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HBVac)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方法采用HBVac和HBIG,对芒市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措施。结果 2011年1~6月,检测在芒市各医院住院分娩产妇的HBs Ag 2821例,阳性73例,阳性率2.59%。按项目方案对73名婴儿实施乙肝母婴阻断措施,HBVac全程免疫率100%;HBIG免疫率86.30%;实施后检测婴儿血清73份,HBs Ag阳性1份,阳性率1.37%;HBSAb阳性72份,阳性率98.63%;HBe Ag阳性4份,阳性率5.48%;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94.52%。结论应用HBVac联合HBIG能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对防治乙型肝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早期干预疗效评价,分析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携带HBV孕妇所生的796例足月新生儿,出生时检测新生儿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将HBs Ag阳性的91例新生儿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进行肌肉注射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BVac)10μg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200 U;治疗组新生儿14 d时再次肌肉注射HBIG 200 U,对照组则不再注射HBIG。3个月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婴儿3个月龄时HBV感染率均明显下降;3个月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H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月龄时H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新生儿3个月龄时H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2 h内肌注HBVac 10μg联合HBIG 200 U可以明显降低HBV感染率;经免疫预防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HBV感染率与剖宫产无明显差异;喂养方式与HBV母婴传播无明显相关性;出生14 d追加肌肉注射HBIG 200 U并不能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3.
吴限  高夕雷  孙文  吴凤会  钱雷 《海南医学》2012,23(21):11-13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经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双剂量2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后产生的预防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320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出生后联合接种10mg乙肝疫苗(0、1、6个月)和双剂量200IU HBIG(0、2周),出生后第7个月检测婴儿血液HBsAg和抗HBs浓度。结果 2.8%的婴儿(9/320)乙肝免疫预防失败(HBsAg阳性),2.5%的婴儿(8/320)呈免疫应答无反应(抗HBs浓度<10IU/L),94.7%的婴儿(303/320)免疫应答有反应(抗HBs≥10IU/L)。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免疫接种失败率分别为0%和5.17%(P<0.05),HBV DNA阴性和HBV DNA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免疫接种失败率分别为0%和4.41%(P<0.05),但母亲HBeAg和HBV DNA阳性与婴儿对乙肝疫苗无免疫应答不相关(P>0.05)。结论通过联合乙肝疫苗和双剂量200IUHBIG接种,绝大多数婴儿(94.7%)在出生后第7个月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母亲HBeAg和HBV DNA可影响婴儿的乙肝免疫预防失败率,但与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无反应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HBV阳性孕妇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免疫学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为了探索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免疫学作用 ,进行HBV阳性孕妇接种HBIG后免疫学反应的研究。方法 HBV阳性孕妇每月接种HBIG 2 0 0IU ,定期检测血HBsAg (表面抗原 )、Anti HBs (表面抗体 )、HBV DNA (乙肝病毒DNA)等指标。结果 接种HBIG后孕妇血的HBsAg、HBV DNA无明显降低 ,Anti HBs无明显提高。结论 现有的HBV阳性孕妇的HBIG接种剂量尚未能完全中和孕妇血中的HBV抗原  相似文献   

5.
母婴传播主要指母亲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对自己所生子女的传播 ,包括宫内传播、围产期传播和生后生活传播。流行病学已证实人群中 HBs Ag携带者中的 5 0 %来自于母婴传播 ,对婴幼儿造成极大的危害 ,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 ,切断该传播途径就能大大降低乙肝的感染率。本文就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险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选择 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5月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的孕妇 12 6名及其所生的新生儿 12 7名 (其中男 79名 ,女 4 8名 ) ,随即分为两组。 6 3名孕妇及其所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不同携带状况的产妇围产期母婴传播情况及阻断措施。方法将90例乙肝产妇按HBsAg、HBeAg、HBVDNA的不同,分成A、B、C3组,分别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产后检测初乳、新生儿静脉血中的乙肝病毒标记物及HBVDNA;收集接种儿童的血清标准,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IA)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Bs和抗-HBc,并与初期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C组母婴传播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C组新生儿HBsAb阳转率达100%;HbsAg携带率由2.82%降至0.6%,下降约80.0%(χ2=10.75,P<0.01)。结论乙肝孕妇产前及新生儿出生后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携带传染性HBV标志物的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并能提高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从而降低母婴传播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e抗原(UBeAg)阳性(简称“双阳性”)携带孕妇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产后初乳的影响,及产妇初乳HBsAg阳性时的母乳喂养问题。方法 将双阳性携带孕妇分为HBIG组和非HBIG组,并将初乳双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HBIG组孕妇从28周起肌肉注射HBIG 200 IU/4周,共3次(部分仅注射1~2次),非HBIG组仅常规产检及监护;对两组产妇下乳24h~7d内的初乳和新生儿0,6个月的静脉血作乙肝两对半和HBV-DNA检测。结果 HBIG组与非HBIG组比较,产妇初乳的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喂养方式0,6个月龄新生儿静脉血的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双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对产妇初乳的HBsAg阳性率并无影响;产妇初乳HBsAg阳性时行母乳喂养不影响乙肝病毒(HBV)母儿传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据乙肝疫苗接种方式不同将试验组分为A组(皮内注射)和B组(肌肉注射).试验组孕妇于怀孕第28W、32W、36w分别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4 h、15 d、30 d肌注HBIG200IU,出生当日、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5μg基因乙肝疫苗.对照组常规接种乙肝疫苗.随访儿童至5岁,监测血液中HBsAg和抗-HBs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6%和83.33%(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组和HBsAg单阳性孕妇组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77.78%和97.2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抗-HBs阳性率在一年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5年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HBsAg、HBeAg双阳性的母亲孕晚期肌注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婴儿出生后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阻断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141名HBsAg、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所生的新生儿按不同的阻断方法分为3组,在新生儿及12个月龄时,采血清检测HBsAg和抗-HBs,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22%和26.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3.33%和10.00%,差异有显著性(P<0.005);阻断Ⅰ组、阻断Ⅱ组和对照组的12月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8.70%、2.22%和26.00%,差异有显著性(P<0.005);阻断Ⅰ组、阻断Ⅱ组和对照组的12月龄婴儿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8.26%、73.33%和64.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显著提高乙肝疫苗阻断婴儿出生后HBsAg阳转及HBV感染慢性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符合我国乙肝疫苗母婴阻断的最佳免疫方法。方法将HBs Ag阳性孕妇随机分成3组,确保在新生儿出生后6 h内,A组注射乙肝疫苗10μg联合HBIG 100 IU,B组注射乙肝疫苗10μg联合HBIG 200 IU,按计划免疫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C组全程仅接种乙肝疫苗。结果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率为98.08%,其中HBs Ag单阳性孕妇阻断率为100%。乙肝疫苗联合HBIG 100 IU与乙肝疫苗联合HBIG 200 IU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注射乙肝疫苗阻断率为77.33%,与联合阻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1.
文亮  高丽 《中国医学创新》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诊断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乙肝病毒前S1(PreS1),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 HBeAg阳性样本中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与HBV DNA的检出无显著性差异(χ2=2.46,P〉0.05);乙肝病毒前S1与HBV DNA的检出有显著性差异(χ2=17.34,P〈0.01);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吸光度值(OD值)与HBV DNA拷贝数相关系数r=0.912,P〈0.05。在HBeAg阴性样本中LHBs的吸光度均值和阳性率均呈线性增加,Pre S1的吸光度均值以及阳性率与HBV DNA拷贝数均不相关。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与HBV DNA有良好正相关,与乙肝前S1(Pre S1)相比,LHBs可更好反映临床乙肝病毒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对肝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眭维国  邬俊勇  张岳  林华  陈洁晶  戴勇 《医学综述》2009,15(15):2244-2246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肝DNA病毒属,它的遗传变异性很高,可分为8种基因型,大多数基因型能进一步分成亚型。而HBV基因型之间的重组增加了HBV的变异性。本文概述了当前乙型肝炎DNA病毒属基因变异的流行病学知识,另外因为这一领域的快速进展,更新了一些有关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最近综述,并阐述了HBV基因型与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186例孕检的孕妇HBsAg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分别于孕24周、28周、32周、36周肌肉注射HBIG共4次,每次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共4次;对照组在同时间、同剂量单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两对半,采用核酸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治疗组用药后HBV-DNA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69.89%(65/93)明显高于对照组45.16%(42/93)。治疗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8%,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注射HBIG的治疗,对减少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聚强 《医学综述》2011,17(21):3240-3242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肝炎可能是肝脏细胞免疫防御反应病毒入侵的结果。B1细胞是新近认识的一种B细胞亚群,CD5分子是其特征性分子标志。CD5+B1细胞是机体防御肝炎病毒入侵的重要天然免疫细胞。CD5+B1细胞与机体内HBV感染的慢性化密切相关。CD81与CD5间通过分子串话机制直接参与HCV对宿主细胞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