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雷帕霉素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痛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成功无运动障碍及严重体重减轻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48只,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组,n=24)和慢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组(CCI组,n=24).建立模型后将各组随机分为3组,组-不做任何处理,组二在术后1~6 d鞘内注射雷帕霉素1μg/5μl,组三鞘内给予溶媒20% DMS0 5μl(sham,sham+R,sham+V,CCI,CCI+R,CCI+V,n=8).在手术前1d,手术后1d,3d,5d,7d,10d,14 d,17d,21d,28 d检测小鼠双侧足底机械缩足阈值( 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WMT)和热辐射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 Latency,TWL).结果 与sham组相比,CCI组小鼠手术侧足底MWT和TWL均明显降低[第7天,MWT:( 1.02±0.12)g,(0.42±0.12)g,F=51.01,P<0.05;TWL:(7.03±0.71)s,(3.26±0.66)s,F=38.27,P<0.05].而CCI后1-6d鞘内注射雷帕霉素1μg/5μL,使小鼠的MWT明显升高[第7天,(0.42±0.18)g,(0.86±0.25)g,F=6.56,P<0.05],并且至少持续至术后10d.与之相对的,雷帕霉素对CCI小鼠的热痛觉过敏也有缓解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am组和对侧足底痛行为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鞘内注射雷帕霉素可以明显缓解CCI小鼠的机械痛觉异常,但对热痛觉过敏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30%~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表现为自发痛、痛觉过敏和异常性疼痛,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1].以往研究认为,由于持续高血糖、长期代谢紊乱、神经营养不足、外周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造成的外周Aδ神经纤维和C类神经纤维损伤是患者发生DNP的重要原因.脊髓背角含有丰富的神经递质、神经肽及其受体,是脊髓中神经结构和化学组成最复杂的区域,也是各种感觉的初级整合中枢[23].近年研究表明,存在于脊髓的胶质细胞也参与了DNP的发生与维持.本文就目前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CD200Fc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54只,体质量280~30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B组)、切口痛组(IP组)和CD200Fc组(CF组)3组,每组18只。B组仅进行异氟醚麻醉,I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μl,CF组鞘内注射5μl CD200Fc(4μg/μl),注射结束后IP组和CF组立即在异氟醚麻醉下制备切口痛模型。每组取6只大鼠,分别于术前,术后4 h、1 d、3 d、5 d和7 d时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P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 PWTL)。每组取模型制备成功大鼠12只,于术后3 d时处死取脊髓背角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TNF-α和IL-1β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OX42表达水平。结果 与B组比较,IP组术... 相似文献
4.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重要参与者:胶质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起源于神经系统病变的疼痛,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感染(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血管病(如卒中)、神经受压迫、神经创伤、"离子通道病"和癌症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 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 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 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PSD-93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慢性缩窄性神经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分别为假手术组(F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PSD-93误义寡核苷酸对照组(MS组)和PSD-93反义寡核苷酸组(AS组)。F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后还原,其余3组做CCI模型。各组于术后第4天、CCI大鼠出现热、痛敏阈下降后开始鞘内给药。F组、NS组予生理盐水(20μL,1次/d)。MS组予PSD-93 MS ODN(5μg/20μL,1次/日)。AS组予PSD-93 AS ODN(5μg/2μL,1次/d),连续3d。于CCI术前1d,术后1,3,4,5和6d(T1-T6)选择注药后1h观察大鼠热敏、痛敏阈值。观察完毕后处死,取腰段脊髓用于nN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CI术后第1-3天,各组大鼠的热敏,痛敏阈值差异无显著性。CCI术后第4-6天,NS组和MS组大鼠的热敏和痛敏闽值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F组(P〈0.05)。As组热敏和痛敏阈值高于NS组和MS组(P〈0.05)。但低于F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nNOS阳性细胞平均灰度:NS组、MS组和AS组表达高于F组。结论在大鼠CCI模型中,PSD-93 AS ODN对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CCI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IL-1ra 10 mg/L组和IL-1ra 1 mg/L组(n=8).von Frey纤维丝和热痛刺激仪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分别于术后第3、5、7天各时间点将大鼠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情况.结果 IL-1ra 10 mg/L可减轻CCI大鼠术后第3、5、7天机械痛敏与热痛敏,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中p-ERK表达,其中第5天尤为明显.结论 IL-1ra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阻断IL-1β、降低p-ER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谷氨酸诱导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和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取新生2~3d Wistar大鼠T12~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乳剂对照组(L组)、谷氨酸对照组(G组)、异丙酚对照组(P组)、谷氨酸和异丙酚合用组(GP1、GP2、GP3组)。加药后培养24h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bcl-2和bax蛋白平均吸光度(A)值及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C组比较,G组、GP。组细胞发生大量凋亡(均P〈0.01),bax蛋白阳性表达,bax蛋白A值升高(均P〈0.01),bcl-2蛋白阴性表达,bcl-2蛋白A值降低(均P〈0.01)。与G组比较,GP2组、GP3组凋亡降低(P〈0.05,P〈0.01),bcl-2蛋白阳性表达,bcl-2蛋白A值升高(P〈0.05,P〈0.01),bax蛋白阴性表达,bax蛋白A值降低(P〈0.05,P〈0.01)。结论 异丙酚通过增强bcl-2蛋白表达,显著抑制谷氨酸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其抑制程度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神经病理性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和慢性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对神经病理性痛发病机制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将有助于控制和治疗该疾病。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神经胶质细胞主导的神经炎症及免疫反应在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经炎症和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尽管目前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有学者认为,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胍丁胺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骨癌痛组(B组)、骨癌痛+胍丁胺组(C组),各20只。B、C组采用大鼠胫骨上端骨髓腔内注入Walker 256癌细胞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A组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C两组鞘内置管。造模成功后,C组鞘内注射胍丁胺160 mg/kg,连续6天;B组鞘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天;A组不作处理。于造模后第12天用von Frey丝测定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痛阈测定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XCL13在神经元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CXCL13蛋白表达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XCLl3 mRNA的表达。结果 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MWT明显低于A组,与B组比较,C组MWT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增加,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降低,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胍丁胺可有效改善大鼠骨癌痛痛觉过敏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CXCL1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乳铁蛋白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00~220 g,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神经病理性痛组、米诺环素组、乳铁蛋白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仅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肌鞘内注射生理盐水8μl;其余3组大鼠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神经病理性痛组鞘内仅注射生理盐水8μl;乳铁蛋白组鞘内注射乳铁蛋白100μg,米诺环素组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活化抑制剂)100μg。给药后每隔30 min以热刺激法测试大鼠热缩爪潜伏期,共180 min,测量7次后,常规处死大鼠取脊髓背角,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Iba-1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神经病理性痛组缩爪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病理性痛组相比,米诺环素组和乳铁蛋白组缩爪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米诺环素组与乳铁蛋白组爪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间接证明乳铁蛋白可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与对照组比较,神经病理性痛组、米诺环素组和乳铁蛋白组脊髓背角Iba-1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病理性痛组相比,米诺环素组和乳铁蛋白组脊髓背角Iba-1表达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米诺环素组与乳铁蛋白组缩爪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直接证明乳铁蛋白可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结论乳铁蛋白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对临床麻醉镇痛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及其脊髓谷氨酸(Glu)与NMDA R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逐一行基础痛阈测定,剔除痛阈过高和过低者后,随机分出假手术组(n=16)和模型动物组.模型动物组实施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手术.待模型成功后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手术组和电针组(n=16).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并以OPA柱前衍生+HPLC荧光检测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分别测定脊髓Glu水平以及背角Glu和NMAR1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 CCI手术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手术组10d时分别为(12.10±2.25)g和(10.09±1.23)s,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手术组脊髓Glu水平明显升高,为(23.66±4.37)μmoL/mg,其损伤侧背角Glu阳性终末表达减少(0.16±0.01),NMAR1的阳性表达升高(0.12±0.03),与假手术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电针连续7次十预后,脊髓Glu水平以及背角Glu终末和NMAR1阳性表达均被逆转,与手术组各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与此同时明显改善CCI大鼠的痛敏状态与痛行为.结论 电针减轻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有效地抑制大鼠脊髓相应节段Glu的释放、调整NMDA受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假手术组(Sham组)、术前鞘内注射AlP(autocamtide-2-related inhibitory peptide AIP)或生理盐水组(BA组、BN组)、术后鞘内注射AIP或生理盐水组(AA组、AN组).测定SNI大鼠注射AIP前后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改变.结果 SNI大鼠从术后第2天至第14天出现明显的机械痛敏,鞘内注射AIP能够缓解SNI大鼠的机械痛敏,术前给药组术后1 d、2d、3d的MWT分别为(9.0±1.1)g、(9.1±1.5)g、(7.5±1.5)g,显著高于SNI组[分别为(5.9±0.9)g、(5.6±1.0)g、(5.7±1.0)g,均P<0.01];术后给药能缓解SNI大鼠的机械痛敏约4h,较之术前给药为短.结论 CaMKⅡ参人了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疼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大鼠鞘内哇巴因及混合替扎尼定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鞘内畦巴因及混合替扎尼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能。方法雄性SD大鼠250~300g,鞘内留置PE-10导管,1周后制作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大鼠随机分组:对照组、哇巴因组、替扎尼定组、畦巴因和替扎尼定混合药物组、育亨宾或阿托品拮抗组,每组6只。测定各组鞘内给药前、给药后各时点的大鼠机械撤足阈值,计算对应时点的最大效应百分比(%MPE),评价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使用Isobologram分析评价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大鼠鞘内单独注射哇巴因0.25~5μg和替扎尼定0.5~5μg产生剂量依赖性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P〈0.05)。Isobologram分析显示大鼠鞘内哇巴因和替扎尼定混合物,两者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P〈0.05)。鞘内阿托品或育亨宾预处理,能够拈抗单独注射哇巴因2.5μg、替扎尼定5μg、哇巴因复合替扎尼定(1/2ED。)的作用(P〈0.05)。结论大鼠鞘内单独注射哇巴因、替扎尼定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鞘内哇巴因混合替扎尼定产生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中枢α2-肾上腺素受体和胆碱能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spinal cor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SCRT)治疗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SCR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 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4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并进行CT引导下SCRT.手术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其加权值(VAS weighted value,VAS-WV),以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implified 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镇痛疗效,术后3、6、12、24和36个月分别进行VAS和合并症随访.结果 术后VAS、疼痛分级指数总分(PRI-T)、疼痛强度(PPI)显著降低;VAS-WV显示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7.7%;术后3、6、12、24和36个月随访期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7.7%、97.5%、94.3%、92.9%和90.5%;合并症包括硬膜刺破后头痛(18.6%)和腹痛(11.6%),均于术后7日内完全缓解;术后36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远期合并症.结论 CT引导下SCRT是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和吗啡对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上结合鞘内置管技术,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定大鼠疼痛行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和吗啡对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 手术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及吗啡均可明显降低手术切口引起的累积疼痛评分升高,各用药组间无明显差别。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Fos-LI神经元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1)。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吗啡、新斯的明和吗啡分别可使切口疼痛引起的Fos-LI减少69%和48%,76%和55%,术前和术后两用药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新斯的明两用药组的Fos-LI表达均未见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和吗啡可减少术后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尤以术前用药为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鞘内注射布托啡诺时SNI模型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NMDAR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C组,n=5)、生理盐水组(NS组,n=5)、布托啡诺12μg组(B1组,n=5)、布托啡诺24μg组(B2组,n=5).根据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置管5 d后,C组不结扎神经.其他3组按Woolf等方法 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I),制模2 d后,C组和NS组用25μL微量注射器鞘内注射20μL生理盐水,B1、B2组则分别用微量注射器鞘内注射10μL布托啡诺12和24μg,然后用10μL生理盐水冲管(共20μL).在3 0 min后,行疼痛行为学观察.注药后2 h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腰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NMDAR的表达.结果 NMDAR1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及胞浆.显微镜下及免疫组化观察,NS组大鼠脊髓背角NMDAR免疫阳性细胞数密度与C组比较明显增加:B1组和B2组的阳性细胞数量与NS组比较阳性细胞数量减少,并且两者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NS组,B1组和B2组的阳性细胞光密度值较C组增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24μg布托啡诺可减轻SNI模型大鼠痛觉过敏,且呈剂量依赖性;SNI模型引起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R表达上调;鞘内注射布托啡诺可降低SNI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R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