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修复腭裂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成功配合一种具有良好腭咽功能、对上颚生长发育影响小的不完全性腭裂修复术的新方法。方法采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对12例不完全性腭裂进行手术修复,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2例没有做松弛切口,10例行两侧约5-10mm松弛切口。4例术后6个月复诊,其语音度、高鼻音以及鼻漏气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可有效恢复腭帆提肌正常的解剖结构和位置,重建提腭吊带,获得良好的腭咽闭合;并可尽量不做松弛切口,避免了硬腭裸露骨面造成对上颚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术式所遗留的问题,是一种值得推荐应用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在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将86例腭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43例采用兰氏两瓣法加腭帆提肌重建术进行修复.试验组43例在兰氏两瓣法加腭帆提肌重建术式基础上采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覆盖双侧裸露骨面及松弛切口.观察2组患者术后体温变化,创面愈合情况、切口疼痛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使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的试验组术后发热持续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且创面愈时间要比对照组短(P<0.005),切口疼痛持续时间短,正常恢复饮食早.结论 将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应用于腭裂修复手术中,能使患者切口愈合加快,发热时间短,术后愈合快,是一种行之安全有效的方法,效果好,值得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以往对软腭裂多采用两大瓣后退法,创伤较大,且术后可能影响到上颌骨的发育,因此不是理想的手术方法。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反向双Z瓣法修复软腭裂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11岁。其中软腭裂10例,软腭裂伴硬腭隐裂6例。裂隙宽度0.5~2.5cm。手术方法。在裂隙两侧设计出位于口腔侧和鼻腔侧的两个方向相反的“Z”形瓣,一般左侧三角粘膜瓣蒂在前,右侧蒂在后形成一个粘膜肌瓣,然后呈交叉瓦合对位缝合。在手术过程中不凿断翼钩及剪断腭腱膜,术后不戴腭护板。裂隙宽度在2.0cm以上张力过大时,在上颌结节后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反向双“Z”成形术在腭裂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反向双“Z”成形术 ,将腭裂患儿异位的腭帆提肌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并使软腭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长。结果  19例随访患儿中 ,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 16例 ( 84 2 %)患儿发音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 ,3例 ( 15 8%)发音无改善。结论 反向双“Z”成形术是目前最理想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方法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向双“Z”成形术在腭裂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反向双“Z”成形术,将腭裂患儿异位的腭帆提肌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并使软腭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长。结果:19例随访患儿中,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6例(84.2%)患儿发音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3例(15.8%)发音无改善。结论:反向双“Z”成形术是目前最理想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传统修复软腭裂的手术方法是两大瓣法,此法破坏硬腭部骨膜与腭板的附着,破坏腭中缝.我科应用弧形切口术式,并将软腭部鼻腔黏膜进行"Z"形分离,交叉缝合,用腭黏膜瓣修复软腭裂2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东  肖林 《天津医药》1999,27(5):302-303
腭神经血管束牵拉松解法在腭裂整复中的减张作用及术后评价鲜见报道。笔者对25例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术中采用牵拉松解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为我科1985年~1996年行腭裂整复术的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50例,随意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术中行腭神经血管束牵拉松解,年龄5~10岁,男17例,女8例。软腭裂隙平均 19 mm。对照组 25例,未行腭神经血管束牵拉,年龄4~10岁,男 16例,女 9例。软腭裂隙平均 18mm。 2.方法50例均行二瓣法修复关闭腭裂。治疗组术中常规切开翻瓣,凿断双侧翼突钩,剪断腭腱膜,用中弯血管钳游离松解腭大孔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8.
单侧先天性Ⅲ度腭裂修补多为两大瓣法,对腭前部裂隙修补,通常采用两侧粘骨膜做一瓦合组织瓣进行修补。两大瓣法修补单侧腭裂,术后能关闭硬软腭裂隙,延长软腭,缩小咽腔,修补后的软腭能灵活运动。但术后Ⅲ度腭裂腭前部唇侧裂隙尚未修补,常需进行二次修补手术。笔者以鼻侧犁骨、齿槽突粘骨膜连续翻转瓣加齿槽突唇侧裂隙Z形交叉瓣对腭裂前部唇……  相似文献   

9.
单侧先天性Ⅲ度腭裂修补多为两大瓣法 ,对腭前部裂隙修补 ,通常采用两侧粘骨膜做一瓦合组织瓣进行修补。两大瓣法修补单侧腭裂 ,术后能关闭硬软腭裂隙 ,延长软腭 ,缩小咽腔 ,修补后的软腭能灵活运动。但术后Ⅲ度腭裂腭前部唇侧裂隙尚未修补[1] ,常需进行二次修补手术。笔者以鼻侧犁骨、齿槽突粘骨膜连续翻转瓣加齿槽突唇侧裂隙Z形交叉瓣对腭裂前部唇腭侧裂隙一次修补闭合 ,术后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科 1 995年 1 0月~ 2 0 0 1年 1 1月收治的 30例单侧Ⅲ度腭裂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先天性单侧Ⅲ度腭裂、齿槽突均完全裂开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咽后瓣成形术修复腭裂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60例腭裂患者进行同期咽后瓣手术 ,术后观察腭咽闭合情况 ,进行语音机能评定。结果  60例腭裂修复术后 ,软腭的长度较术前明显延长 ,平均延长 ( 3 8.2± 5 .3 )mm(P <0 .0 1) ,术后语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咽后瓣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腭裂修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皮瓣臃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用传统的皮瓣舒平术加局部“Z”字成形术或单一用局部切口调整加“Z”字成形术来矫正皮瓣臃肿 15例。结果 :15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单纯皮肤外伤后皮瓣臃肿可以用局部切口调整“Z”字成形术来矫正 ,不必施行传统的皮瓣舒平术。皮瓣移植后的皮瓣臃肿 ,用皮瓣舒平加切口“Z”字成形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7例外伤性喉气管狭窄、巨大缺损并发气管食管瘘的治疗体会,探讨喉气管外伤后上述复杂后遗症的重建原则和手术方法。方法根据病变程度、范围和有无手术失败史,分别采取局部分层缝合、颈前带状肌或胸锁乳突肌加强修补气管食管瘘,采取黏膜下瘢痕切除、“Z”形减张缝合、栅栏状瘢痕松解、侧壁加高解除喉气管狭窄,采取颈前皮瓣或颈前皮瓣联合肋软骨支架修复颈前喉气管壁缺损。结果7例均获得满意呼吸、发音、进食功能,其中2例声门下病变成功保留了正常生理发音功能。结论喉气管狭窄、缺损、气管食管瘘同时存在时,应Ⅰ期治疗气管食管瘘+喉气管狭窄,Ⅱ期修补喉气管壁巨大缺损的原则。根据病变部位、范围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夏  张惠英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118-120,153
目的 从动静态两方面研究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肛提肌的MRI影像学表现.方法 采用品质标志分组法分为POP组32例,对照组15例,比较两组的肛提肌裂孔宽度(LHW)、髂骨尾骨肌厚度(ICT)、髂骨尾骨肌角度(ICA)、提肌板角度(LPA)、LH线及M线.结果 平静状态下,POP组的LHW及LP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ICT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腹压时,POP组的LHW、ICA及LP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ICT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最大腹压后,POP组的△A1及△A2均大于对照组,LH线、M线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学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肛提肌的正常或病理形态,动态观察可以评估肛提肌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腋部瘢痕挛缩的整复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轻度患者一般采用五瓣法或 Z成形术整复 ,重度患者采用肩胛旁轴型皮瓣 ,侧胸岛状皮瓣或全厚皮加邻近皮瓣整复术。结果 :术后配合功能锻炼 ,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五瓣术或 Z成形术是修复轻度腋部瘢痕挛缩的有效手术方法 ,肩胛旁轴型皮瓣、侧胸岛状皮瓣或全厚皮片加邻近皮瓣整复术是修复重度腋部瘢痕挛缩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诊断前颅窝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7例脑外伤临床高度怀疑前颅窝骨折患者行CT常规扫描及薄层骨算法重建,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对前颅窝骨折的CT诊断中,薄层骨算法重建阳性显示率为100%,与常规CT扫描的74.47%相比,2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薄层骨算法重建明显优于常规扫描,它可以明确显示前颅窝骨质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而客观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最佳的重建层厚。方法随机选取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40例患者的图像,分别进行0.6mm、0.75mm、1.0mm、1.5mm、2.0mm、3.0mm、5.0mm重建,比较不同重建层厚各段动脉伪影的发生率、病灶遗漏情况及去骨效果。结果①腹主动脉下段及髂动脉段血管,不同层厚的MIP图像均能显示,个别图像去骨不完全,5.0mm层厚图像病变可遗漏,病变及血管壁模糊,3.0mm以下层厚无显著性差异。②显示股浅动脉及腘动脉段2mm以下层厚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2mm以上层厚的图像。③胫前后动脉、足动脉1mm以下图像质量明显优于1.5mm以上层厚的图像。结论双下肢动脉CT造影采用1.0mm及以下层厚重建,可准确去骨,可较准确地观察各级动脉干,采用0.75mm及以下层厚可减少部分容积伪影,为节省重建时间,降低图像噪声,建议选用0.75mm层厚作为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最佳重建层厚。  相似文献   

17.
刘景旺  许美  刘秀丽  张戟风  李健 《淮海医药》2010,28(3):205-206,217
目的探讨肩胛部弹力纤维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肩胛部弹力纤维瘤的CT表现及其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5例行静脉增强检查。结果平扫显示肩胛下角内侧前锯肌、背阔肌及菱形肌深层与胸筋膜间不规则实性肿物。双侧12例,肿物呈扁丘形,基底在胸筋膜侧,肿物弧形压迫相邻肌肉,周围脂肪间隙清晰。肿物其密度不均匀,呈肌肉密度与脂肪密度间隔排列。5例行CT静脉增强扫描,肿物轻度强化,与肌肉强化程度相似。结论螺旋CT是诊断肩胛部弹力纤维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ree approaches for combining parameter estimation with opposing design criteria are proposed for nonlinear models. The first method discussed is the techniqu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and as such is the reference method for this paper. The compound crtierion is formed by maximizing a weighted product of efficiencies. The second criterion involves maximizing an opposing criterion while minimizing a defined loss function. The third method simultaneously maximizes both efficiencies with respect to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an opposing criterion with a multiple objec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The examples presented are based on a PK-model and 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9.
Three approaches for combining parameter estimation with opposing design criteria are proposed for nonlinear models. The first method discussed is the techniqu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and as such is the reference method for this paper. The compound crtierion is formed by maximizing a weighted product of efficiencies. The second criterion involves maximizing an opposing criterion while minimizing a defined loss function. The third method simultaneously maximizes both efficiencies with respect to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an opposing criterion with a multiple objec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The examples presented are based on a PK-model and 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L -精氨酸对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6)、分流组(n=7)和分流 +L -精氨酸组 (n=8)。以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分流术造成大鼠左向右分流。11周后 ,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 (mPAP) ,并观测肺血管结构及平滑肌细胞PCNA的表达。结果 :分流组大鼠mPAP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 01) ,并且分流组大鼠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 ,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面积明显增加。11周分流组大鼠肺中、小型动脉平滑肌细胞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11周对照组大鼠 (P<0 05)。L -精氨酸缓解了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结论 :L -精氨酸对高肺血流量所致肺血管结构重建及肺动脉高压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