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经穴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将105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内关组、太冲组、光明组、太溪组、蠡沟组,每组15只。各针刺组以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15次;模型组不予针刺。各组大鼠分别在针刺l、3、7、15 d时进行血压测量。【结果】非穴针刺无明显降压作用。针刺3、7、15 d时,太冲组、内关组、光明组S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 d时,太冲组SBP降幅显著优于内关组、蠡沟组、太溪组、光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组DBP、MBP降幅显著高于太溪组、光明组(P0.05),与内关组、蠡沟组大鼠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刺1、3、7、15 d时,太冲组SBP、DBP、MBP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15 d时SBP降幅优于针刺1 d、3 d、7 d,DBP、MBP降幅优于针刺1、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太冲穴对SHR血压的调节作用优于针刺内关、太冲、光明、太溪、蠡沟等单穴和"非穴",且针刺降压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申时循经取穴针刺治疗肾虚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肾虚腰痛诊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申时(下午3-5时,膀胱经旺盛)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则在申酉时之外时间采用普通针刺治疗。2组治疗取穴:肾俞(膀胱经)、委中(膀胱经)、阴谷(肾经,合穴属水),留针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JOA下腰痛评分情况。【结果】(1)治疗结束后,2组JOA下腰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肾虚腰痛方面效果更佳(P0.05)。(2)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为93.1%,对照组为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治疗肾虚腰痛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腰痛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对照组,申时循经取穴针刺治疗肾虚腰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动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行开腹关腹操作)、模型组(行结肠吻合术)、针刺组,针刺组及假手术组术后均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连续3d。检测各组大鼠排便情况、核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及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针刺组与假手术组均能显著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和质量,降低60min胃残留率(均P0.05或P0.01);针刺能促进结肠吻合术后结肠组织的溃疡愈合,减轻炎症水肿。【结论】针刺足三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与其能促进胃排空及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关元穴对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电针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足三里和关元穴。比较2组患者的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及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反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电针组的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的各项炎症反应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第7天电针组患者的各项炎症反应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关元穴可减轻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提高脓毒症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手三阴经原穴和非穴对高、低血压模型大鼠血压的影响,研究代表不同经脉的原穴对血压影响的特异性及针刺作用的双向性。【方法】研究分为高血压部分和低血压部分。2部分均分为手三阴经原穴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除了模型组和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针刺治疗,连续7 d。治疗结束后所有动物均进行血压(BP)检测,每只大鼠连续测量5次,取平均血压值。【结果】1原穴降压作用特异性的比较:各组大鼠各时间点血压均高于空白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其中神门组与太渊组降压效果较大陵组和非穴组显著(P0.05),神门组与太渊组降压效果相仿(P0.05),大陵组降压效果与非穴组相仿(P0.05)。2原穴升压作用特异性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各时间点血压均显著低于空白组,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具有一定的升压作用。其中,非穴组血压显著低于手三阴原穴组(P0.05),神门组与大陵组升压效果相仿,但高于太渊组(P0.05)。【结论】针刺对高、低血压均有良性调整作用,手三阴经原穴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优于非穴,且神门的双向调节作用最明显,表明原穴具有一定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局部激素治疗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156例179眼,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79例90眼,对照组77例89眼。对照组给予局部激素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穴选风池、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等穴)联合局部激素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率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症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病例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局部激素治疗前葡萄膜炎疗效优于单用局部激素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延缓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针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高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30例。对照组予伤科黄水纱外敷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选取双侧环跳、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2组均治疗至术前1 d。观察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水平变化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TEG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与治疗前比较,凝血反应(R)时间、凝固(K)时间显著延长(P0.05),α角、血栓的最大幅度(MA)值和血栓硬度(G)值显著减小(P0.05),且针刺组延长R、K时间,降低α角、MA值和G值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1 d,血管彩超检查发现对照组有3例DVT形成,针刺组无DVT形成,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针刺可改善髋部骨折后的高血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组和常规取穴组各30例。夹脊穴组给予针刺双侧T5~T10段夹脊穴治疗,常规取穴组给予针刺常规腧穴(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观察2组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胃镜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临床证候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1)夹脊穴组的总有效率为86.7%,常规取穴组为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病例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夹脊穴组的下降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病例胃镜检查结果的平均R值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2组治疗后胃镜检查结果的平均R值差别不大(P0.05)。(4)治疗2个月后,夹脊穴组的复发率为23.5%,常规取穴组为42.9%,夹脊穴组的复发率有低于常规取穴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后3组采用20 mmol/L去氧胆酸钠、0.5~1.0 g/L氨水、0.5 g/L吲哚美辛和体积分数40%酒精等综合方法复制大鼠CAG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穴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穴位埋线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胃液量、胃液游离酸、总酸度、总酸排量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病理形态。【结果】治疗结束后,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埋线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和埋线组的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及总酸排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埋线组胃黏膜病理形态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CAG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针刺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试验方法,将118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按就诊次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安慰组4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受饮食控制。治疗取腹部以脐为中心12穴并配合下肢梁丘(双侧)、足三里(单侧)、阴陵泉(单侧)穴位。观察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腹部皮下脂肪层及双大腿根部皮下脂肪层面积(CT扫描下)分值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BMI及腹部皮下脂肪层、双大腿根部皮下脂肪层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后BMI、腹部皮下脂肪层及双大腿根部皮下脂肪层面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疗法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BMI、腹部皮下脂肪层及双大腿根部皮下脂肪层面积,提示本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并未能将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各项指标降至正常范围,表明单纯运用针刺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治疗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12月期间符合条件的100例在腰麻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腹针疗法组)和对照组(曲马多注射液组)。在患者要求镇痛治疗时,试验组予以腹针疗法镇痛治疗(取穴水分、关元、气海、气海下三星针、下风湿点、天枢,留针15~30 min),对照组予以曲马多注射液0.1 g肌注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0.5 h、1 h、2 h、3 h分别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活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各时点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在治疗后0.5 h试验组对VAS评分的下降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其他时点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各时点2组患者的肢体活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2组治疗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的镇痛药物人均用量为(0.013±0.034 1)g,对照组为(0.103±0.017 7)g,试验组的镇痛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具有与曲马多注射液相似的镇痛效果,而起效比曲马多注射液要快,且具有副反应小、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易于实施、无痛等优点,是混合痔术后镇痛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项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大量中重度癌痛患者在西药的镇痛药物治疗过程中常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中医耳穴压贴法的联合治疗效果值得探究。目的 观察耳穴压贴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房收治的癌症晚期并伴有中重度癌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法联合耳穴压贴法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疼痛程度、镇痛药物〔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使用剂量和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情况及抑郁状态。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状态。结果 两组NRS疼痛评分减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6,P=0.916)。滴定1周后,治疗组使用的奥施康定药物剂量为40(20,60)mg/24 h,低于对照组的40(40,60)mg/24 h(Z=2.067,P=0.039)。治疗组恶心、呕吐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Z=2.395,P=0.017)。治疗组便秘发生率为16.7%(5/30),低于对照组的43.3%(13/30)(χ2=5.079,P=0.024)。治疗1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耳穴压贴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重度癌痛可以有效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剂量,缓解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并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岐黄针疗法治疗(主要选取膝阳关、曲泉、委中等穴位),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经过10 d治疗后,以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MPQ)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为观察指标,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10 d后,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均有好转,MPQ量表中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均有显著性降低,而Lysholm膝关节评分则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MPQ各项评分及提高Lysholm膝关节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岐黄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具有疗程短、疗效佳、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对结肠组织胱硫醚γ裂解酶(CSE)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探讨针刺促进结肠吻合术后胃肠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CCs)修复的机制。【方法】选用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结肠吻合术)和针刺组。针刺组术后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观察各组小肠推进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术后大鼠结肠组织中酪氨酸激酶(c-kit)阳性ICCs的变化,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CSE的活性,生化法检测MPO的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著下降,结肠组织c-kit阳性ICCs显著减少,结肠组织CSE和MPO活性显著升高(均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著加快,结肠组织c-kit阳性ICCs显著增加,CSE和MPO活性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针刺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术后结肠组织CSE和MPO活性以促进受损部位c-kit阳性ICCs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电针对抑郁症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抑郁症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SD成年大鼠32只,随机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盐酸氟西汀,剂量为1.8mg·kg-1 ·d-1),每组8只.空白组进行正常饲养,不给予其他处理;模型组大鼠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复制抑郁症模型;针刺组大鼠造模后针刺合谷穴和太冲穴,并加电针...  相似文献   

16.
山慈菇外敷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山慈菇配合三阶梯止痛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有效性。方法观察山慈菇粉外敷联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治疗肿瘤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有中、重度疼痛的41名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组,连续观察14 d,采用χ2检验,对两组疼痛缓解情况、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用药剂量、体力状况评分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奥施康定使用量增加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体力状况评分提高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山慈菇粉外敷对治疗骨转移癌疼痛有明显提高止痛作用的效果,减少强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的使用剂量,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针刺与药物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滋阴降火、清利咽喉针刺疗法治疗,取穴照海、列缺、天突、廉泉、天容、合谷、鱼际,并依据证候体征加减配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包括咽部涂10 mg/L碘甘油制剂和含服西地碘口含片。2组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和慢性咽炎证候不适感等级问卷表评分(VAS)变化。【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和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和VA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除轻微针刺疼痛、出血外,无晕针、滞针等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也未发现过敏及毒副反应。【结论】针刺疗法可明显改善慢性咽炎患者各项症状体征和不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淋巴组织的弥漫性慢性炎症,以咽中不适为主症,咽部常有异物感或干燥灼热感,咽痒欲咳,痰涎黏稠不易咳出,易引起恶心、干呕,偶有轻微咽痛,一般晨轻夜重。本病多因急性咽炎治疗不当、反复发作或邻近组织的慢性炎症所致。此外,过多吸烟、饮酒,粉尘、烟雾及环境污染和有害气体的刺激,教师、演员长期用声过度也是常见的致病因素。本病症状顽固,病程长,缠绵难愈,易反复,对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在治疗本病过程中,采用滋阴降火、清利咽喉针刺疗法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明确诊断为慢性咽炎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44.08±11.81)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26.20±18.87)个月。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适感,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曾沛金  黎高林 《中外医疗》2012,31(17):15-16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取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取穴百会、风府、风池、天柱、夹脊穴针灸:观察组患者在此取穴基础上加合谷、太冲穴针灸。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3d。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74%;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以常规取穴加合谷、太冲穴针灸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皮部引流法联合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各45例,针药组给予皮部引流法联合口服散偏汤治疗,针刺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7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1)治疗后,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5.6%,针刺组为82.2%,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针药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部引流法联合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