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防治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治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前瞻性研究马新峰,张金书,邓峰,刘玉欣(山东省平邑县医院普外科273300)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常见手术。部分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加重门脉高压,又出现门静脉高压症。我院对近期手术随机分...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93年4月至2008年10月行断流术后并发PVT的72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断流术后PVT于术后9~21d好发于脾静脉、门静脉主干等部位,经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除1例因肠坏死合并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外,余经治疗PVT均消失,其中1例发生短肠综合征。结论 腹部彩超或CT是PVT的确诊方法,术中操作轻柔、术后监测血小板计数、腹部彩超或CT、早期溶栓抗凝、及时手术是防治P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联合断流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选择性断流术28例(断流组),选择性断流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18例(联合组)。 结果 两组术中自由门静脉压力(FPP)下降程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再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静脉消失率为联合组94.4%(17/18)和断流组64.3%(18/2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断流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较高,但术后近期再出血率与选择性断流术相差不大,我们认为临床上全身情况较好的患者适合选择联合断流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和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门静脉高压患者247例,按手术方法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126例)和联合断流术组(121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自由门静脉压力( FP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选择断流术组下降程度大于联合断流术组(P<0.05).除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外,选择断流术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门静脉系统血栓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以及胃底食道下段曲张静脉情况等指标均优于联合断流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0年3月收治90例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FPP平均下降6±7 cmH2O;并发症发生率为22.2%。肝功能Child C级血胆固醇<3.0 mmol/L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死亡率3.1%,主要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再出血并发肝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获得随访1年、3年及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3.3%、5.6%及4.8%。结论选择性断流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既保证入肝血量又降低门静脉压力,是一种较理想的断流术式。注重围手术期处理,肝功能较差、反复出血的患者尤应重视。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7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观察组,91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对照组,85例)。结果:脾脏切除前、后两组间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无差异(P〉0.05);术毕时对照组FPP为(29.8±5.1)cm H2O,观察组为(26.4±5.2)cm H2O(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使入肝血量与降低门静脉压力这对矛盾达到动态平衡,是一种较理想的断流术式。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11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手术后3~5d发现的35例PV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PVT的发生率为29.7%。35例PVT中出现发热17例,腹泻11例,腹胀9例,呕吐咖啡样液体及黑便4例,腹痛3例,腹水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13例无临床症状。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20ml静注,每天1次;低分子肝素钙2500IU皮下注射每8小时或每12小时1次,共10~14d,尿激酶20~4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7d,出院前改华发令口服。彩色超声结合螺旋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门静脉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21例,无改善2例,大出血2例,死亡1例。结论及早行彩色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PVT;及早进行抗凝祛聚、溶栓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防止肠管坏死的发生,预防再出血,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早期使用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低分子肝素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均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低分子肝素组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4100 IU,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10d),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间血栓发生率、术后再出血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17.35%,P〈0.05)。低分子肝素组治疗期间无出血顷向等不良反应。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组再出血率(21.74%)明显高于无血栓形成组(5.26%,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早期使用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且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233例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流速.结果: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占其中25.89%,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10.91%.与术前相比,血栓组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流速下降显著,无血栓组术后PV和SV的流速无显著下降.术后血栓组SV的流速与无血栓组病人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相同时间,病人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T延长时间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高达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在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脾切除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并非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在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症是以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为特点的一组综合症。其最严重的临床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和黑便,第一次出血的病死率为25%,且第一次出血后1~2年内易发再次大出血,第二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50%[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对 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回顾性分析 ,从而制定治疗措施。结果  3 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病人 ,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 16.7% ,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 ,经早期口服潘生丁 ,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治疗 ,随诊 3个月 ,血栓无进一步发展 ,也未引起相应其它并发症。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有一定发病率 ,可造成肝功能进一步受损及内脏血流瘀滞 ,甚至肠坏死 ,危及生命 ,所以对其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途径门静脉置管对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的作用。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5月,对60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术前采用随机方法分为研究组(门静脉直接抗凝)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采用直接门静脉造影和测压、门静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断流术的彻底性、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和门静脉压力的变化。结果门奇静脉断流术后1周,门静脉CTA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6.7%(2/30)和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门静脉测压示门静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7 d稍有回升。直接门静脉造影示研究组病人冠状静脉和食管静脉曲张显影4例,采用弹簧栓栓塞。两组病人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研究组和对照组出血复发率分别为3.3%(1/30)和16.7%(5/30)。门静脉CTA复查示研究组病人冠状静脉无显影,对照组病人显示冠状静咏和食管静脉曲张,TIPS治疗成功4例,失败1例。结论经TIPS途径门静脉置管,直接门静脉造影、冠状静脉栓塞以及抗凝可以提高断流术的彻底性、降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还能动态观察门静脉压力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预防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随访到3个月.对照组累计PVT发生率56.7%置管组为16.7%,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脾静脉置管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 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预防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促抗凝失平衡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因肝硬化PHT行脾切断流术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第7天超声检查门静脉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组(n=23)和非血栓组(n=53),对可能导致PVT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第7天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凝血相关指标中蛋白S、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血栓调节蛋白、血管假血友病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蛋白C(PC)[(4.96±1.94)μg/mL vs (6.17±1.55)μg/mL,t=-2.895,P=0.005]、凝血因子Ⅷ(FⅧ)[(127.45±12.09)ng/mL vs (120.69±9.74)ng/mL,t=2.581,P=0.012]及FⅧ/PC [(29.80±12.08) vs (20.86±5.75),t=4.38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第7天FⅧ/PC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296,95%CI...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13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导管测压并留置导管,其中36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设为对照组)术中增加脾静脉近端结扎。术后早期经导管滴注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或发生血栓后滴注尿激酶溶栓,出院后口服华法林,使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效果分别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于1.5~2.0和2.0~3.0,并直至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结果 术后2周内发生PVST共132例(100%),血栓分布:残余脾静脉血栓132例(100%),门静脉血栓(PVT)39例(29.5%)。在39例PVT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3例,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其中15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14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4例为完全性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相连,2例存在门静脉分支血栓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与脾静脉血栓相连。39例PVT中,门静脉左支血栓21例,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PVT 2处及以上者25例。在试验组36例脾静脉近端结扎的患者中,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2.8%);在对照组未采用脾静脉近端结扎的96例中发生PVT 38例(39.6%),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39例PVT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其中33例在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并进行CT检查,发现血栓消失、机化再通和海绵样变各23例、7例和3例。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是发生术后PVT的主要原因。脾静脉近端结扎的预防效果显著,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术后滴注肝素盐水和溶栓剂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口服华法林效果确切但需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5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PVT30例,未发生PVT174例;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PVT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部分切除术后患者PVT的发生率明显比脾脏切除患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脾脏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断流术后P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分析抗凝祛聚法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06年5月—2010年5月因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拟施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抗凝组47例(早期使用抗凝祛聚法)与非抗凝组41例(同期常规使用药物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8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抗凝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2%(2/47),明显低于非抗凝组的14.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P〈0.05)。术后1周2组间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抗凝祛聚治疗能安全有效地降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引起肝损害、缺血性肠坏死和曲张静脉出血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关于PVT的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及治疗均有大量报道.影像学检查已经可以早期诊断门静脉血栓,这对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分别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组)54例和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P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切除前、后两组间门静脉自由静脉压(F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断流后FPP均较断流前有所升高,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观察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门脉血流速度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显著降低门脉高压症术后PVT发生率,合理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可改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且手术简便易行,是外科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