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作Child术式重建.胰肠吻合采用传统双层套入法吻合,胰管予支架管内引流.结果: 共发生胰瘘5例,占8.3%.手术开展早期明显高于开展后期,残胰质地软者发生率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在于技术的提高及胰肠吻合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根据胰管直径等因素选择的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管空肠吻合组,120例);对于胰管直径<3 mm者,进一步比较胰腺残端与空肠管径的直径大小,若胰腺残端较粗大,且大于空肠管径者采用改良Child胰肠吻合(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80例),若胰腺残端直径小于空肠管径者选择捆绑式胰肠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组,105例).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胰管直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 0.05),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P<0.05).本组研究总体胰瘘发生率为11.1% (34/305).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2.78,1.16,3.75,1.94,F=2.13,P>0.05).结论 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可以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及空肠管径合理选择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3.
改良胰空肠吻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细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技术的改进.方法: 回顾1994~2004年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且胰管直径≤2 mm的恶性肿瘤患者61例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取Child胰肠端端套入式吻合法(A组),32例行胰管与空肠黏膜二点或三点吻合法(B组),比较两组病人胰瘘的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结果:A组胰瘘的发生率为24.1%,B组为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病死率为13.8%, B组病死率为0%,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A, B两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28.7±6.6)d,(19.4±4.6)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对细胰管(直径≤2 mm)与空肠黏膜二点或三点吻合法能有效防治术后胰瘘,操作简单,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对细胰管较可靠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保留空肠黏膜与去空肠黏膜胰肠直接套入加捆扎两种不同的吻合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2月 2012年12月对5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胰空肠套入吻合术;其中A组28例采用保留空肠黏膜残胰直接套入空肠3~4 cm,在距离残胰腺断端2~3 cm处将包盖于残胰腺体的空肠段用7-0丝线予以捆扎.B组30例则为去黏膜化,空肠黏膜外翻3 cm并去黏膜化处理并行肠黏膜下肌层与残胰体断端缝合,之后将空肠复位,随后按A组方法将包盖于残胰体的空肠予以捆扎.结果 A、B两组胰-肠吻合时间比较,A组比B组平均缩短(36±0.34) min(P <0.001);A组和B两组术后并发胰瘘分别为0和20.0%;A组和B两组术后迟发性残胰断端出血分别为3.6%和3.3%.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保留空肠黏膜与去空肠黏膜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中,前者不受残胰质地、胰管大小影响和具有操作简便以及可以降低胰瘘发病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黏膜-黏膜胰肠吻合减少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16.5%(14/85),其中黏膜-黏膜组3.57%(1/28),传统套入组22.8%(13/57)。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及残余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显著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和0.009,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5.276和8.53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管扩张者(≥3mm)行黏膜-黏膜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2004年3月—2012年6月15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腺的质地、厚度、胰管直径、胰管后壁胰腺组织的厚度、有无炎症,结合空肠的直径、空肠壁的厚度选择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端侧套入式吻合等不同的吻合方式。结果:术中胰肠重新吻合8例。术后胰瘘3例、胆瘘2例、死亡2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吻合应根据患者的胰腺和空肠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胰肠吻合方式选择策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5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4 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210例);对于胰管直径<4 mm的患者,其胰肠吻合术式由胰腺残端直径和空肠管腔口径决定,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选择改良Child胰肠吻合(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140例),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选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组,105例).比较分析各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的胰管直径为(4.4±0.7)mm,显著大于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的(2.8±0.6)mm和捆绑式胰肠吻合组的(2.3 ±0.7)mm(t =2.25,2.48,P<0.05).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为(36 ±5)mm,显著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的(21 ±6)mm(t =21.65,P<0.05).总体胰液漏发生率为8.4%(38/455).3组患者胰液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0.88,1.63,5.34,F=2.53,P>0.05).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和空肠管腔口径合理选择胰肠吻合方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肠套入吻合时缝线贯穿胰管能否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方法将3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胰肠吻合套入组(实验组),采用缝线经胰腺全层贯穿胰管方法,对照组缝线只穿过胰腺浆膜层及部分胰腺实质,没有贯穿胰管,比较两组胰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2例发生胰瘘(11.1%),显著低于对照组(7例胰瘘,38.9%)。结论胰肠套入吻合时缝线贯穿胰管方法简单易行,而且安全,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的情况下,能减少术后胰瘘发生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很好的胰肠吻合方法。外科医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熟悉的方式进行胰肠吻合,有利于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进胰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中预防胰瘘的作用.方法 将改进胰管空肠黏膜对拢吻合技术应用于24例PD胰肠重建.结果 效果满意,无一例胰瘘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 改进胰管空肠黏膜对拢吻合技术应用于PD胰肠重建,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胰肠吻合方式和保留幽门对胰瘘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和保留幽门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7年5月间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胰肠黏膜对黏膜胰管空肠端-侧吻合、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及保留幽门与否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22%(32/142),其中黏膜对黏膜吻合组21%(29/132),传统胰腺空肠端-端套入组33.33%(3/9)。结论胰肠吻合方式、保留幽门与否对胰瘘发生率无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基本外科2005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20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hild法重建消化道,胰肠吻合施行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采用3层缝合结构(胰腺与空肠浆肌层、胰腺切缘与空肠浆肌层切缘以及胰管与空肠黏膜),胰管内置入硅胶管并引至空肠内。吻合口周围覆盖部分大网膜,并于吻合口下方放置引流管。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者。手术时间为(298±77)min、280~420 min。胰瘘发生率为11%(22/200例),A级17例、B级2例、C级3例;其中16例合并腹腔感染,1例合并脾静脉腐蚀大出血,1例合并胆肠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1例合并腹腔脓肿。3例C级胰瘘患者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9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胰瘘发生率。吻合口覆盖大网膜可限制外漏胰液的扩散,减少胰瘘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T 管胰液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 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42 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Child 术式基础上经T 管胰液引流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无胰瘘发生,3 周左右拔除胰管引流管.发生并发症l3 例,包括肺部感染6 例、右胸腔积液3 例、切口裂开2 例,胃排空延迟2 例,腹腔脓肿l 例,局限性腹膜炎2 例,予以相应处理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T 管胰液外引流可避免胰肠吻合口处胰液的积聚,避免胰酶对吻合口的腐蚀,对预防术后胰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的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胰管空肠套入式吻合方式预防胰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残胰重建方式为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套入式端侧精确吻合(改良胰管空肠吻合)者41例(改良组),胰空肠端端常规套入吻合手术者70例(常规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法对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改良组41例术后恢复顺利,无一例发生胰瘘;常规组发生胰瘘13例(18.57%)。两种术式间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如消化道出血、胃排空障碍、胆瘘、腹腔感染、肺感染和切口感染以及生存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套入式吻合在预防胰瘘发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中,全胰癌1例,胰头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1例,十二指肠腺瘤1例,均伴胰管结石.临床症状为腹痛,皮肤巩膜黄染.4例患者入院前均有手术史,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不能切除而放弃根治性手术,入院后诊断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均行根治性手术,其中全胰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块局部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至今6月~4年,均存活.结论: 胰管结石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从而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的治疗及预后.如果术前CT等检查发现有胰体钙化或胰管结石,术中发现胰腺质地硬,或扪及结石,应考虑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而非晚期、不可切除之肿瘤,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胰肠吻合方法 以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概率.方法 切除胰腺后将胰腺残端套入空肠,在距离胰腺残端约0.5cm和2cm处形成经胰管、水平、交锁吻合,以充分保证胰管通畅、吻合无张力和避免胰腺切割伤.分别在术后1、3、7d检测引流量、淀粉酶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按此法初步开展5例胰肠吻合,术后1、3、7d腹腔引流量平均为(231.4±45.7)、(168.2±53.6)、(54.5±39.8)ml,术后3、7d淀粉酶水平平均为(176±169)、(54±52)U.未发生术后胰漏、胆漏、肠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初步结果 表明用本法进行胰肠吻合可有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106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7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结果术后共出现胰瘘11例(10.4%),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三种吻合方式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6%、12.9%和8.7%。术后平均胰瘘持续时间为(14.7±4.5)d。所有胰瘘患者均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抑制胰腺外分泌治疗。结论防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是改善胰肠吻合口的质量和保持引流通畅。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有助于胰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的辅助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同时注重精细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 结果: 16例病人中除1例术后出现应激性渍疡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通过改进手术技巧和方法,可有效地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胆瘘、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管空肠粘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预防胰瘘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微创外科的19例采用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胰肠粘膜吻合的平均时间为(30±4.2)min,术后胰瘘1例,胰瘘发生率为5.26%(1/19)。结论胰管空肠吻合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易行,值得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Զ�˵��ܰ�������ʽ��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远端胆管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2月至2002年12月手术治疗的173例远端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与姑息性手术相比,根治性手术明显提高了长期生存率。空肠胰腺套入式吻合组与空肠(侧对端)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比较、胰管支撑管置于肠腔内不加T管组与T管、胰管支撑管引出体外组比较,胰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胆肠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相比,胆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双层吻合有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黄疸。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应证的确定以及如何防治术后肝转移是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5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每组28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的描述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胰瘘发生1例(3.57%)明显低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4例(14.28%);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分别为(5.3±2.2)d及(7.5±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17.35±1.52)d及(24.64±1.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9及8.92,P均0.05)。结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加胰肠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以降低胰瘘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