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PBK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前列腺癌的组织芯片,包含98例前列腺癌及81例对照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BK的表达情况,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免疫组化芯片及Taylor数据库中PBK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PBK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明显升高(P=0.001);且在Gleason高评分组的表达比低评分组表达升高(P=0.001).Taylor数据库得到相似结果,且运用Kaplan-Meier分析发现PBK与无生化复发生存率显著相关(P=0.007),最后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发现在影响前列腺癌预后的队列中,PBK高表达(P=0.041)与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都是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PBK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锌指蛋白703(ZNF70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包括阳性率及相对表达量)及阳性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pv9000法)检测组织芯片(包括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ZNF703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芯片包含的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另收集20例临床新鲜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匹配癌旁组织样本,应用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检测ZNF703在20对组织样本的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免疫组化提示ZNF70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阳性表达率为66.7%,较癌旁组织的21.4%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性别无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Western blot及RT-PCR提示ZNF703在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蛋白相对表达量[(0.893±0.113)vs(0.510±0.072)]及mRNA相对表达量[(6.399±2.096)vs(1.285±0.354)]均高于匹配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NF70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并且在癌组织中ZNF703阳性率高低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可见ZNF70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及进展中可能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噬基因Beclin-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临床意义,并分析其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生化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uper Vision两步法检测132例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eclin-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在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eclin-1的表达率分别为38.6%及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eclin-1在Gleason评分中表现为评分越高,阳性表达率越低(P=0.011).前列腺癌组织中Beclin-1的表达与不同年龄(P=0.138)、家族史(P=0.686)及是否患者前列腺炎病史(P=0.895)等临床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有无淋巴结转移(P =0.017)、有无骨转移(P =0.002)及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有无生化复发(P =0.024)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噬基因Beclin-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与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及生化复发有关,其表达下调可能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黏着斑蛋白( vinculin,VCL)在诊断前列腺癌及判断恶性程度的作用.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筛选出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VCL,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CL蛋白在前列腺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合VCL免疫组化评分和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我们发现VCL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前列腺癌组织(P=0.002),在前列腺癌并转移组织中的表达亦明显强于原位前列腺癌组织(P =0.003).VCL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水平(P=0.011)、Gleason score(P =0.003)和肿瘤TNM分期(P=0.014)负相关,与前列腺癌转移(P=0.000)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P=0.685)无明显相关.结论 VCL低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VCL缺失可能导致恶性肿瘤细胞迅速生长,可结合血清PSA水平对前列腺癌疑似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初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6(ADP-ribosylation factor 6,ARF6)在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肝癌手术切除标本150例,以癌旁肝硬化组织作对照,制作组织芯片,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硬化组织ARF6的表达,探讨ARF6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ARF6的阳性表达率为48.7%(73/150),在癌旁肝硬化组织中ARF6的阳性表达率为8.3%(4/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癌组织中ARF6阳性表达与门静脉癌栓?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甲胎蛋白(AFP)水平相关(P < 0.05)?ARF6表达阴性的肝癌患者在肝切除术后的无瘤中位存活时间为45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22 ± 7.93)%?(58.91 ± 6.18)%?(24.59 ± 6.80)%;ARF6表达阳性患者的无瘤中位存活时间为36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91 ± 3.70)%?(41.61 ± 5.93)%?(19.03 ± 4.94)%?ARF6表达阴性与表达阳性的肝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9 1)?结论:肝癌组织中ARF6的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ARF6不仅可作为肝癌预后不良的判断指标,还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肝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6.
人肝硬化肝细胞生长激素受体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H  Chen S  Ou Q  Deng M  Li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68-171
目的 探讨人肝硬化肝组织和肝硬化肝细胞生长激素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配体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32例癌旁肝硬化肝组织和 6例癌旁肝硬化肝细胞中生长激素受体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 ,并分别与 5例正常肝组织、3例正常肝细胞比较。结果 人肝硬化肝组织表达生长激素受体 ,其表达数量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减少 [RT,(2 2 4± 5 0 )fmol/mg蛋白 ,n =32vs (41 3± 5 3)fmol/mg蛋白 ,n =5 ;P <0 0 5 ],并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进一步减少 (P <0 0 5 ) ;人肝硬化肝细胞生长激素受体的位点数量较正常肝细胞明显减少 [位点 ,(2 4 0± 0 93)× 10 4/细胞 ,n =6vs (4 6 8± 1 14 )× 10 4/cell,n =3;P <0 0 5 ],人肝硬化肝组织生长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量也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减少 [riOD ,30 8%± 8 2 % ,n =32vs 4 4 9%± 6 3% ,n =5 ;P <0 0 5 ],并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进一步减少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肝细胞表达生长激素受体 ,其表达水平降低 ;肝硬化越严重 ,该表达下调越明显。肝硬化肝组织生长激素受体表达下调的可能机制是肝硬化肝组织生长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管相关蛋白1A(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A,MAP1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人前列腺癌组织和非癌前列腺组织中MAP1A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MAP1A基因在前列腺癌与正常前列腺组织中mRNA的表达差异,进一步使用癌症基因信息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统计分析MAP1A基因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前列腺癌组织中MAP1A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免疫组化染色评分(immunoreactive score,IRS):前列腺癌组织为4.08±1.58,癌旁正常组织为4.91±1.46(P<0.001)]。MAP1A在前列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6%和82.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5,P=0.001)。使用RT-qPCR检测MAP1A mRNA表达,发现其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19)。通过对TCGA数据库进行分析,笔者发现MAP1A在不同临床特征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患者Gleason评分(P<0.001),临床病理分期(P=0.009),是否转移(P=0.008),总体生存率(P=0.049)。结论 MAP1A在前列腺癌中表达下调且与肿瘤组织的分期有关,分期越晚,MAP1A的表达越低,这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和癌旁正常移行上皮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类(ERK1/2)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K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10例癌旁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ERK1/2和PIK3染色方法为EnVision 免疫组化法。结果 膀胱尿路上皮癌 ERK1/2和PIK3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ERK1/2:57.8% vs 10.0%, =5.25,P=0.006;3.2±0.8 vs 0.7±0.9,t=8.74,P=0.000.PIK3:51.1% vs 10.0%, =5.62,P=0.018; 3.1±0.8 vs 0.6±0.8,t=8.62 P=0.000)。病理分级0~I级、临床分期Tris-T1及初发病例ERK1/2和PIK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病理分级II~III级、临床分期II~IV及复发病例(P<0.05或P<0.01);单发病例PIK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多发病例(P<0.05 或 P<0.01)。膀胱尿路上皮癌中ERK1/2和PIK3表达呈高度一致性( =8.09,P=0.005; r=0.39, P<0.01)。结论 ERK1/2和PIK3可能是反映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进展、侵袭潜能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OX9基因在判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及预测前列腺癌去势后生化复发的作用。方法:通过Oncomine公共数据库查询SOX9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RT—QPCR法检测SOX9基因在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LNCap、PC3和正常前列腺细胞株RWPE-1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6例前列腺癌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SOX9基因表达情况,并结合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建立SD大鼠手术去势模型,检测SOX9基因在去势后大鼠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OX9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SOX9基因在PC3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RWPE-1细胞株(P:0.004);106例前列腺癌癌组织中62例呈SOX9阳性表达,癌旁组织中26例呈SOX9阳性表达;SOX9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强于癌旁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SOX9高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水平(P=0.007)、Gleasonscore(P=0.034)和肿瘤TNM分期(P=0.013)呈正相关,而与年龄(P=0.179)无明显相关性;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有2只、9只SD大鼠前列腺组织sox9染色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SOX9基因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可结合血清PSA水平对前列腺癌疑似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判断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还可用来预测生化复发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中TOP2A与NEK2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实验组患者的癌变组织、癌旁组织及对照组的健康食管组织作为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及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组织标本中TOP2A、NEK2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标本中TOP2A阳性率为83.3%,NEK2阳性率为7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及16.7%;同时,实验组标本中TOP2A及NEK2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癌变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OP2A与NEK2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因此,可尝试将该指标应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当中。  相似文献   

11.
Detection of pim-1 mRNA in prostate cancer diagno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 Pim-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poptosis,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of cancer cells and progression of cancer. In this study we detected the expression of pim-1 mRNA in normal prostate,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and prostate cancer (PCa) and explored its diagnostic value for PCa.Methods The prostate tissues were collected from 23 patients with PCa, 37 patients with BPH, and 3 healthy volunteers. Pim-1 mRNA expression levels in thes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The differences of expression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a standard curve.Results The ratio of pim-1 mRNA to β-actin in the normal prostate, BPH, and PCa were 1.05±0.04, 2.57±0.74 and 4.45±0.63,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among PCa, BPH and NT were significant (P&lt;0.05, respectively).Conclusion Detecting pim-1 mRNA expression by QRT-PCR provides a reliable metric for the diagnosis of PC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组织中血管增生抑制因子,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源因子(PEDF)、血管抑素(angiostatin)、内皮抑素endostatin的表达情况及其血管依赖性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标本,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PEDF、angiostatin、endostatin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样品中PEDF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和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PEDF表达量在BPH中无明显变化(P〉0.05),在前列腺癌中普遍显著下降(P〈0.05);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endostatin表达量较正常前列腺组织显著升高(P〈0.05),前列腺癌比正常前列腺显著升高(P〈0.05),而且前列腺癌组织较良性前列腺增生进一步显著增高(P〈0.05);三种组织中均未检测到angiostatin的表达。【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组织抑制因子表达变化可能和其血管依赖性生长相关;PEDF可能是前列腺组织最主要的血管增生内源性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和微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二步法,检测49例前列腺癌(PCa)组织,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中pRb蛋白与MCM2的表达。结果:pRb在PCa,BPH与NP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90%,80%,90%,PCa中pRb的水平明显低于BPH(P〈0.05)及NP(P〈0.05),且与PCa病理分级(P〈0.05)和临床分期(P〈0.05)呈负相关。MCM2在PCa,BPH与NP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5%,25%和10%,PCa中MCM2的水平明显高于BPH(P〈0.05)及NP(P〈0.05),且与PCa病理分级(P〈0.05)和临床分期(P〈0.05)呈正相关。MCM2表达与pRb表达呈负相关(rs=-0.596,P〈0.01)。结论:Rb基因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Rb基因和MCM2有助于判定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骨髓母细胞增生症病毒癌基因同源物样2(MYBL2)基因对前列腺癌(PCa)患者临床预后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qRT-PCR检测MYBL2在45例PCa与癌旁前列腺组织的表达水平,根据MYBL2表达中位数,分为高(23例)低(22例)表达,采用非参数检验、Kaplan-Meier、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法,并分析MYBL2高低表达与P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基因芯片数据库PCa数据集进行验证。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MYBL2高低表达可能参与调控的分子通路,CIBERSORT算法研究MYBL2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最后,体内实验中,通过建立阴性对照组(shCtrl)、敲减MYBL2组(sh-MYBL2)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细胞中MYBL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检测2组荷瘤小鼠瘤重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荷瘤组织Ki-67的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数据均显示:MYBL2在PCa组织中高表达,与Gleason评分、临床和病理分期正相关(P<0.01),与年龄无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MYBL2高表达与无生化复发生存期显著负相关(P<0.05),与总生存期无关。Cox回归分析:TCGA数据集中临床和病理分期,我们的数据中临床分期和Gleason评分是PCa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GSEA结果显示高表达MYBL2与免疫、细胞粘附、细胞因子等通路有关。CIBERSORT分析:MYBL2表达与B cells memory和Mast cells resting有关(P<0.05)。体外研究显示,与shCtrl组相比,shMYBL2组能显著抑制LNCaP、PC-3细胞增殖和侵袭(P<0.01)。体内研究显示,shMYBL2组PC-3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的平均重和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shCtrl组(P<0.01)。结论 MYBL2是一种致癌基因,与PCa多个病理指标相关,可以作为潜在的诊疗PCa患者预后的标志物和治疗肿瘤的靶标。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癌组织COX-2表达及其与MVD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前列腺癌中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分别检测39例前列腺癌组织和2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COX-2的表达和MVD。结果COX-2在前列腺癌组织和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差异有显著性(χ^2=13.846,P〈0.05);前列腺癌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2、0.005),而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前列腺癌组织中COX-2表达阳性者MVD明显升高(t=30.470,P〈0.05);MVD与COX-2的染色积分呈正相关(r=0.647,P〈0.05)。结论COX-2的阳性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前列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MVD和COX-2的表达密切相关,COX-2通过上调前列腺癌组织MVD,在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结合T2WI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病变患者的MRI资料,其中前列腺增生27例,前列腺癌22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T2WI及MRS检查。T2WI分析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病变位置、信号特点和病变累及的范围等。MRS根据穿刺病理结果选择体素,测量相应体素的枸橼酸盐(Citrate,Cit)、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e)的峰值、(Cho+Cre)/Cit的比值。数据经K-S检验证实为正态分布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2例前列腺癌病例中T2WI序列18例有典型的肿瘤征象,其中4例膀胱受累,12例精囊腺受累,4例直肠受累,盆腔淋巴结转移8例,骨盆转移11例。余4例未见明显前列腺癌征象。所有前列腺增生病例T2WI序列均具有典型的增生征象。前列腺癌病例共选取136个体素,MRS主要表现为Cit峰明显降低甚至消失,Cho峰显著升高,两者波峰可呈现倒置。前列腺增生病例共选取132个体素,MRS主要表现为Cit峰高耸,Cho峰及Cre峰较低。前列腺癌组(Cho+Cre)/Cit平均值为2.05±0.61,前列腺增生组为0.53±0.19,两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特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241,P<0.05)。结论:MRS结合T2WI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NJ001特异性抗原在胰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9例胰腺癌组织?17例胰腺良性疾病组织中NJ001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用半定量评分法判定结果,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该抗原的表达情况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J001特异性抗原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胰腺良性疾病组织(77.5% vs17.6%,P < 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低分化患者该抗原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患者(83.0% vs 60.0%,P= 0.027);且在肿瘤浸润程度深?存在淋巴转移的患者中该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浸润程度低?无淋巴转移者(82.2% vs 53.3%,P = 0.037;91.1% vs 62.8%,P =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该抗原表达阳性的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 = 0.036)?结论:NJ001特异性抗原的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该抗原有望成为检测胰腺癌进展的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0T 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前列腺癌中诊断的价值,及其与病理Gleason评分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52例前列腺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癌(PCa)22例、前列腺增生(BPH)30例.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I扫描,以b=0、800 s/mm2建立ADC图及测量病灶ADC值,根据ADC值来鉴别诊断PCa和BPH.并评估其与病理Gleason评分及PSA的相关性.结果:52例前列腺疾病病人ADC平均值为(1.028±0.310)×10-3 mm2/s,PCa病人ADC平均值为(0.788±0.204)×10-3 mm2,低于BPH的(1.204±0.251)×10-3 mm2/s(P<0.01).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根据ROC曲线确定的ADC值最佳诊断界值点为0.831,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100.0%.ADC值与PSA之间呈负相关(r=-0.519,P<0.01),ADC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508,P<0.01).结论:ADC值定量评估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ADC值高低可初步判定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进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