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梁市6-11岁儿童行为问题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吕梁市6-11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吕梁市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吕梁市4所小学6-11岁儿童进行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调查. 结果 该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9%,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9%,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8%,男生和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性别、家庭共有孩子数、寄养、父母教育态度一致性、学习问题. 结论家庭因素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一般情况表 ,调查 6~ 11岁城乡结合部儿童 778名。结果 :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 17.3% ,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庭因素、父母因素和婴幼儿期疾病。结论 :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张录凤 《中外医疗》2009,28(3):141-141
目的研究学龄儿童癔症躯体化障碍和儿童病态人格的关系,求有效地开展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问卷,对丹东一所小学1~6年级1086名学生癔症性躯体化发病情况、病前人格特点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本资料学龄儿童癔症躯体化障碍的检出率为12%,女生明显高于男生,3~4年级严重,单亲家庭和问题家庭严重。结论发生和早期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直接关系,要重视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身高、体重及超重、肥胖和矮小的患病情况。方法:抽取了天津市城区5 374名学龄儿童,收集身高、体重及计算体重指数;以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的标准,计算超重、肥胖、矮小的检出率,并分析其特点。结果:(1)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相同,男生体重均高于同年龄组女生。(2)6.5~8.5岁组、9.5~10.5岁组、11.5~12岁组男生身高高于全国水平。6.5~9.5岁组、10.5~11.5岁组女生身高高于全国水平。男生和女生体重均高于全国水平。(3)超重的总检出率为12.11%,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7.66%,其中男生分别为11.91%和19.67%,女生分别为12.30%和15.49%;男生肥胖的检出率高于女生。(4)矮小的总检出率为1.99%,男生矮小的检出率为1.96%,女生矮小的检出率为2.02%。结论:肥胖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该调查中超过1/4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矮小发病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儿童肥胖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应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市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状况,为预防和减少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乌鲁木齐市不同行政区的4所小学为调查的研究现场。收集4所小学所有5~12岁小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小组2003年推出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选BMI分类标准计算儿童肥胖的检出率,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筛查学龄儿童1572名,筛查出肥胖儿童63名,检出率为4.0%。其中男生检出率为5.5%,女生检出率为2.6%,男生高于女生,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肥胖检出率均是男生高于女生,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对象中维吾尔族儿童472名,检出率为3.4%,汉族儿童1100名,检出率为4.3%,汉族儿童检出率高于维吾尔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学龄期儿童的单纯性肥胖发生率与儿童的年龄及性别、民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评价儿童行为,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FES)和自拟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10~12岁城市学龄儿童325名.结果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儿童行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程度、家庭人员间亲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成员情感表达、家庭道德观.结论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道德观念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一般情况表,调查6-11岁城乡结合部儿童778名。结果: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7.3%,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庭因素、父母因素和婴幼儿期疾病。结论: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齐齐哈尔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齐齐哈尔市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齐齐哈尔市区8所小学,1~6年级在册全体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进行行为评定.结果 本次共调查有效资料1356份,检出有行为问题者153人,检出率11.28%(153/1356),儿童不同类型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A行为2.58%(35/1356),N行为6.71%(91/1356),M行为1.99%(27/1356).男、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74%、10.87%.结论 齐齐哈尔市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及儿童自身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调查哈尔滨市城市与农村6~14岁的学龄儿童共1961名,并采用自拟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37%和19.26%,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城乡儿童行为问题类型构成比分布趋势一致,均以混合问题儿童为主,内向问题儿童所占比例均大于外向问题儿童.城乡学龄儿童的分裂样、社交退缩、体诉、交往不良、多动、攻击性、性问题因子异常率有显著差异,均为农村大于城市儿童.多因素分析揭示,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组依次为母孕期情况、父母婚姻关系、幼儿期疾病、是否寄养;农村组依次为幼儿期疾病、幼儿期生活变故、父母文化程度.结论 北方地区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加强母孕期保健预防幼儿期疾病、避免生活变故、改善家庭环境是减少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6—11岁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调查农村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调查6~11 岁农村儿童866 名。结果 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0.67% ±1.40% 。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庭因素、父母因素、婴幼期疾病。结论 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影响学校学生吸烟因素的路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因素,为更好地控制学生的吸烟行为,降低学生吸烟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方法学生健康行为的调查采用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SHS)之中国“全球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监测”(YRBSS)问卷,于2003年6月对武汉市25所中学1947名初中学生调查的资料。采用路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武汉市初中生吸烟率为5.38%,其中,男生吸烟率为10.39%,女生吸烟率1.18%,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对初中生吸烟量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初始吸烟年龄、周围人吸烟、性别、父母关心。同时,吸烟和一些不良行为有明显的关联,关联强度依次为:打架、饮酒量、饮酒问题、醉酒、吸毒、逃课。结论初始吸烟年龄,周围人吸烟,性别,父母关心等因素对青少年吸烟影响作用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干预和预防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环境、家庭、学校的因素,同时也可以降低学校学生其他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高桦  刘苓 《吉林医学》2012,(1):137-139
目的:了解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芜湖地区6 381名(3~16岁)儿童进行测查,由家长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及一般情况调查表。结果: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25%;男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4个因子分明显高于女童,女童的心身障碍和焦虑2个因子分明显高于男童;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差异,父母良好的养育态度及管教方式可减少孩子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学习障碍儿童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学习障碍(LD)的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修订版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对深圳市城区6~16岁共2162名小学及初中学生进行了测评分析。结果儿童学习障碍筛出率12.20%,其中男生为17.00%,女生为7.30%,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除时间和方位的判断外,PRS量表其余4个学能区得分均明显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儿童在听理解及社会行为两大功能区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7岁组与8~11岁组间以及12岁以下组与12岁以上组间L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的发生及其学能结构差别与性别特征有明显关系;LD儿童学能低下主要表现在听理解及社会行为两大功能区;LD的发生与随年龄增长的因素有关。因此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要制定个性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琦 《四川医学》2010,31(9):1373-1377
目的为了解5.12地震后幼儿社交情绪发育状况极其影响因素。早期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儿童。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德阳市4个地区761例12~36个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社交情绪发展问卷调查表"及儿童一般情况问卷对儿童家长在我院门诊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本次共调查德阳市12~36个月儿童761例,其中男童401例(52.69%),女童360例(47.31%)。结果灾后儿童社会情绪发展仍然存在性别差异,男童外显行为域高于女童,女童内隐行为域高于男童。失调域未见差异。女童能力域高于男童。灾后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具有年龄趋势。但在同伴攻击、焦虑、分离焦虑感官敏感性几方面未见年龄趋势。儿童情绪发展与生长环境有重要的关系,5.12地震后该地区儿童具有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儿童社会情绪受到一定的影响。结论德阳市5.1 2地震后12~36个月的儿童社会情绪总体发展水平在正常范围,仍然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与其它地区地震前12~36个月的儿童社会情绪相比较,德阳地区灾后女童外显行为域显著下降,内隐行为域升高。失调域和能力域与武汉地区一致。在同伴攻击、焦虑、分离焦虑感官敏感性几方面地震后各个年龄段幼儿无趋势差异。地震后应该对异常儿童应给予足够重视,施以针对性心理疏导与训练,以消除儿童发展影响,促进灾区儿童社会情绪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导致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的行为因素,为探讨行为干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淄博市城区、农村各3所7~12岁学生3428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0.88%(373/3428),城市儿童肥胖率为11.47%(207/1806),农村儿童为10.05%(166/1622),差异无显著性;男童总肥胖率为12.28%(217/1776),女童为9.39%(156/1662),男童与女童的肥胖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830,P<0.01).不同年龄组肥胖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2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坐卧时间过长(看书作业、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不喜欢体育运动、进食速度快、喜欢肥腻肉食、不吃早餐、挑食偏食、常吃零食甜食、常吃快餐为主要危险行为因素,户外活动时间较长(每天>2h)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率较高,与不良行为因素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应采取行为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ehenbae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行为问卷和自编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表对147例处于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子女和147例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相关家庭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男性为23.2%,女性为22.9%)高于对照组的同龄青少年(男性为13.8%,女性为13.4%),但差异无显著性。男性在分裂样、社交不良、多动因子的异常率,女童在体诉、交往不良因子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青少年行为异常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和正常家庭相比具有较差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亲子关系、以及对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等。结论精神分裂症子女存有明显的行为问题,是由遗传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较差的教养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17.
18.
围产期及其他因素对城市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产期及其他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CBCL)对潍坊市城区4~16岁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04名儿童中有80人(8.85%)存在行为问题,男、女各40名,围产期不利因素及儿童既往患病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管理权限危险因素。结论:少年儿童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单纯是心理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可能有它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潮州市农村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与体质指数(BMI)现状,为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5月随机抽取潮州市3所农村小学的983名学生,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测定学生身高、体重,计算BMI指数,根据BMI判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同时采用自编营养与健康调查表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1.6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983名学生中,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5.56%、4.88%和1.63%,男生和女生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低体重检出率在六年级时最高,女生则出现在五年级;男生超重检出率以三年级为最高,为6.72%,而女生则出现在四年级,占4.42%;肥胖检出率在潮州市农村小学生中相对较低。农村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知识水平较低,并且与文化程度有关;营养态度积极乐观;不良的饮食习惯、三餐比例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均衡等行为广泛存在于小学生中。 结论 潮州市农村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并存,营养知识欠缺,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营养教育和干预,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其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家庭缺失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家庭缺失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舟山市某实验学校家庭缺失学生进行调查。结果238名学生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其中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4%,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男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A行为检出率间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行为总分及A行为分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学生和初中生行为总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行为分与FAD的总功能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N行为分与FAD的问题解决及总的功能因子分呈正相关(P<0·01)。年龄和性别与行为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家庭功能与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缺失儿童的行为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