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人路。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10具,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的手术操作,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研究该区显微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 该人路直接沿乙状窦、颈内静脉的移行方向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其中后颅窝可经枕下显露,颞下窝藉寰椎与下颌升支间的自然间隙显露。通过切除颈静脉突和迷路下骨质分别自后、外、下和上方显露颈静脉孔。头侧直肌是界定颞下窝结构和枕下三角内结构的确切标志。后组颅神经,交感千和颈内动、静脉行于其前方,椎动脉寰椎上段及其周围的静脉丛行于其后方。结论 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可自多个方向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且可保护面神经、迷路、耳蜗和椎动脉等结构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的合理手术入路,进一步提高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全组手术均在显微外科条件下完成,其中14例取枕下正中入路切除,8例取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结果:本组全切除肿瘤18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讨论: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重要,复杂,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切除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选用枕下正中入路可枕下远外侧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更适合于枕骨大孔区前方和前外侧方肿瘤的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9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采用枕下正中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和脑神经保护率,枕下远外侧入路是切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有效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4.
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后入路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神经内镜应用于远外侧入路,为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应用神经内镜及手术显微镜对10例4%多聚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骨性颈静脉孔形态、大小多变。在保留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前提下,可以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内外口。颈静脉孔区的血管与神经关系复杂。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对颈静脉孔区结构进行良好地显露。  相似文献   

5.
远外侧经髁入路解剖标志的应用研究柳浩然,杨长虹,高俊玮,刘劲芳,罗湘颖,卢明,伍军,陈风华,黄勤,方加胜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2):81-84目的:对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解剖标志进行观测,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模拟临床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椎动脉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进入枕下三角内,走行在寰椎侧块的椎动脉沟内,被寰椎后弓的骨膜紧密包绕,覆盖丰富的椎静脉丛;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阻碍了脑桥延髓腹侧的术野。结论:游离椎动脉会增加出血和创伤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不予采用。颈静脉结节和枕髁…  相似文献   

6.
头颈外科     
20050006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达颈静脉 孔区的显微解剖研究/刘庆…//中国耳鼻咽喉 颅底外科杂志.2004,10(3).132~135 目的: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 微创手术入路。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人头 颈标本10具,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 路的手术操作,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研究该区显微 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该入路直接沿乙状窦、 颈内静脉的移行方向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其中后 颅窝可经枕下显露,颞下窝藉寰椎与下颌升支间的 自然间隙显露。通过切除颈静脉突和迷路下骨质分 别自后、外、下和上方显露静脉孔。头侧直…  相似文献   

7.
颅颈交界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颅颈交界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评价寰椎横突 (TPA)在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 成人头颈标本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 (× 3~× 2 0 )逐层显露颅颈交界区结构 ,明确不同解剖结构与TPA的位置关系。结果 颅颈交界区所有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 ,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C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上表面 ,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 ,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茎乳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 ,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 ,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结论 TPA是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的重要外科解剖标志 ,利用这一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 ,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 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 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 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 男女比例1∶1, 年龄42~69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 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 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 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 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 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 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 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4例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可以安全切除哑铃型颈静脉孔区肿瘤。术中应注意保护好后组颅神经。  相似文献   

10.
远外侧经髁入路解剖标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解剖标志进行观测,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模拟临床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椎动脉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进入枕下三角内,走行在寰椎侧块的椎动脉沟内,被寰椎后弓的骨膜紧密包绕,覆盖丰富的椎静脉丛;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阻碍了脑桥延髓腹侧的术野。结论游离椎动脉会增加出血和创伤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不予采用。颈静脉结节和枕髁的磨除有利于增大操作空间和视野,是否磨髁及其磨髁的多少应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位置来决定,磨除颈静脉结节时勿损伤后组脑神经,术中均需行脑神经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4例巨型分叶状鼻咽血管纤维瘤(简称JNAs)向颅内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将4例巨型分叶状JNAs向颅内外广泛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分别与手术所见相比较。3例曾先取经颞硬脑膜外或经颞硬脑膜内径路观察处理颅内病变,并用相机拍摄颈内动脉和海绵窦情况,然后再经颅外切除肿瘤。2例术前影像显示肿瘤广泛破坏蝶鞍、斜坡,进入中颅窝和前颅窝,并顶托推移视束、垂体、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结构,但硬脑膜尚完整,单纯采面中部掀揭上颌窦进路切除肿瘤。结果3例先行颅内探查者,除见眶上裂及海绵窦等处硬脑膜充血、易出血并向颅内膨隆以外,并无硬脑膜穿破。4例中有2例,手术前或再次手术前,影像提示硬脑膜无穿破,均以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全切肿瘤;2例因出血凶猛系次全切除。结论影像学评估巨型分叶状JNAs有否穿破硬脑膜是决定开颅探查的关键指标。如果硬脑膜完整,在作好开颅准备以应急需的基础之上,可首先采用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或联合其他切口和径路切除肿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耳聋的机理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取胎龄为4~7月的膜迷路制备人类胚胎耳蜗抗原(HumanembryocochlearAg,HEC-Ag).取HEC-Ag液为兔子做皮内注射,留取血清作阳性血清对照.健康兔血清作阴性血清对照.收集76例患者的血清为耳聋组,34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组.对血清进行HEC-Ab的检测.结合临床疗效分析.结果耳聋组光密度值为0.164±0.058,对照组光密度值为0.063±0.031(P<0.01).在耳聋组中13例阳性(17.1%),2例强阳性(2.6%),阳性率为19.7%.在对照组中2例阳性,阳性率为5.9%(P<0.01).结论提示HEC-Ab的检测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耳聋诊断的初步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分析--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4 38例气管切开术中 1 7例并发出血的原因 ,从临床解剖学角度探讨出血的发生机制。结果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 3.9%(1 7/ 4 38) ,占所有并发症的 4 1 .5 %(1 7/ 4 1 )。 1 1例出血发生在术中 ,6例出血分别发生在术后 1~ 6d ,出血致死 1例。损伤部位以颈前静脉、颈前静脉弓、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最为常见。结论 熟悉颈段气管周围的血管解剖学特点 ,并熟练地掌握气管切开技术是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半规管功能和听力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40侧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单纯后半规管切除及后、上半规管切除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 ,对暴露的范围进行解剖测量 ,比较相关数据。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颈静脉球顶的垂直线距离为 (15.0 2± 3 .69)mm (7.80~ 2 1.3 0 ) ,乙状窦内侧至内淋巴管起始处的水平距离为 (10 .62± 2 .0 9)mm (6.2 0~ 16.80 ) ,颞骨岩部后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壶腹后缘的水平距离为 (6.2 1± 1.78)mm (3 .80~ 10 .10 ) ,至后半规管中点后缘水平距离为 (4.0 7± 1.2 6)mm (2 .10~6.60 )。乙状窦内侧至内听道口后缘中点水平距离为 (19.89± 3 .10 )mm (14 .70~ 2 4.60 ) ,岩骨后硬脑膜至上半规管前壶腹后缘间水平距离为 (12 .60± 2 .73 )mm (8.2 0~ 19.10 )。结论 颞骨径路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同时保留听力和平衡功能是可能的 ,相对而言 ,后上半规管切除比单纯后半规管切除所得的术野大 ,暴露好且操作相对简单 ,不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咽鼓管咽口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了解咽鼓管相关疾病 ,并为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对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咽口与鼻甲、咽鼓管圆枕之间关系等进行观察 ,测量咽鼓管咽口的高度、其底边长度 ;咽鼓管咽口前缘距下鼻甲后缘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唇距下鼻甲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后唇的长度 ,宽度。结果 咽鼓管咽口呈开放型者 (三角形、圆形 )占 6 2 .5 % (2 5侧 ) ,呈开放不良型 (裂缝形、脐形 )占 37.5 % (15侧 )。 2 7.5 % (11侧 )的咽鼓管圆枕前唇缺如 ,所有标本均有后唇 ,咽鼓管咽口的高度为 (5 .96± 2 .5 9)mm ,其底边长为 (8.6 5± 2 .90 )mm ,咽鼓管咽口至下鼻甲距离为 (12 .0 3± 2 .32 )mm ,咽鼓管圆枕有前唇者其前唇至下鼻甲距离为 (6 .0 9± 2 .2 1)mm ,咽鼓管圆枕其前唇长、宽分别为 (4.88± 3.36 )mm和 (4.18± 2 .79)mm ,其后唇长、宽分别为 (11.4 6± 4 .2 4 )mm和 (9.2 2± 1.71)mm。结论 咽鼓管咽口的形状可能同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及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之间有一定关系 ,咽鼓管圆枕后唇发育明显优于前唇 ,前唇缺如者可能更容易受周围病变影响而发生疾病 ,下鼻甲后端肥大很容易压迫咽鼓管咽口而致病。  相似文献   

16.
内耳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内耳及相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切除岩骨骨质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头标本的内耳及相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乙状窦沟、内听道孔、颈静脉孔、耳蜗、岩嵴和后半规管最后点等可作为手术标志.后半规管最后点和内听道孔后缘到乙状窦沟距离为9.8mm及22.0mm,岩骨后面到面神经管垂直部距离9.1mm,岩嵴到颈静脉球窝顶距离15.1mm,岩嵴最后点到耳蜗距离为28.6mm.结论熟练掌握内耳及相邻结构的解剖,严格限制骨质切除范围,就能既得到满意的手术暴露,又不引起更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Kartagener综合征鼻窦炎的治疗--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Kartagener综合征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诊治的1例Kartagener综合征卑窦炎病人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Kartagener综合征及其鼻窦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Kartagener综合正病人因基因突变致纤毛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出现慢性鼻窦炎、支气管扩张、内脏反位三联症,针对其鼻窦炎的肓效治疗可能可以减轻支气管、肺疾病的发展。结论 鼻窦炎常为Kartagener综合征首发症状,及早确诊并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有益于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8.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与术后尿崩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和总结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经验;探讨术中垂体柄的损伤与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镜下完整保护垂体柄结构,其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均采用经眶额下入路,术中均可清楚见到垂体柄的解剖结构,避免过度牵拉和烧灼垂体柄。术后2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持续2个月,未出现顽固性尿崩症。结论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后发生尿崩症与术中垂体柄损害有关,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术后可以减少尿崩症的发生和减轻尿崩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鼻源性头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鼻源性头痛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63例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人的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等资料及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 鼻内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钩突、筛泡变异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病变最为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5年,46例头痛完全消失,15例术后头痛明显减轻,2例无效。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和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镜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讨丹参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减毒作用。方法 将 2 4只沙鼠分为 4组 ,每组 6只 ,①生理盐水对照组。②丹参组 (SA)。③庆大霉素加丹参组 (GM SA)。④庆大霉素组 (GM)。所有药物均经肌肉注射 ,GM组和GM SA组每天注射庆大霉素 15 0mg/kg ,共 10d ;GM SA组和SA组同时注射丹参 2 g/kg ,共 10d ;生理盐水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 2ml/kg ,共 10d。在注射前和注射后 4周和 8周进行CAP检测 ,第 8周听力测定后处死动物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4周和 8周GM组高频CAP阈明显上升 ,而GM SA组听阈明显低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1,t检验 ) ;GM组毛细胞损伤率底圈和第二圈分别为 35 %和 30 % ,GM SA组分别为 9%和 7%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χ2 检验 )。结论 丹参能明显降低庆大霉素对沙鼠的耳毒性作用 ,且不降低血液中庆大霉素的浓度。电生理检测结果与形态学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