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吉林地区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总结其发病的临床特点,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本地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3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有的患者行血清型病原分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个类型,137例患者中的感染人数分别为:甲型27例(19.70%),乙型60例(43.80%),丙型2例(1.46%),丁型1例(0.73%),戊型5例(3.65%),未分型者21例(15.33%),混合感染者13例(9.50%)。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50岁,其发病率为65.34%。甲型肝炎病例中82.13%的为11~40岁,乙型肝炎病例中74.34%的为21~50岁。男性患者的发病率大于女性,约为女性的2倍。工人与干部的发病率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每年的2~4月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期,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的发病率低于其他年份。临床症状分型中急性肝炎98例(71.53%),慢性肝炎35例(25.56%),重型肝炎1例(0.73%),肝炎肝硬化3例(2.18%)。结论经过统计,吉林地区甲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较常见,急性肝炎是临床症状分型中发病率最高的。预防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隔断传染途径,接种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驰  戴飞 《蚌埠医药》1990,8(2):6-9
我院从1985年9月开展乙肝两对半(ELISA)及抗HBcIgM测定(统称乙肝三抗),从1986年9月开展HAVIgM(ELISA)测定。这给病毒性肝炎患进一步病原学分型提供了依据。现将三年来(1986年9月~1989年9月)住院急性病毒性肝炎610例的病原学分型的初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 病原学分型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至少可分为六型 ,即甲型病毒性肝炎 (HAV)、乙型病毒性肝炎 (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丁型病毒性肝炎 (HDV)、戊型病毒性肝炎 (HEV)和庚型病毒性肝炎 (HGV)。2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依据2.1 甲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 M阳性 ,可确诊为近期感染。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 ,血清中检测抗 HAVIg M阳性时 ,判断 HAV重叠感染应慎重 ,需排除类风湿因子 (RF)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 2~ 3周约 8%~ 2 0 %接种者可产生抗 - HAVIg M,…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该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原、临床分型和临床特点,了解本地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与病原学分布及发病变化情况,为今后肝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该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就医的84例急性肝炎患者、358例住院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炎病原学指标。结论张家口地区近年戊肝、丙肝散发病例确有存在,并有增强之趋势;计划免疫是预防乙肝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措施;乙肝、丙肝仍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常用的病原学分类有甲、乙、丙、丁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并沿用至今,但还有10%~20%病毒性肝炎患者尚不能分型,暂时被称为非甲一非戊型病毒性肝炎。本文就病原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及进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6.
7.
为了解近年来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制订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我们于1996年10月-1998年7月间,对300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血清分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确...  相似文献   

8.
高连相  肖家诚 《云南医药》1990,11(3):169-172
为探讨云南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病理和临床的关系,我们对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的41例患者43次肝活检标本在作光镜、电镜  相似文献   

9.
对122例小儿病毒性肝炎患儿血清进行乙肝5项、抗—HAV—IgM、抗—HCV、丁肝3项、抗—HEVIgM、PCRHBV—DNA和HCV—RNA检测,对上述检测阴性患儿血清增检CMV DNA和嗜异凝集抗体。结果:4例(3.3%)患儿上述7种病毒感染标志物皆阴性,暂定为病原不清性病毒性肝炎;95例(77.9%)患儿血清一种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阳性,其中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依次为56.8%、33.6%、4.2%、1.1%和4.2%。两种或两种以上肝炎病毒感染者23例(18.9%),其中甲乙和乙丁分别占11/23及3/23;甲丙、乙丙丁和丙戊各占2/23;甲乙丁、乙戊和甲乙戊各占1/23。未检出巨细胞病毒DNA和嗜异凝集抗体。值得注意的是15例慢肝者中,10例为单独乙型肝炎,4例为乙肝与丙肝及丁肝重叠感染,1例为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0.
戊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对比分析福州市传染病院林明华林榕生既往研究报告中单纯戊型肝炎(HE)和甲型肝炎(HA)之间的临床特点对比研究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将我院1995年1~12月收治的单纯HE与单纯HA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临床分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连续监测法对健康组60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组43例、Child-Pugh A级组36例、Child-Pugh B级组34例、Child-Pugh C级组32例各样本进行ACE活性和胆碱酯酶(CHE)活性的测定,比较各组ACE和CHE值,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与血清ACE的活性及ACE和CHE之间的关系。结果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临床分型血清中ACE活性变化的顺序由低到高为:健康组(23.47±6.03)μmol/L,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组(51.79±8.58)μmol/L,乙肝后肝硬化中Child-Pugh A级组(60.57±6.40)μmol/L,Child-PughB级组(68.22±6.62)μmol/L,Child-PughC级组(77.30±8.30)μmol/L,各组肝病患者血清ACE活性都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CHE活性〉4000 IU/L时,ACE活性为(34.71±9.43)μmol/L,CHE在2000N4000 IU/L时,ACE活性为(53.16±8.46)t.LmolfL,CHE在1000~2000 IU/L时,ACE活性为(67.67±9.52)μmol/L,CHE〈1000 IU/L时,ACE活性为(79.27±7.53)μmol/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检测病毒性乙型肝炎不同临床分型中血清ACE的活性变化,对于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 急性肝炎1 .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 .1 .1 流行病学史 :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注射史等。1 .1 .2 症状 :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 ,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等。1 .1 .3 体征 :指肝肿大并有压痛 ,肝叩痛 ,部分患者有轻度脾肿大。1 .1 .4 化验 :主要指 ALT升高。1 .1 .5 病原学检测阳性 (包括甲肝、乙肝、丙肝等病毒标志物某一项阳性 )。1 .2 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条件 ,血清胆红素>1 7.1 μmol/ L,或尿胆红素阳性 ,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2 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山西地区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和临床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226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2263例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病原学以乙型肝炎病毒占绝对优势,感染构成比达73.8%,其次是未定型肝炎,为10.3%;临床分型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比例为高,分别为44.1%和32.9%。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病原比例最高,约35.0%,戊型其次,为30.1%,而甲型相对较少,仅13.4%;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病原也均以乙型为主。病原未定型在急性和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比例较高,分别为20.8%和31.3%。结论山西地区病毒性肝炎病原学以乙型为主,但病原未定型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临床类型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为主。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比例显著下降,乙型和戊型比例增高。病原学未定型在急性和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比例较高,提示我们应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病原的检测手段,并加强对新型肝炎病毒的关注。另外,需要加强对戊型肝炎的监测,警惕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1997-12~2001-12住院的110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简称戊肝)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诊断标准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标准。110例中男87例,女23例,年龄7~73岁,平均42.12岁,单纯感染组61例,重叠感染组49例。 1.2 检测方法 所有病例均用ELISA法检测抗HEV-IgM和(或)抗HEV、HEVRNA阳性,并排除其它型肝炎。重叠感染组除了抗HEV-IgM和(或)抗HEV、HEVRNA阳性外,甲、乙、丙、丁及庚任何一项或几项病原学指标阳…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TTV DNA阳性者的临床分型和肝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形态学特征,探讨TTV与肝损伤的关联性,方法:对93例血清TTV DNA阳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中10例单一TTV笔DNA阳性慢性非甲-瘐型肝炎(HNA-G)的肝组织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均有一定比例的TTVDNA阳性,以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多见,可呈T TV+HAV,TTV+HBV,TTV+HEV,TTV+HAV,TTV+HBV+HCV,TTV+HBV+HEV,TTV+HBV+HGV重叠感染,与HBV重叠感染可有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之临床类型,半日一TT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存在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纤维明显增生,结论:TT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在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纤维明显增生,结论:TTV在肝脏慢性损伤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引起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 对2003年2月~2007年10月间住院的5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 导致药物性肝炎的药品有8类,30余种. 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感染药物、免疫抑制药、中药、解热镇痛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甲状腺亢进药及降糖药. 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 经治疗62.5%的患者1个月内恢复正常,26.8%患者2~3个月内恢复正常,3.6%患者>3个月恢复正常. 结论 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肝炎最为常见,中药制剂所致的肝炎逐渐增多. 停用肝损害药物,经保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可治愈. 少数发展为肝硬化,重者可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重型病毒性肝炎病发年龄主要集中于30~50岁,且年龄与病死率成正比,老年患者病死率高达70%;②单纯HBV感染是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原因,占65.7%,病死率为45.7%。重叠病毒感染能明显加重患者病情;③重型病毒性肝炎按照脑病型、腹水型、混合型以及其他型分型,治疗效果有效率差异明显,分别为28.6%、41.1%、11.9%及55.6%;④肝炎治疗中并发症与转归有明显的关联;⑤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伴有胰腺炎(2.1%)、糖尿病(22.1%)及胆结石胆囊炎(27.9%)等。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占55.0%;肝肾综合征,占37.1%;以及电解质紊乱,占46.4%。结论患者年龄、病因、临床类型、并发症以及伴随疾病的有无都会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其乙肝五项进行检查,并探究分析其检查结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由检验科的主管检验室为其乙肝五项进行检查,对比分析乙肝五项的检查结果。结果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与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阳性(大三阳)有39例(39.80%),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体与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阳性(小三阳)有21例(21.43%)。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84.69%)明显高于乙肝核心抗体的阳性率(10.2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为患者检查乙肝五项可以有效地减少乙肝的发生,更好地预防乙肝,建议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血脂水平与临床意义。方法抽清晨空腹血3 mL,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正常值:总胆固醇:3.0~6.0 mmol/L,三酰甘油0.28~1.8 mmol/L。对血总胆醇和血三酰甘油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并加以比值分析。结果①血总胆固醇水平,男子组:1组、2组、3组与5组的发病率有明显区别,4组与5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女子组:3组与5组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4组发病率与5组有显著差异。②血三酰甘油水平,男子组:2组、4组与5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3组发病率明显大于5组。女子组:1组、2组、3组与5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4组与5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控制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与降低心脑血管的病死率的密切关系,使我们看到,控制高脂血症,是关系到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深部脓肿的临床分型与致病因素的关系以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48例颈深部脓肿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临床和手术所见分为咽后脓肿、咽旁脓肿,卢德威氏颈炎和坏死性颈静脉炎四型。结果:60%的咽后脓肿为咽部异物引起,卢德威氏颈炎的病因90%是牙源性的。80%的咽旁脓肿和坏死性颈静脉炎原因不明。颈深部脓肿近60%需做颈外切开引流;14%在内窥镜下行切开引流;8%需做气管切开。结论:致病菌种类多种多样,尽管早期使用大剂量抗生素,仍存在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