血压正常(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最大剂量100mg/d。观察期间不使用利尿剂、降尿酸药物及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血压、血尿酸的变化。结果氯沙坦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为[(128±9)mmHgVS(155±15)mmHg,P〈0.05]、舒张压为[(75±8)mmHgvs(98±9)mmHg,P〈0.05]明显下降、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387±28)umol/LVS(456±31)umol/L,P〈0.05]。结论氯沙坦降低血压的同时能降低血尿酸,对肾脏有保护作用,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早期差别化降压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出血量〈30ml为小出血量,出血量I〉30ml为大出血量;对观察组患者在开始治疗后1h先静脉降压,使收缩压达到140-160mmHg(1mmHg=0.133kPa);将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早期控制在≥180mmHg,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肿体积和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中小出血量患者的总显效率为8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3%(P〈0.05);观察组中小出血量患者在治疗3d时血肿体积增大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8d时,观察组小出血量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大出血量患者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以提高小出血量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但对大出血量患者无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贝洛尔与血栓通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静脉滴注50mg的拉贝洛尔葡萄糖溶液,同时给予甘露醇脱水、降血压等常规对症处理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连续用药两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1)治疗组的收缩压(133.43±15.12mmHg)和舒张压(90.06±13.63tamin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收缩压(150.79±15.35mmHg)和舒张压(126.17±17.49mmHg)(P〈0.05);(2)治疗组的自然分娩率(6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自然分娩率(43.3%)(P〈0.05);(3)治疗组的NIHSS评分(2.87±1.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NIHSS评分(7.68±1.24)(P〈0.05)。结论:拉贝洛尔和血栓通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有效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睡眠呼吸暂停与睡前、醒后血压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高血压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03年9月-2007年9月在呼吸睡眠监测中心就诊、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9分的成年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和血压检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所有对象分为4组,比较各组患者睡前与醒后的血压变化,了解血压变化与PSG的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共1528例患者入选。非OSAHS组患者(AHI〈5次/h,n=172)的睡前、醒后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OSAHS组患者(AHI≤20次/h,n=435)的舒张压升高1.73mmHg;中度OSAHS组患者(AHI≤40次/h,n=307)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3.52mmHg和3.71mmHg;重度OSAHS组患者(AHI〉40次/h,n=614)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3.72mmHg和4.22mmHg。轻度OSAHS组患者夜间收缩压的变化与微觉醒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5)。中度OSAHS组患者夜间收缩压的变化与体重指数(BMI)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5)。重度OSAHS组患者夜间收缩压的变化与BM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和0.25,P均〈0.05);夜间舒张压的变化与AHI、平均呼吸暂停时间(M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和0.17,P均〈0.05);夜间平均血压的变化与AHI和M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和0.20,P〈0.05)。结论OSAHS可引起夜间血压升高,但幅度不大;影响血压的因素因OSAHS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农村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及相关危险行为,为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测量血压和问卷方式对云浮市云城区600例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高血压1级组中(n=252),患者收缩压为140-159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为90-99mmHg:高血压2级组中(17,=197),患者收缩压为160-179mmHg,舒张压为100-109mmHg;高血压3级组中(n=151),患者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观察各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相关危险行为和服药行为。结果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和服药行为明显优于高血压2级组及高血压3级组(P〈0.05),危险行为明显少于其余两组(P〈0.05);高血压2级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和服药行为明显优于高血压3级组(P〈0.05),危险行为明显少于高血压3级组(P〈0.05)。结论高血压相关知识和行为对于高血压的控制极为必要。应该加强基层的高血压防治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使用甘露醇的关系。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按发病时间分成:发病6h内(A组)50例、发病6~24h内(B组)50例、发病24h后(C组)50例;采用Brott的诊断标准,血肿体积比治疗前增大超过33%为血肿扩大;血肿体积用多田氏公式计算,分析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不同时期应用甘露醇的关系。结果150例中应用甘露醇血肿扩大31例(20.67%),发生在48h内21例(67.7%),明显高于发生在72h内10例(33.3%)(Х^2=3.91,P〈0.05);A组血肿扩大(42.0%)明显高于B组(18.0%)、C组(2.0%)(Х^2=3.95,P〈0.05;Х^2=6.78,P〈0.01);治疗第15天,C组好转率(70.0%)明显高于A组(52.0%)(Х^2=4.25,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应用甘露醇可诱发继续出血,并对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后各血压参数的变化,探讨其最佳用药时间。方法:采用随机排列表将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每晨7: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B组每晚19: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剂量均为1粒/d。随访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6个月3个时点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检查,以收缩压为观察指标,计算并比较两组的诊室收缩压下降均值、白昼收缩压下降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均值、谷峰比值、平滑指数、白昼和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结果:①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诊室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两组各时点谷峰比值均〉70%;平滑指数均〉1;③治疗后8周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14.66±4.37)、(16.47±3.14)ramHg(1mmHg=0.133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25.00%、4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20.00%、4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20.15±4.59)、(22.45±3.76)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42.5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45.0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无论何时用药均能平稳有效降压,但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晚间给药效果更佳,更有利于控制夜间血压水平,并使其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纠正为正常的杓型。  相似文献   

10.
裴晓宁 《当代医学》2014,(17):67-68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ouse positive airway presser,OPAP)对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高血压患者24h不同时段血压的影响。方法69例已确诊并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选择存在中至重度的OSA患者,入选患者均维持既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CPAP治疗,推荐患者在每晚就寝后使用,直到次13起床,治疗时间为6~8h,观察时间为2个月,治疗前及2个月后分别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的24h平均收缩压降低(10.1±2.5)mmHg,舒张压降低(80±2.1)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降低(11.1±5.8)mmHg,舒张压降低(9.2±2.0)mmHg,晨起收缩压降低(11.1±5.8)mmHg,舒张压降低(5.9±3.1)mmHg(P〈0.001),夜间动态血压下降不明显。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PAP治疗OSA,可进一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更加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特别是控制凌晨的血压,避免晨峰现象,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急性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唐山市协和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按OCSP分割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2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76例、后循环梗死(POCI)组42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92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各组血压昼夜节律.结果①TACI组、POCI组日间收缩压标准筹(dSSD)[(13.17±1.63)、(13.40±1.29)mmHg]、舒张压标准差(dDSD)[(8.76±1.41)、(8.98±1.48)mmHg]、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I(11.68±1.65)、(I1.85±1.00)mmHg]高于LACI组[(12.03±1.91)、(7.94±1.55)、(10.52±1.51)mmHg],差肄仃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标准差(nDSD)组间筹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亚型之间收缩胝、舒张爪懵使肖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分割X^2检验,TACI组、POCI组收缩压杓型’仃律栉比例1192%(5/26)、23.8%(10/42)1均低于LACI组[44.6%(4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3、8.57,P〈0.05);TACI组、POCI细舒张乐杓型节律者比例119.2%(5/26)、21.4%(9/42)1低于LACI组[42.4%(39/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71、9.66,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腑梗死OCSP分型中TACI、POCI、IE型行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医疗科住院、≥60岁的2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合并CKD(CKD组),138例无CKD(非CKD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踝臂指数及24h动态血压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CK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长于非CKD组[(13±11)比(10±7)年,扣2.35],Hb、白蛋白低于非CKD组[(12.1±1.7)比(13.3±1.3)g/L、(34.4±2.6)比(36.8±3.4)μg/L,t值分别为-5.73、-4.75],尿酸、TG、24h收缩压、24h脉压高于非CKD组[(367±81)比(323±74)μmol/L、(1.6±0.9)比(1.3±0.7)mmol/L、(133±14)比(127±16)mmHg(1mmHg=0.133kPa)、(65±12)比(58±12)mmHg,t值分别为3.82、2.50、2.47和3.68],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ER/CR)[86.2(24.6~374.8)比6.0(3.6~17.8)mg/g]、踝臂指数低于非CKD组(0.94±0.18比1.03±0.18,t=-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HDL-C和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1.47、1.48、-0.53、-1.20、-0.76,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TG、UAER/CR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79、3.63、1.04,95%C1分别为0.62~1.01、1.45—9.0l、1.00—1.08)。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b、白蛋白、踝臂指数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0.33、0.28,均P〈0.01),年龄、尿素氮、血清肌酐、尿酸、TG、UAER/CR、24h收缩压、24h脉压与eGFR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0.63、-0.89、-0.34、-0.18、-0.65、-0.16、-0.25,均P〈0.01)。结论白蛋白、TG、UAER/CR可能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压药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或手工检索发表于2005年11月至2013年11月关于降压药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BPV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Rev 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共830例患者,其中降压药联合他汀类药物(试验组)421例,单用降压药(对照组)409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下降8.91 mmHg[95%CI(-13.96,-4.07),P〈0.001],24h平均舒张压(24hDBP)下降4.39 mmHg[95%CI(-8.40,-0.39),P=0.030],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下降1.95 mmHg[95%CI(-2.32,-1.58),P〈0.001],但两组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结论降压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对24hSBP、24hDBP的改善疗效确切,同时能降低24hSSD,但对24hDSD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与脑卒中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12例脑卒中患者的血浆sdLDL水平,患者均经头颅CT和核磁共振检查证实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梗死54例,腔隙性脑梗死32例,脑出血26例。对照组120例,性别、年龄匹配并经严格检查排除了脑卒中。观察各组间sdLDL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对sdLDL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的血浆sdLDL水平为(1.65±0.31)mmol/L和(1.13±0.21)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0.39±0.14)mmol/L(P〈0.01);脑出血组的血浆sdLDL水平(0.48±0.19)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中的甘油三酯、年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血浆sdLDL水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LDL/LDL〉50%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OR值=3.7,95%可信区间2.672~5.214,P〈0.001);sdLDL异常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LDL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冷博  毛碧蓉  肖利威  胡娟 《医学综述》2014,(23):4396-4398
目的观察无痛胃镜在老年食管静脉曲张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急诊科收治的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的老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痛胃镜组88例和常规胃镜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出血情况、耐受程度及术前、术后7 d的肝功能情况。结果无痛胃镜组术前心率快于术中[(77.4±16.3)次/min vs(75.6±16.7)次/min],术前收缩压、舒张压高于术中[(192.1±16.6)mm Hg vs(105.6±16.2)mm Hg;(75.8±8.8)mm Hg vs(63.7±9.3)mm Hg](P<0.05);常规胃镜组术前心率慢于术中[(80.0±16.0)次/min vs(82.1±15.7)次/min],术前收缩压、舒张压低于术中[(117.4±20.4)mm Hg vs(131.0±16.7)mm Hg;(67.0±12.5)mm Hg vs(73.0±9.0)mm Hg](P<0.05);无痛胃镜组满意度55.68%,显著高于常规胃镜组的18.75%(P<0.05)。结论无痛胃镜在老年食管静脉曲张治疗中具有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镜下视野清、不良反应少、患者痛苦小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高尿酸血症(HUA)与老年脑梗死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2月北京市回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1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我院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研究血UA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①研究组患者血浆UA、LDL-C、Glu水平[(343.65±70.15)μmol/L、(3.28±0.49)mmol/L、(6.45±1.55)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9.55±74.58)μmol/L、(2.58±0.42)mmol/L、(5.92±1.3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UA水平升高(OR=1.020,95%CI:1.011-1.030)、高血压(OR=1.206,95%CI:1.091-1.333)、糖尿病(OR=1.678,95%CI:1.052-2.676)和高LDL-C血症(OR=2.473,95%CI:1.252-3.676)是老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研究组中随着病情程度分层递增,血UA水平逐步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0.01)。结论 HUA是老年脑梗死的独立、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并可提示老年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用治疗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的降压作用及对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影响。方法:将本科62例初发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仅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32例联用缬沙坦,观察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压、内生肌酐清除率、心率、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治疗组降压作用总有效率达93%,对照组65%,治疗组舒张压治疗前(103.5±7.5)mmHg(1mmHg=0.133kPa)降至治疗后(82.6±5.8)mmHg;对照组治疗前(103.8±8.4)mmHg降至治疗后(88.1±5.4)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肌酐清除率由(65.2±15.1)升至(70.0±18.2)mL/(min·1.73m^2),升高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65.8±14.6)比(66.3±15.2)mL/(min·1.73m^2)P=0.637];治疗组提高Ccr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用治疗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降压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并可提高血清肌酐清除率,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早期降压目标值不同分为强化降压治疗组(强化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降颅压、营养神经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强化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发病24 h内予以微量泵静脉注射乌拉地尔降压治疗,强化组平均动脉压(MAP)目标值(110±5) mmHg;对照组MAP目标值(130±5) mmHg。所有患者应用心电监护仪进行血压监测,采用ABC/2方法计算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运用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4 h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描述频谱形态改变。对两组患者于入院时、治疗后24 h、治疗7 d后进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24 h后强化组和对照组Vs、RI、Vm、PI进行组间比较,强化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强化组和对照组的出血周围水肿带体积、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第7天,强化组的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NIHSS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强化组和对照组各有8例和5例患者出现低血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强化降压治疗有助于减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出血周围水肿带体积,有助于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对患者MCA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程度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据狭窄程度分为≥50%组和〈50%组,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及程度的关系。结果①狭窄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12.87±4.15)mm Hg,1mm Hg=0.133 kPa]、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10.65±3.10)mm Hg]、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11.49±4.91)mm Hg]高于非狭窄组[(10.91±3.51)、(8.69±2.83)、(9.53±4.61)mm Hg](t=2.460,P=0.015;t=3.264,P=0.001;t=2.068,P=0.040),杓型节律者比例(18.9%)低于非狭窄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3,P=0.009)。②狭窄程度≥50%组dSSD[(14.23±4.35)mm Hg]、dDSD[(11.29±3.20)mm Hg]、nSSD[(12.60±5.06)mm Hg]高于狭窄程度〈50%组[(11.74±3.90)、(9.87±3.12)、(10.59±4.91)mm Hg](t=4.081,P=0.000;t=2.993,P=0.003;t=2.695,P=0.008),杓型节律者比例(28.1%)低于狭窄程度〈50%组(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2,P=0.041)。结论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和程度有关,血压变异大者易出现颈动脉狭窄并且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20.
控制血压防止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控制血压对防止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作用。方法将108例病程〈6h,平均动脉压(MAP)〉130mmHg(1mmHg=0.133kPa)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采用静脉微量泵入硝普钠,初始剂量0.1~1ug/(kg·min),使用上臂式血压仪动态监测血压,每隔15min剂量增加1ug/(kg·min),直至MAP≤130mmHg并维持到起病后24h。对照组不用任何降压药物,观察比较两组继续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静脉微量泵入硝普钠,5min起效,30min时MAP均降至≤130mmHg,并维持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继续出血的发生率9.2%,对照组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控制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压可防止其继续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