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钢 《国医论坛》1992,7(2):18-20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倡立三焦辨证法,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菲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氏之论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儿科外感病的治疗也作出了贡献。笔者试就“治上焦如弱,非轻不举”在小儿外感热病中的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胡仲翊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雪明 《江苏中医》1996,17(12):5-6
胡仲翊对外感热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其特点是:(1)五期辩证,主张寒温统一;(2)擅用僵蝉,宣透贯穿始终;(3)祛邪务尽,谨防死灰复燃;(4)护阳存阴,时时顾及脾胃。  相似文献   

3.
曲建中  周益新 《光明中医》2008,23(12):1881-1884
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外感六淫、非时之气及戾气致病之说,但六淫、啡时之邪,乃从临床证候推求而得,不能拘泥于四时六淫主病来认定病因。戾气学说虽最接近现代病原微生物之说,但限于历史条件及自然科学技术的缺位,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有效地指导辨证论治。体质内涵、地理环境等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病因辨证时宜当参究。而“审证求因”为中医病因学最大的特点,“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具有永远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利于对各类热病的防治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胡仲翊对外感热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其特点是:(1)五期辨证,主张寒温统一;(2)擅用僵蝉,宣透贯穿始终;(3)祛邪务尽,谨防死灰复燃;(4)护阳存阴,时时顾及脾胃。  相似文献   

5.
民国名医祝味菊在肠伤寒流行期间治愈了许多危重症肠伤寒患者,因此名震上海。他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在《伤寒质难》一书中对外感热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见解。祝氏主要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病因新解为三因鼎立说;辨证新解为五段论外感;营卫新解为生温放温病机说;药性新解为治外以辛,里用温凉。其观点对外感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诊所(510000)李民健【关键词】热病,外感,中医药治疗,外感方外感热病是门诊及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占笔者门诊量的50%以上,而其证治在临床上遇到与方书同出一辙者甚少。经过多年的实践,勤求古训,依据中...  相似文献   

7.
王履在外感热病学术史上富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地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研读王履《医经溯洄集》中关于外感热病学的论述,重点探析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比较王履前后医家外感热病学术观点的差异、继承、发展和创新。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刘完素和朱丹溪,并能批判性继承、融合、折中上述医家。王履首次明确指出寒温有别,不得相混,温病病机为怫热内郁,治法当辛凉解散或苦寒清里,并首倡伤寒错简,主张温病初起慎用麻桂,发挥泻南补北之法等。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影响了叶天士、吴瑭、章虚谷、柳宝诒等一大批温病医家,并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流派之争,或可称之为温病理论发展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间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问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所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我科自1989年以来,治愈了数百例外感热病患者,同时摸索出了一些中医护理规律,现归纳如下:1 一般护理(略)2 辨证施护由于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不同,应根据中  相似文献   

11.
孙钢 《江西中医药》1995,26(5):30-30
试论“治上焦如羽”对小儿外感热病的意义孙钢(江苏省常州中医院213003)关键词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研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心肺功能处于不完善状态,万密斋倡“肺常不足”、“心常有余”之说,因此,在外感热病中,最易出...  相似文献   

12.
圆运动理论把阴阳在四维时空中互动互联,交相感应的现象称为阴阳纠缠。文章以新冠疫病临床实践为基础,从圆运动阴阳纠缠学说探讨了外感热病的实质和“一”字型传变规律,阐释了“类伤寒”与“郁热伏气”的涵义,并探讨了圆运动理论关于类伤寒的寒热病机、阴阳病机、守中病机、离合病机及相应治法,由此提出类伤寒六经“V”型传变学说:外感病除正伤寒外之杂症发热皆是类伤寒;类伤寒之传变,则分寒温,寒走皮毛,热走口鼻,内伏杂邪;病起伏邪,感于外,始于中,传于内,为“V”型传变;外出三阳则解,内传三阴则病重。  相似文献   

13.
“寒热如疟”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类似疟疾的一种常见症状,又称“寒热往来”。这种“类疟”症在外感热病中颇为常见,且容易误诊误治。正如赵献可所说“世间似疟非疟者多,世人一见寒热往来,便以截疟丹施治……以致萎顿,甚或困而致毙者有之,是不可不辨也”。《医贯·疟论》有关“寒热往来”的症状鉴别也只列出3种证候,即邪入少阳、外感疟邪、湿热郁阻三焦。然证诸临床,并非仅此3种,因此参阅前贤文献,结合个人管窥之见,约有如下数端:1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寒热如疟”疑于少阳,别以不呕;热多疑于阳明,别以清便自可,即二便…  相似文献   

14.
将六经九分法和三焦证治对照,提示三焦不同层次的证治要点,补充后世临床对治法方药的扩展,理解寒温在临床上的一体性,从理法方药的角度对经方和时方作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5.
外感热病是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发热,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证,其范畴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辨体质与辨证在治疗和预防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深刻认识辨体质与辨证的概念、特点及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外感热病的治疗效果,对预防其发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青雄 《世界中医药》2010,5(3):199-200
中医是一门科学,笔者试图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科常见病(如“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1疾病可有多种不同的传变方式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中医而言,感受不同的外邪、人体正气的强弱(包括人体的情志,因为情志是通过影响人体正气,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两大因素影响着疾病的传变形式。“疾病传变包括病位传变和病性转化。病位传变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7.
外感热病统一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伤寒论》的诞生创立了六经辨证,为我们诊治外感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自从温病学家提出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分歧也就此产生了。笔者认为无论对于临床应用还是基础教学,统一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析总结近现代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笔者初步提出以“四步辨证“统一外感热病的诊治,以期更好的适应临床。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临床表现,将小儿外感热病分为普通型、肺炎型、肠胃型、脑型等4型并分别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运用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证明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是中有效的方法。方法: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施以不同的药剂。结果: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