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给予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Ilb/Illa拮抗剂(替罗非班),对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于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经造影结果明确存在明显血栓负荷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替罗非班组,该组在行介入治疗前先给予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Ilb/Illa拮抗剂(替罗非班),然后再行介入治疗;另一组定义为常规组,介入治疗前不给予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Ilb/Illa拮抗剂(替罗非班);分别观察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情况,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观察期内有1例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常规治疗组观察期内有7例患者发生了无复流现象;替罗非班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有2例发生缺血性胸痛,常规治疗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内有10例患者出现缺血性胸痛;替罗非班组随访6个月无再次血运重建患者,常规治疗组有2例患者行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提前给予静脉替罗非班应用,可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无复流发生率及介入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王慧  沈宁  张丽 《护理学杂志》2008,23(11):25-26
目的 探讨介入和药物治疗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和药物组各30例,分别行冠脉介入或口服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随访20个月,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于出院前及出院20个月时用SF-36量表调查)、2年生存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2年生存率两组均为100%;介入组SF-36量表评分显著优于药物组(597.0±19.0 vs 417.0±17.0,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组(3.3% vs 30.0%,P<0.01).结论 经冠脉介入治疗较药物控制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金龙胶囊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与单纯介入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 唐山市人民医院自2003年3月至2012年10月共采用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14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74例接受金龙胶囊联合TACE治疗,单纯介入组73例仅行TACE.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生活质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改善情况均优于单纯介入组,在小于5 cm的肿瘤效果显著,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上,联合治疗组较单纯介入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介入治疗,尤其是对肿瘤小于5 cm的小肝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联合胫骨横向搬移与单纯介入手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动脉硬化闭塞症(TSO)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2例42肢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介入-骨搬移组22例,应用介入治疗解决近端血管阻塞问题后采用胫骨横向搬移治疗;单纯介入组20例采用单纯介入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估(SF36)评价临床效果,测量第1足趾皮温、并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随访时间12~23个月。虽然入院时、术后1个月两组间VAS评分、第1足趾皮温和SF36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12个月时,介入-骨搬移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介入组,介入-骨搬移组第1足趾皮温显著高于单纯介入组,介入-骨搬移组SF36评分和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健康状况(GH)亚评分显著优于单纯介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动脉CTA显示介入-骨搬移组于术后3个月可见明显侧枝血管网形成,显著优于单纯介入组。[结论]介入治疗联合胫骨横向搬移可以重建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远端肢体侧枝循环,远期疗效优于单纯介入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间接血管重建手术疗效。方法将80例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行间接血管重建手术,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情况。对照组40例患者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情况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管重建手术可以促进血管再生、建立和完善侧支循环,能够改善局部缺血状态,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还能消除Ⅲ级侧支的产生,从而降低脑出血的几率,是ICVD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997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行支架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27例.对27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内血压、肾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与同期单纯药物治疗肾动脉狭窄27例进行比较.结果介入组27例植入支架40枚,手术成功24例(88.9%,24/27),失败3例(11.1%,3/27),手术并发症5例(18.5%,5/27).术后在血压下降(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肌酐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方面,介入组获益率明显优于药物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术后随访6个月~8年6个月,中位数为1年9个月,介入组有19例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和工作,药物组仅12例能维持生活和工作.结论支架介入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肾动脉狭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13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介入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对肾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经肾动脉造影确诊的ARAS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88例单侧ARAS按年龄≤70岁和>70岁分组及按基础GFR≥60 ml/min和GFIR< 60 ml/min分组,比较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对GFR的影响。44例双侧ARAS按行双侧、单侧、非介入治疗分组,比较3组差异。结果单侧ARAS、年龄≤70岁者,介入治疗1年后GFR变化值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基础GFR≥60 ml/min者,介入治疗1年后GFR变化值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年龄>70岁,GFR<60 ml/min者,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GFR变化值无显著性差异。双侧ARAS者双侧介入治疗GFR变化值优于单侧介入,单侧介入优于非介入治疗组。Logistic回归分析示基础GFR≥60 ml/min,进行介入治疗的单侧AKAS者,肾功能(GFR)的预后较好。结论单侧ARAS年龄≤70岁,介入治疗前GFR≥60 ml/min者,介入治疗后肾功能 (GFR)预后较好;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介入前应仔细评估,慎重选择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慢性髂动脉阻塞性疾病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以指导该类疾病的治疗选择。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对67例慢性髂动脉阻塞患者分别进行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外科手术组行人工血管转流30例(其中解剖位血管重建24例,左右股-股动脉转流6例),补片成形4例。介入治疗组行单纯球囊扩张7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23例,3例介入治疗失败。术后30 d,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重建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和96.7%,总体有效率为97.1%和84.8%;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5.3%(12/34)和20.0%(6/30);随访时间为13~65个月,术后第1年两组的重建血管通畅率和症状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第2年开始,外科手术组血管通畅率、ABI明显高于介入治疗组,同时间隙性跛行、静息痛等方面也好于介入治疗组(均P<0.05)。结论: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对慢性髂动脉阻塞性疾病均可取得理想疗效,外科手术远期疗效更好,但手术风险较介入治疗大。对于高龄、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之间开颅夹闭术治疗的50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为手术组和同期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50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为介入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组和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和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复发率低于介入组的复发率,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介入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对于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给予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临床中可以依据医师操作的熟练度和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合理地选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区狭窄组(28例),肝内多发狭窄组(42例),胆汁瘤组(6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随访并观察疗效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76例患者的PTBD首次成功率为97%(74/76)。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21%(16/76)、51%(39/76)、28%(21/76)。其中,肝门区狭窄组治愈10例(36%),好转16例(57%),无效2例(7%),治疗有效22例(93%);多发性狭窄组治愈6例(14%),好转21例(50%),无效15例(36%),治疗有效27例(64%);胆汁瘤组好转2例(2/6),无效4例(4/6)。肝门区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患者(P0.05),多发性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胆汁瘤患者(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3/64)及67%(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ITBL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采用胆道外引流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盐酸沙格雷酯预防下肢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的4所医院行股动脉支架置入术的251例患者(患肢286条)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预防组(125例,患肢146条)和对照组(126例,患肢140条)。预防组在对照组使用药物的基础上,加服盐酸沙格雷酯片。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预防组的足部体表溃疡及坏疽评分降低(P<0.05),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间歇性跛行距离评分、踝肱指数(ABI)及血管再狭窄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了足部体表溃疡及坏疽评分降低外(P<0.05),其ABI也降低(P<0.05),而其余指标均较用药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用药后的改变值比较,预防组除了足部体表溃疡及坏疽评分的降低幅度较大外(P<0.05),其他指标的改变幅度均较小(P<0.05)。用药期间,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盐酸沙格雷酯预防下肢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较好,能维持相关指标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568例髂静脉受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352例,腔内成形加支架置入(PTA+ stent)216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IVCS患者,采用手术取栓、置管溶栓加PTA,必要时支架置入治疗.对采用单纯PTA及PTA+ stent 的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553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97.4%(553/568).患者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单纯PTA的为94.0%、86.9%,PTA+ stent的为95.9%、96.1%;优良率单纯PTA的为81.3%、70.4%,PTA+ stent的为91.3%、91.7%.两组比较,出院后3个月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0,P>0.05);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56,P<0.05).出院后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95,P<0.05;x2=296.35,P<0.05).结论 PTA+ stent较单纯PTA在治疗IVCS的近期、中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病变(PAD)对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以接受介入治疗的T2DM合并PAD(FontaineⅡb~Ⅳ期)患者78例作为介入组,介入治疗前常规检查并取静脉血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术中于介入操作前、病变部位开通血管前及开通血管后分别取动脉血,并于治疗后24h、48h、1周、2周分别取静脉血检测vWF、hs-CRP,观察内皮功能、炎症指标变化,同时观察其他临床指标。以同期下肢动脉造影正常的T2DM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取静脉血和动脉血检测vWF、hs-CRP。结果介入组介入术前静脉血、动脉血vWF、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介入组介入病变部位开通血管前动脉血vWF、hs-CRP水平明显高于介入操作前(P均0.01);病变部位开通血管后动脉血vWF水平明显高于开通血管前(P0.01),hs-CRP水平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T2DM下肢动脉病变所致下肢缺血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指标升高;介入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动脉内皮功能损伤和炎症反应,应早期进行内皮功能保护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眼科收治148例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70例,70只眼)和对照组(78例,78只眼)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研究组接受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地塞米松注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晶体混浊程度、眼压情况、视力、前房渗出、闪辉及角膜水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晶体混浊程度及眼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 d、2 d视力提高的眼睛比例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前房闪辉阳性的患者比例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但术后7 d两组患者的视力提高、前房闪辉阳性的眼睛比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 d角膜水肿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P0.05),但术后2d、7d角膜水肿程度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2 d、7 d前房渗出的眼睛比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术中前房注射地塞米松有助于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压氧与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高压氧与药物应用的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研究组加用高压氧治疗。以症状评估量表判断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另外采用经颅多谱勒(TCD)测量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分析比较治疗手段的作用,探讨最佳治疗方法。结果治疗两疗程后患者症状均减轻,研究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CD显示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改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联合应用高压氧与药物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脑的血液供应,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品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拔鞘管致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支架植入术老年患者3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拔管前是否应用阿托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患者在拔除鞘管前10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对照组未注射阿托品而直接拔除鞘管。比较两组迷走反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血管迷走反射2例(1.3%),对照组发生12例(8.0%)。两组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X^2=7.49,P〈0.01)。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在拔除鞘管前10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可有效降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技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对比分析胆道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组(C组)、单纯胆道支架置入组(B组)及保守治疗组(A组)患者间的术前、术后肝功能改变,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率及远期生存时间。结果共纳入病例58例,同A组相比,B、C组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1%(9/47),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第3、6、12月时支架通畅率分别为77.8%(14/18)、38.9%(7/18)、11.1%(2/18);C组术后第3、6、12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85%(17/20)、55%(11/20)、30%(6/20);A组、B组及C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8.2及12.9个月。结论胆道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技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切实可行,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延长患者远期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不同类型偏头痛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住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20例(普通型头痛70例,典型性偏头痛50例),两组都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阻力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脑血管狭窄率为72.0%,对照组的脑血管狭窄率为5.7%,观察组的脑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在偏头痛中的诊断应用能直接探测可靠血流动态参数,判断疾病状况,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小切口手法碎核术对比分析超声乳化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单眼病变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手法碎核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随访6-12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常规检查术源性散光、屈光状态、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细胞计数(CEC)、角膜敏感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BCVA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BCVA均有显著改善(P〈0.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角膜、黄斑区及相关光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各时间段的术源性散光度和CMT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角膜敏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此外,观察组的角膜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相对封闭的操作环境能够维持前房稳定性,利于保护角膜神经,提高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肝静脉阻塞型BCS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颈静脉、股静脉或经皮经肝联合下腔静脉途径开通肝静脉,行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若肝静脉无法介入则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观察肝静脉压力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评估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7月.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 W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66例患者成功行介入治疗,经颈静脉43例,股静脉14例,经皮经肝穿刺9例;单纯球囊扩张术41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治疗14例,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6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5例.61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其他5例症状部分缓解.B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压力分别为(47±9)cmH2O(1 cmH2O =0.098 kPa)和(23±7)cmH2O,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入院时腹腔积液有66例,治疗后减少至1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8,P<0.05).66例成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6~ 24个月).随访期间10例患者再次出现BCS相关症状,7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其余3例治疗失败.BCS患者首次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7.0%、92.2%、76.4%;再次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8.4%、98.4%、92.3%.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患者首次介入后无症状生存率为90.2%;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患者为71.4%;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3.3%;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0.0%.BCS患者行不同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