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儿气管导管内吸痰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佩君  葛文传 《新生儿科杂志》2003,18(4):183-184,189
机械通气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如何正确吸痰对机械通气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对吸痰操作方法进行改进,疗效较理想,现将吸痰的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10d,早产后发生肺炎并窒息,体温39.5℃,于2006年6月入院治疗。患儿表情淡漠,临床行气管插管。血常规:WBC1.6×10^9/L,N0.76,L0.24;X线检查:双肺纹理明显增多;临床诊断:新生儿肺炎。为有效控制感染,首先选用头孢哌酮治疗4d,效果不佳,后改用亚胺培南治疗7d临床疗效仍不佳,2次从气管插管中吸取痰培养,痰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处理,使用血平板,[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出生后需正压通气且心率<60次/min的新生儿68例随机分为喉罩组(36例)及气管插管组(32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复苏效果并观察喉罩操作时间、一次置入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两组新生儿生后1min及5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喉罩组一次插入成功率为94.4%,置入时间(7.58±1.16)s;气管插管组一次插入成功率为90.6%,置入时间(7.89±1.52)s.(3)喉罩组复苏成功率(86.11%)略低于气管插管组(96.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喉罩组起效时间(34.06±10.56)s略低于气管插管组(41.38±27.19)s,通气时间(137.19±80.14)s亦略低于气管插管组(171.09±84.28)s,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喉罩组2例有恶心,1例腹胀;气管插管组1例喉头水肿,2例气胸,1例气道出血.结论喉罩通气操作技术难度小,易于掌握,对较重窒息儿的复苏效果不亚于气管插管,且似更安全,可在相当程度上替代气管插管,尤适于气管插管操作不熟练者或基层医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CO)吸入疗法在足月新生儿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抗炎、抗氧化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3~6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NICU住院的肺炎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8组,分别予以空氧气体(安慰剂)和10、20、30、40、50、60、70 mg·L-1浓度的CO吸入2 h;吸入安慰剂气体或CO期间持续观察受试者的反应,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检测吸入前(0 h)和吸入后2和5 h时点血清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评估吸入CO的安全性;检测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水平,评估吸入CO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结果 48例足月新生儿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进入观察,每组各6例。8组间胎龄、年龄、体重、白蛋白、Hb和WBC计数等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CO 70 mg·L-1组1例因不良事件退出研究,其余受试者均完成试验;COHb在不同时点和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吸入CO浓度的增加,MIP-2总体上呈下降趋势(P=0.000),3个观察时点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OC水平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7),不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OPPs和MDA在不同时点以及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CO浓度≤60 ppm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是安全的,且具有抗炎和改善氧化应激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围产期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新生儿肺炎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围产期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新生儿肺炎的关系,本研究随机入选739名孕妇,采用支原 培养法检测围产期阴道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支原体一组和支原体阴性组,随访观察两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研究显示支原体阳性组247便,支原体阴性组492例,两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组研究发现Mh(+)Uu(-)亚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支原体阴性组(11.5%对2.2%,RR5.  相似文献   

7.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是导致其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虽然VAP的诊断技术和抗生素应用不断进展,但VAP的发病率、病死率并无明显下降.因此,从发病机制入手探讨VAP防治策略在临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研究报道生物被膜的形成是VAP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新生儿选择性气管插管前阿托品和芬太尼联合应用的插管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NICU行选择性气管插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气管插管前先缓慢静脉推注5%葡萄糖2 mL+阿托品0.02 mg·kg-1,后缓慢静脉推注5%葡萄糖2 mL+芬太尼2~4 μg·kg-1;对照组于气管插管前先后缓慢静脉推注5%葡萄糖2 mL和5%葡萄糖2 mL。对研究对象和插管医生实施盲法。记录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平均插管次数、Goldberg评分、不良反应(胸壁僵直皮囊加压困难、SpO2<80%、HR<100·min-1、严重的心动过缓需要胸外按压及鼻腔或口腔出血)发生率、经头颅B超评估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撤机时间。结果 研究期间62例新生儿入组,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两组基线资料具可比性。两组患儿经鼻插管受阻改经口插管均为2例,余均经鼻插管。试验组的芬太尼平均用量为2.4 μg·kg-1。试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3.3%(19/30例) vs 31.3%(10/32例),P=0.011。试验组平均插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36±18)s vs (54±24)s,P=0.001。试验组平均插管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5±0.7)次 vs (2.0±0.8)次,P=0.005。试验组Goldberg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3±1.6)分 vs (6.8±1.8)分,P=0.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撤机时间和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新生儿选择性气管插管前联合应用阿托品与芬太尼,可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