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福建地区未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第一磨牙、切牙的发育趋势及与测量平面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2015年就诊我院的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病例210例,按不同性别、发育阶段分为4组,测量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切牙牙槽高度和倾斜度及其他相关项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1.无论男女性成熟期组较生长发育高峰期组相比,下颌骨升支及体部长度、上第一磨牙倾斜度及高度、下第一磨牙高度、下切牙高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无论男女性,下颌平面角与上下颌第一磨牙倾斜度存在负相关性,与(牙合)平面角存在正相关性.此外,高峰期组中,下颌平面角与上下切牙倾斜度存在负相关性.而成熟期组中,与上下切牙高度存在正相关性.3.无论男女性组,高峰期组中,(牙合)平面角与上第一磨牙倾斜度及高度、下第一磨牙倾斜度、上切牙倾斜度存在负相关性.成熟期组中,(牙合)平面角与上切牙倾斜度存在负相关性,与上颌切牙高度存在正相关性.结论 1.上下磨牙、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高度存在随颌面发育成熟的变化趋势.2.下颌平面角与上下颌前后牙位置存在代偿规律.3.不同发育分期人群,(牙合)平面角与前后牙位置相关性特征不尽相同,临床诊治中应注意相关差异.  相似文献   

2.
梁翊  符安 《广东牙病防治》2012,20(8):428-430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和)青少年患者后牙牙槽骨高度与生长型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50例,男女各25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前面高、后面高、前下面高、上颌后牙牙槽骨高度、下颌后牙牙槽骨高度、前后面高比等11项指标,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1项指标在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的男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平面角及垂直向异常指数(overbite depth indicator,ODI)大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上、下颌后牙牙槽骨高度及前后面高、前下面高、前后向异常指数(anteroposterior dysplasia indicator,APDI)比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牙槽骨的高度与前下面高、后面高、前面高及前后面高比呈正相关(P<0.05),与ODI、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的后牙牙槽骨高度与下颌平面角、ODI、前面高、后面高、前下面高、前后面高比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当增加上下颌后牙牙槽骨的高度对矫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选择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B角减小1.68°(P<0.01),Pg-OLP增加3.23mm(P<0.01),上切牙唇倾度(1s-NSL)减小5.61°(P<0.01),下切牙唇倾度增加2.96°(P<0.01),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P<0.01),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和咀嚼效率的变化.方法 选择2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X线头影测量分析患者矫治前后牙齿及颌骨的变化,吸光度法比较患者矫治前后咀嚼效率变化,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患者SNB、ANB、上前牙倾斜度、上下前牙交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OD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43±0.12、0.58±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P=0.001),矫治后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既能改善其外貌,其咀嚼效率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 ,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后 ,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 选择 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 ,年龄 10~ 12岁 ,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 block矫治器 9~ 12个月 ,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NB角减小 1 6 8°(P <0 0 1) ,Pg OLP增加 3 2 3mm(P <0 0 1) ,上切牙唇倾度 (ls NSL)减小 5 6 1°(P <0 0 1) ,下切牙唇倾度增加 2 96°(P <0 0 1) ,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 Twin 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 ,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He的双期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丹鹏  张斌 《口腔正畸学》2001,8(3):100-104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双期矫治,了解第一期矫治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和固定矫治器对12例覆盖大于10毫米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作双期矫治,对Activator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SNB角增加1.25度,下颌基骨向前生长2.29毫米,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3.75毫米,前牙覆盖由12.42毫米减少至5.63毫米,上切牙向后移动2.25毫米,下切牙向前移动2.54毫米,下颌平面角无明显改变.结论用Activator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关系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以及下颌位置变化所致,而上切牙向舌侧移动和倾斜、下切牙轻微向唇侧倾斜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双期矫治,了解第一期矫治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和固定矫治器对12例覆盖大于10毫米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作双期矫治,对Activator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 SNB角增加1.25度,下颌基骨向前生长2.29毫米,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3.75毫米,前牙覆盖由12.42毫米减少至5.63毫米,上切牙向后移动2.25毫米,下切牙向前移动2.54毫米,下颌平面角无明显改变.结论用Activator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关系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以及下颌位置变化所致,而上切牙向舌侧移动和倾斜、下切牙轻微向唇侧倾斜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6):707-710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Bionator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骨性错[牙合]的效果。方法:对12例患儿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①Bionator矫治器对上颌骨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②使用Bionator矫治器可使下颌体及下颌升支长度明显增长,使下颌生长方向有利于软硬组织侧貌面型的改善;③Bionator矫治器可减少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患者的上前牙唇向倾斜,上下前后牙槽高度均增加。结论:Bionator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的骨性错[牙合]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孙燕  刘泓虎  曹惠菊 《口腔医学》2004,24(5):290-292
目的 评价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对1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一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一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牙合),覆(牙合)、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比较成人不同安氏错牙合分类之间上下中切牙Collum角的差异性规律,为预防前牙骨开裂及骨开窗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临床咬合检查分类,筛选2014—2016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116例,其中安氏错牙合Ⅰ类30例、Ⅱ类1分类(Ⅱ1类)29例、Ⅱ类2分类(Ⅱ2类)27例、Ⅲ类30例。使用Invivo 5软件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定位,获得右侧上下中切牙正中矢状截面图,Auto CAD 2007软件测量牙冠长轴根方延长线与牙根长轴的夹角(Collum角,冠根角的补角),再进行各组之间大小差异性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cheffe法多重比较。结果 不同安氏错牙合类型患者之间中切牙Collum角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2类组上中切牙Collum角为(7.02 ± 1.83)°,显著大于其他错牙合类型;安氏Ⅱ1类下中切牙Collum角为(-2.25 ± 4.76)°,牙冠相对于牙根可偏唇侧,与其他错牙合类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安氏Ⅲ类组下中切牙Collum角(8.15 ± 2.50)°,显著大于其他错牙合类型。结论 不同安氏错牙合类型上下中切牙Collum角差异显著,安氏Ⅱ2类上中切牙、安氏Ⅲ类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偏舌侧,安氏Ⅱ1类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偏唇侧,前牙内收或唇倾时应考虑该情况,以防牙根穿出骨皮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青年人正常(牙合)者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下颌咀嚼运动轨迹。方法:按照实验纳入标准收集青年人正常(牙合)组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各15人。采用下颌运动描记仪记录实验对象下颌切牙点的咀嚼运动轨迹,分析咀嚼运动轨迹的范围(三维方向的最大位移)和方向(所选择的各位点开、闭口轨迹角),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对下颌咀嚼运动轨迹范围和方向的影响。应用 SPSS 13.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牙合)组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人群左侧咀嚼时最大左右向位移均值分别为(8.24±1.48)mm 和(6.58±2.49)mm(P <0.05),右侧分别为(8.05±1.05)mm 和(6.42±2.47)mm(P <0.05)。除左侧咀嚼时开口轨迹角0.5 mm 位点外,正常(牙合)组各位点开、闭口轨迹角均值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P <0.05)。结论:青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咀嚼运动轨迹的最大侧向位移及开、闭口轨迹角较正常(牙合)者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对1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一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一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牙合),覆(牙合)、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5.
广东籍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颅颌面三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广东籍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颅颌面结构的三维空间特征。方法从门诊随机抽取60例广东籍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利用三维X线头影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并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广东籍安氏Ⅰ类错患者,面宽距、上下颌骨宽距、上下磨牙间宽度均明显减小;眶外缘矢状距、颧牙槽嵴矢状距、上下牙弓长度、上下中切牙覆盖、上中切牙矢状距均明显减小,年轻恒牙组的上下颌骨长度也明显减小;垂直线距除年轻恒牙组男性的左右下颌升支明显增高外,其余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广东籍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的横向间距与矢状长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时机及矫治原则.方法 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10例,采用扩弓和牵引的方法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 矢状方向上,下颌骨位置(SNB)前移,下颌磨牙位置(L6-Ptm)前移明显;垂直方向上,上下颌后牙齿槽骨高度(U6-PP,L6-MP)增大,尤以L6-MP增大明显;上下切牙明显唇倾,U1-L1明显减小.结论 青少年Ⅱ类2分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患者采用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Herbst矫治器矫治恒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用Herbst矫治器矫治2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并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erbst矫治器矫治恒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Ⅱ类关系的改善是上下颌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促进下颌骨生长及下颌牙前移的效应占主要因素.其中SNB增加(+4.1°),ANB减小(-4.6°),下颌骨的长度增加,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下磨牙前移升高,前后牙垂直方向变化导致上下(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应用Herbst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通过对牙、颌作用后产生综合效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头影测量分析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颅面结构的垂直向特征.方法:选取福建籍安氏Ⅱ1类错牙合成人患者100例,男46例(高角12例,均角14例,低角20例),女54例(高角16例,均角24例,低角14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导入Winceph软件进行测量.结果:①高角组后颅底长较均角、低角组缩短.低角组颅底相对逆时针旋转,高角组相对顺时针旋转.②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大,下颌垂直向发育大于水平向发育.低角组腭平面呈逆时针旋转.③上面高占前面高比例三组间无差异.④随着下颌平面角减小,上下前牙牙槽高度逐渐减低.上下颌磨牙段牙槽骨高度三组间无差异.三组间牙合平面倾斜度不同,高角组顺时针旋转,低角组逆时针旋转.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机制复杂,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学差异.不同下颌平面角组之间有不同的垂直向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48例,基于治疗前的锥体束CT(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和高度,测量牙齿长度、前牙倾斜度、下颌平面角。结果 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为(3.34±1.33)mm,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为(1.24±0.51)mm,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30±0.89)mm,上颌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68±0.88)mm。上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高度与切牙唇倾度负相关,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齿长度和下颌平面角负相关。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切牙唇侧牙槽骨较薄,附着高度较低,舌侧牙槽骨较厚、附着高度较高。上切牙牙槽骨形态与切牙唇倾度、牙齿长度、下颌平面角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 ,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 ,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 2 .5° ,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 2 .7° ,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 11.8mm ,上下切牙明显唇倾 ,下颌磨牙明显近移 ;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 ,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 ,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 4.1mm和 3 .6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 ,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