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广州白云区基本消除疟疾后监测效果与防治对策,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白云区达到基本消除疟疾后,在全区范围内设专职或兼职镜检站22处,开展疟疾传染源搜索,及时发现和治疗现症病人,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定时对各镜检站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对本地区小学生进行疟疾抗体检测及进行按蚊密度监测。结果 2005~2013年共报告全区疟疾病例69例,其中间日疟19例,恶性疟40例,未分型10例,均为输入性病例。69例病例中确定外籍病例26例,其中非洲籍22例,东南亚籍4例;本地居民外出非洲感染34例,外出东南亚感染9例。2010~2013年辖区医疗机构共血检"三热病人"19 958人次,发现疟原虫阳性3例。连续2年对学龄儿童疟疾抗体监测1 013人次,未发现阳性者。在2011~2013年按蚊监测中,只有2013年在白云区郊区捕获1只中华按蚊,其它均为致倦库蚊,表明本地区中华按蚊密度维持在极低水平。结论输入性疟疾病例为现阶段病例的主要来源,基本消除疟疾后的防治成果得到了巩固,现行疟防措施可以适当简化。加强非洲及东南亚等地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及管理是巩固疟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预测广州市白云区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流行潜势,为指导和评价本地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对“三热病人”进行疟疾血检及对本地小学生进行疟疾抗体水平监测,结合媒介监测及居民疟疾知识知晓率调查,然后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对白云区疟疾流行潜势进行预测。结果2011-2013年共血检“三热病人”19958人次,发现恶性疟3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2013年、2014年对学龄儿童疟疾抗体监测1013人次,未发现阳性者;2011-2013年媒介监测只在白云区远郊捕获中华按蚊1只;2012-2013年居民疟防知晓率分别为61.48%、86.20%,2013年高于2012年。结论广州市白云区从1997年后已连续1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传播疟疾的按蚊在本地区密度极低,不足以引起疟疾的传播,且疟疾血检阳性率和小学生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00%,说明疟疾在本地区的流行已阻断和得到控制。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在广州市白云区实现消除疟疾的目的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总结韶关市消除疟疾工作开展情况及实施效果,为评价和推动消除疟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4年韶关市疟疾监测年报、疟疾疫情、媒介监测、技能培训及宣传教育资料,开展终期评估分析评价消除疟疾工作实施效果.结果 4年完成血检15 704人次,完成率107.97%,复核血片4 254张,复核率27.09%;确诊境外输入疟疾病例7例,均正规治疗和处置;主动病例侦查3 287人次,未发现疟原虫阳性;2013-2014年人饵诱捕中华按蚊326只,平均叮人率为0.38只/人工小时,诱蚊灯共捕获按蚊213只,平均密度为0.25只/(灯·h);培训疟防人员919人次、临床医生13 576人次、镜检人员852人次及乡村医生4 377人次;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随机抽取曲江区、乐昌市和始兴县3个县(市、区)进行了项目终期评估,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经过4年消除疟疾工作的实施,各项工作均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高疟区务工流动人员的监测管理,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田阳县1951-2014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控制措施和防控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后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田阳县1951-2014年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血清学、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等资料进行统计,对在不同疟疾发病阶段采取的不同防控措施进行效果分析。结果田阳县1951-2014年来共报告疟疾病例68 417例,年均发病率为38.12/万,经反复防治,疟疾疫情得到全面控制。2004年起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2014年8月经自治区、百色市卫计委组织专家考核确认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1951-2014年田阳县疟疾病例全部是输入性病例,加强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回归人员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病例是疟疾防控后期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镇江丹徒区疟疾流行特征及蚊媒密度,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疟疾监测点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疫点调查和处置表、以及媒介按蚊种群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7例,国内省外输入病例6例,境外输入病例3例.全区共血检发热病人56 285人次,血检率为1.27%.血检本地人口51 709人次,血检阳性5人,阳性率为0.01%;血检外来流动人口4 576人,血检阳性8人,阳性率为0.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001-2011年镇江市丹徒区省级疟疾监测点共采集重点人群滤纸2459人份,阳性31人,阳性率1.26%;采集小学生滤纸2 892人份,阳性39人,阳性率1.3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1-2016年共捕获按蚊1 744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结论 2008年以来镇江丹徒区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由于传疟媒介仍然存在,一旦有输入性传染源的输入,仍然有引起疟疾传播与流行的可能,因此仍需加强疟疾的监测与控制,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马山县1950-2014年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历程,评价其防控效果,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和全面消除疟疾考核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马山县历年疟疾疫情报告资料、防治方案、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等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经过60余年的反复防治,马山县疟疾防控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1954年的3 518.73/10万降至1996年的0.06/10万,1989年至今没有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分别于1996年和2014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和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马山县已连续20多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但境外输入性疟疾一定时间将持续存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人员疟疾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疟疾,继续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崇左市疟疾基本消除后监测效果,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崇左市1997-2010年疟疾传染源监测、血清学监测数据,分析疟疾流行态势。结果 1997-2010年崇左市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575 438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5例;血检流动人口46 299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390例;2003年后未再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1997-2000年共开展居民疟疾荧光抗体检测38 914人次,阳性率0.04%(17/38 914)。结论崇左市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病例主要以输入性为主,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与管理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全州县疟疾监测点5年监测效果,为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疟疾监测点2005-2009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共血检本地居民发热患者3780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员发热患者955人,疟原虫阳性率为0.73%。媒介监测,共进行50次室外人工诱蚊和蚊帐内捕蚊,仅捕获中华按蚊1种5579只,平均叮人为53.52只/入夜。结论全州县疟疾监测点5年查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疟疾传播已阻断。但传疟媒介和输入性疟疾仍然存在,疟疾监测措施不能中断。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疟疾监测点5年纵向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方法根据疟疾发病情况,江苏省从2005年起选择发病率较高的睢宁县官山镇、铜山县棠张镇、泗洪县天岗湖镇、盱眙县仇集镇和宜兴市张渚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发热病人血检、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疟疾病人个案调查、媒介密度监测等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05~2009年5年监测点疟疾发病数分别为65、46、40、28和24例,发热病人血检率从2005年的2.76%,提高到2009年的5.16%。203例疟疾病人在乡镇医院初诊的152例,占74.88%;在村医初诊的25例,占12.31%。结论提升乡镇医生疟疾病例诊断和规范治疗的能力,对及时发现传染源,减少二代病人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2014年云南省消除疟疾指标和工作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消除疟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全省消除疟疾进程.方法 选取云南省玉溪市等10个州(市)并随机抽取所辖1个县(区),参照《云南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3年版)》开展考核.结果 发病率持续下降,发病率从2010年的4.63/10万下降至2014年的0.95/10万;10州(市)考核平均得分为92.7,最高玉溪市96.8,最低怒江州87.2,其他8州(市)分别为保山市96.6、德宏州94.2、红河州94.0、楚雄州93.4、版纳州92.2、文山州91.4、昆明市和临沧市各90.5;临床医生考试96人,及格86人,合格率89.6%,平均分73.1,最低平均分56,最高平均分83.2;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考核40人,合格38人,合格率95%.结论 2014年消除疟疾工作项措施按要求实施,年度主要指标达到要求,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效果显著,有力推进了全省消除疟疾进展.  相似文献   

11.
文京海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164-2165
上海市南汇区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非恒定性疟区。解放后南汇有过2次爆发流行,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发病率在2%以上;第二次在60年代,疫情自浙江省蔓延到上海,且有恶性疟的发生,给南汇地区的人民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解放后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并逐年下降。至1966年全区疟疾发病率下降到0.11%,1976年以来南汇的疟疾发病率已连续30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至1986年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后进入巩固监测阶段。为更好地巩固已取得的防疟成果,为今后防疟工作提供经验,对南汇区疟疾基本消灭后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西大化县1990-2007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0-2007年大化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年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362173人次、病灶点居民5562人次,外出回归3864人次,外来流动人群2425人次,检出当地感染疟疾病例23例,输入疟疾病例333例,当地居民发热病人,外出回归和外来人群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分别为0.003%,8.39%和0.37%,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91.01%(324/356),外来病例占2.53%(9/356)。结论大化县疟疾发病率连续18年控制在1/万以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原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芒市2011-2014年疟疾传播媒介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和诱蚊灯捕蚊法,在监测点不同场所捕获按蚊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2011-2014年在各监测点捕获按蚊1 063只,以中华按蚊为优势种,占按蚊种群的79.49%,其它按蚊数仅占20.51%。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基本一致,活动季节以7~9月为高峰,与1983年资料相比,按蚊种类和数量均相对减少。未捕获疟疾重要传播媒介微小按蚊。结论监测区按蚊数量大幅度减少,连续4年未发现疟疾传播媒介微小按蚊踪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射阳县2007-2014年狂犬病监测结果,掌握狂犬病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射阳县2007-2014年狂犬病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射阳县2007-2014年共报告狂犬病散发病例8例,年龄在47~72岁组间,男女之比为7∶1,全部为农村居民,春、夏、秋季发病,均为犬伤、Ⅲ级暴露及暴露后未接受规范处置;潜伏期最短为16 d、最长为13年,平均病程3.75 d。共登记处理41 049名暴露者,暴露人数均以每年6~8月最多,1~3月和12月较少;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在3.50%以下;伤人动物以犬为主。处理15起一犬伤多人事件。犬年平均免疫率22.16%,密度4.69只/100人;猫平均免疫率1.84%,密度4.96只/100人。常规监测犬脑组织标本狂犬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2.70%,一犬伤多人事件伤人犬脑组织病毒核酸阳性率100.00%。结论射阳县2007-2014年人间狂犬病发病保持散发状态,但存在多种防治不利因素,因此需加强犬等宿主动物管理、免疫和暴露者的医疗救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09—2012年中山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流感的流行趋势和病毒型别,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市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病原学监测以及流感暴发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将Iu就诊指数(ILI%=门、急诊Iu就诊人数/门、急诊就诊病例总数×100%)和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作为分析指标。结果2009年流感病毒较为活跃,出现2次ILI就诊高峰,第1次高峰由甲(A)型H3N2亚型所致,第2次高峰由新甲(A)型H1N1亚型所致;2009年甲流大流行之后,2010年流感流行的强度迅速降低,处于相对平稳状态,上半年以B型流感病毒为主,下半年以甲(A)型H3N2亚型为主;2011—2012年新甲(A)型H1N1亚型、B型流感病毒和甲(A)型H3N2亚型交替流行,ILI就诊高峰均发生在春夏季;对全市4个监测年度各周的ILI%和病原学监测阳性率进行秩相关检验(r=0.701,P〈0.01),结果呈正相关;全市报告流感暴发疫情11起,报告发病共计580例,平均罹患率为1.25%,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4个监测年度的优势毒株亚型之间呈交替变化的趋势并有一定的规律,ILI流行强度与流感病毒活动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陵水县疟疾流行态势和防控效果,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陵水县2009年疟疾流行资料,分析抗疟措施效果。结果 2009年全县采取了包括春季杀虫剂浸泡蚊帐、春秋两季对象服药及重点村队高危人群集体预防服药、病例检查、现症病人规范治疗、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居民带虫调查、疫点查处等在内和综合性措施,疟疾发病655例,发病率为189.67/10万,其中上山感染占99.69%,与上年度比,增加287例,发病率上升51.34%。结论 2009年陵水县采取的综合性控制措施有力,疟疾发病上升与疫情报告质量提高和山林区居民上山感染增加有关,应加强控制上山感染和加大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8.
江苏睢宁县全国疟疾监测点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睢宁县疟疾发病率较高的官山镇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居民防蚊设施使用情况,并进行媒介按蚊及病原学监测。结果2005~2009年间监测点发现疟疾病例40例,5年共血检9921人,平均血检率为5.28%,检出疟原虫阳性38人,平均阳性率为0.39%,中华按蚊叮人率维持在9—14(只/人/夜)之间。结论加强传染源管理是控制疟疾传播的重要措施,中华按蚊密度较高是当地疟疾疫情出现反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陇川县疟疾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陇川县疟疾防治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全县报告疟疾病例66例,年均发病率9.02/10万。县内居民、流动人群和境外边民的疟原虫检验阳性率分别为0.18%、0.55%、1.22%。病型以间日疟为主(87.88%);传染源以外源性为主(81.82%);流行季节以4~6月为高峰;各乡镇均有病例散在分布;发病人群以成年男性农民为主。与2007-2010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88.51%。结论陇川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病例以输入性为主,要加强境外和流动人群的疟疾防控技术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