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正>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清代名医叶天士,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宗师”而载入史册。温病,也叫温热病,属于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范围。多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关于这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内经》多将温病归之于广义伤寒之中,《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东汉张仲景根据《内经》的说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把热病作了系统归纳,制定了以“六经”为纲领的辨证施治办法。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医家越来  相似文献   

3.
伤寒与温病     
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所以《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之脑中风)、  相似文献   

4.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分析,探讨了伤寒概念内涵及其与疫病的关系,解析了温病概念之滥觞,辨析了热病、伤寒与温病概念.指出热病并非必“伤于寒”,而是有外感、内伤两种起因,外感方面,六淫皆能致热;伤寒与热病概念有部分重合,广义伤寒与外感热病概念常混用;温病概念与外感热病接近.三者都包括部分疫病.《内经》使用热病概念较多,《伤寒论》主要使用广义和狭义伤寒概念,温病概念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6.
一、伤寒为热病之总名温热病古代属于伤寒,伤寒一词即人为寒所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同书《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凡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同书《水热穴论》说“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据上所述很明白说明人伤于寒就会发热而为热病。并说明有当时发的,有过时发的,从发的时间不同而名称不同,但是它的原因总是寒。古代当时的认识,寒是病原,可以潜伏于人身至春夏发病。此后医家多宗上说,以分伤寒温病。《难经·58难》提出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相似文献   

7.
温病又叫热病或温热病,它与伤寒在《内经》时代系指同一类疾病。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说,热病是指病证而言,伤寒是指病因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也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温病和暑病都是伤寒的一种,只不过是发病时间不同罢了。其后《难经》写  相似文献   

8.
湿温病,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温热病,所谓“暑病偏湿者,名曰湿温”(《时病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二季。湿乃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互结,则蒸酿为患,着难胶解。以致病起难辨,病多传变,痛程甚长,病势缠绵,故湿温病的证治辨析,为历代医家所精心探求。溯洄观之:《内经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亦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得知,热病(包括湿温)属于伤寒范畴。然则热病与伤寒证治是否  相似文献   

9.
(续上期)4.2张锡纯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4.2.1主张以仲景六经统治外感热病张氏对外感热病,主张皆用伤寒六经分治。张氏认为:无论中风、伤寒、温病,“皆可浑统于六经”,“以纳简于繁”;对温病家“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之说不以为然。并认为,就是《伤寒论》条文中标明“伤寒”二字的方证,也“恒统中风、温病而言”,非专指伤于寒邪。因此说,《伤寒论》诸方也决非只为寒邪而设,即如麻杏石甘汤、大小柴胡汤、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三承气汤、大小陷胸汤、黄芩汤、白头翁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4.2.2临床运用经方的经…  相似文献   

10.
综述温热     
从祖国医学典籍所记录的温热病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古代传染病的流行概况。如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灵枢“热论篇”等都有记载,而且在两书的其他各篇中,还散见了温、热、暑、燥、疫、厉气、温厉等的文献,难经中也有记录,这些可算是温热病最早的资料。但古代学者对于温热病一门的研究,都附属于伤寒病例中,伤寒范围是概括温热病在里面的,如素问热论篇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58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相似文献   

11.
时病指的是春夏秋冬一般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症状发冷发热,头痛身疼,古人统名之伤寒、热病,如《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仲景本内、难诸书作《伤寒杂病论》,分六经辨证论治。历代中医皆本内、难、《伤寒杂病论》的方法以治四时热病。至金元时河间刘守真先生始提出伤寒与温病不  相似文献   

12.
(一)对素问热(?)热病的认识素问热论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可以推知“热病”是属于急性发热的病证。关于热病(以及温病)等与伤寒之间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从这里不难看出,“热病”这个概念是被包括在广义的“伤寒”概念之中。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者所谓“伤寒”是广义的伤寒,后者与热病(温病)并列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包括多种热性病,狭义的伤寒则指一般触冒风寒邪气而言。根据同理推论,伤寒(狭义的)是古人根据病因而定  相似文献   

13.
浅谈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自《内经》到《温热论》时期温热病的病因和发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此由最初的以“伤寒”总称各种热病,逐步发展至“外感六淫化火说”、“非时之气,戾气说”、“伏邪之说”、“新感学说”,至清代产生了“温热毒邪学说”,从病因和发病上根本区别了温病与伤寒,同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理论,形成了《温热论》。  相似文献   

14.
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辛凉解表是温病学派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的基本方法 ,经临床实践证明有实效。然而 ,明清温病学说成熟之前 ,人们受广义伤寒学说的影响 ,普遍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即用经方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广义伤寒的太阳表证。而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用之不当 ,则易变成坏病 ,形成弊端。所以 ,历代医家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逐渐认识了辛凉解表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既发展了外感热病学说 ,又丰富了外感热病表证的治疗方法。1 仲景之前无辛凉解表法《素问·热论》认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  相似文献   

15.
上古本有温病 ,伊尹“三黄汤”(大黄、黄连、黄芩 )就是治温之方 ,太仓公直呼为“火齐汤”(齐 ,通剂 ,火门方的意思 )。太仓公用火齐汤 (据近人考证 ,实属三黄泻心汤 )的治案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颇详 ,西汉名医淳于意也用此方治愈了“涌疝”(令人不得前后溲 )之病。可是 ,自《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之后 ,温热病遂变成广义伤寒的一种。就是别有师承的《难经·五十八难》也将温病归并伤寒之内。自此说一行 ,张仲景“撰用《素问》《八十一难》”自然以《伤寒杂病论》名其书 ,《太阳篇》所述的“温病”与…  相似文献   

16.
温病一词,马王堆出土之帛书《导引图》已有“引温病”的记载。《内经》有《热论篇》,仲景根据《内经·素问》,“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名其著作为《伤寒杂病论》。从此千百年来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以《伤寒论》为宗师,自金元以降,有“六气皆从火化”(刘河间)之说,义有古方不能治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说起源于《内经》,在金元时期开始倡兴。刘完素著《伤寒直格》云:“以伤寒为杂病,以温病为大病,特制双解散、凉膈散、三黄石膏汤为治温病主方。”其后王安道著《医经溯洄集》中,著有“《伤寒立法考》,温病热病,说其治法,较若眉列。”二公虽识伤寒与温病异治,但未洞悉温病中于杂气,仍从外感风寒化热同治,实有千虑一失之弊。明·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温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即邪自口鼻而入,侵及募原,而即发病。他说:“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皆同,皆  相似文献   

18.
《说文》:“民皆疾也”曰疫。说明疫病的原始涵义,就有传染性、流行性。因疫病大多数属温热性质,故往往称疫病为温(瘟)疫。至于温疫与温病,在概念上是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温病是泛指各种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范围较广(但不包括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温疫则是指温病之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  相似文献   

19.
一、名祠定义娜释.:(共24分) 1.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温热性质的温病和风寒性质的伤寒,正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更明确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二 2.署有:在署温病过程中,因碎中署热之邪而陡然发生痉厥为主证者称为署祠,亦名暑风,小儿尤为多见,敬吴鞠通说:协儿署温,身热,碎然痉厥,名日署祠。. 3.增水行舟:指阳明温病腑实之邪已去,仅因津液枯燥而致肠燥便秘,故用增液汤滋阴养液,润肠通便的治法,喻之为‘增水行舟’. 4.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温病初起邪在…  相似文献   

20.
湿温之名,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湿温列在外感热病之中。历代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专著论述,这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温病大致可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温热病类,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