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强制隔离戒毒在我国戒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遇到了戒毒人员复吸率偏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发展。本文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入手,对强制隔离戒毒的矫正方法、戒治模式进行探讨,为深化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创新、提高戒断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戒毒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禁毒法》将公安强制戒毒和司法劳教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为运行多年的强制戒毒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禁毒法》实施后,司法行政系统戒毒机关已然将实施强制隔离戒毒措施、提升戒毒实效、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作为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重要指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的戒毒体系的确立。根据《禁毒法》的规定,此前公安的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的劳教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原有的强制戒毒所和劳教戒毒所统一转为强制隔离戒毒所。因此,如何加强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构建,全面贯彻《禁毒法》“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  相似文献   

4.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转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禁毒法》从整合戒毒资源、提高戒毒效果考虑,将公安机关负责的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的劳教戒毒合并为"强制隔离戒毒",纠正了以往"重惩罚、轻戒毒"等弊端[1]。《禁毒法》实施以来,各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探索戒毒模式,出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收治机制、整合戒毒资源、教育戒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实际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普遍"重安全、轻戒毒";在实践中更强调戒毒人员违法者的身份;在管理方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的颁布与实施,使我国的戒毒工作得以规范化与法制化,为今后的戒毒工作指明了方向,重要的是为构建我国科学的戒毒矫治康复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原有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统一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将强制隔离戒毒的任务定性为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如何提高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医疗工作水平和戒毒业务能力,确定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工作目标,完善与戒毒医疗工作相关的设施、设备及人员,便成为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禁毒法》强制隔离戒毒制度产生的新问题,与对原劳教戒毒和强制戒毒的老问题相互交织。虽然学者设想管理体制方面的统一整合方案,但《戒毒条例(征求意见稿)》仍维持原先体制不变,过于保守。强制隔离戒毒的"换汤不换药"以及产生的新问题让人诟病。应该合理定位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强制隔离戒毒不应理解为保安处分,要避免"重惩罚、轻戒毒",重视其医疗性。强制隔离戒毒的各环节应继续完善,制定诊断评估办法,并重视对医患关系的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7.
<正>《禁毒法》以及《禁毒条例》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由此进入了依法全面推进的新的历史阶段。《禁毒法》与《禁毒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关于反毒品的综合类法典,它结合了各项法律法规中有关禁毒的条例,把以往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制度,规定了强制隔离戒毒的各种具体内容,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但是在全国各地的强制隔离戒毒实际运作中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1现阶段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在《禁毒法》实施后,探索出"常青藤"生命复原戒毒康复模式。本文对该模式的戒毒理念、模式的实际操作、诊断评估,以及如何与社会管理的衔接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6月26日,《戒毒条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作为我国禁毒法的配套法规,《条例》以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等戒毒措施,明确了责任主体以及戒毒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为深入解析条例相关内容,近期,我们将邀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26日,《戒毒条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作为我国禁毒法的配套法规,《条例》以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等戒毒措施,明确了责任主体以及戒毒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为深入解析条例相关内容,近期,我们将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伴随禁毒法的诞生已经开展近两年的时间了。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困境,例如:吸毒成瘾标准难认定、诊断评估体系不健全、戒毒民警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发展,难以有效降低戒毒人员的复吸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尽快制定科学的吸毒成瘾认定标准、建立诊断评估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2.
实现戒毒人员顺利再社会化是戒毒事业的难点与关键。再社会化障碍的实质就是重新违法犯罪或复吸。情感缺失是导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障碍的心理动因,社会支持系统破损是导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情感缺失的重要因素。探究这些导致情感缺失的因素,寻求情感重构的途径与方式,对于重塑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健康的心理结构,促进戒毒康复,预防重新违法犯罪有极大助益。  相似文献   

13.
毒品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它具有危害社会治安稳定和危及人类健康的双重性。吸毒不但使人致病致贫,而且能摧毁人的意志,乃至死亡。因此,2008年6月《禁毒法》和2011年6月《戒毒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依法科学戒毒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更是体现了戒毒手段多样化、戒毒过程一体化、社会帮教法制化的特点,同时加深了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人们对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更是特殊病人"的再认识,为戒毒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戒毒工作规律,在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中,采取科  相似文献   

14.
诊断评估是禁毒法规定的一项戒毒程序。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诊断评估的释义是:“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戒毒人员本人的状况、吸毒和戒毒的动机、人格状况、家庭环境条件、戒毒人员以前吸毒和戒毒的经历,以及戒毒人员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表现等”。可见,诊断评估是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吸食新型毒品问题的相关态度,并就相关管理和矫治提出对策。方法:采用自制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应不应该戒毒》、《戒毒信心》问卷,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20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占53%。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认识到毒品对躯体有害者占18%,对精神有害者占8%,认为必须戒断者占8%;在自信心方面,认为能够戒断和一定能够戒断者占73%。新型毒品和传统毒品吸食者在人口学特征、吸毒史、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数比例很高;与吸食传统毒品者比,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年龄较低,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建议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集中管理,矫治教育方式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戒毒康复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禁毒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新时期戒毒康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大大推动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在戒毒康复人员收治、日常管理、劳动就业、社会训练等模式的建立;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戒毒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当前戒毒康复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因为心理康复、技能培训、社会训练等工作都必须以戒毒康复人才作为根本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应对方式特点,提出戒毒矫治对策。方法:对86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和应对方式测试,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不同职业状况(P<0.05)、不同文化程度(P<0.01)和不同家庭氛围(P<0.05)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积极应对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不同强戒次数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消极应对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职业状况、家庭氛围、文化程度、强戒次数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应对方式有影响。建议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应对方式特点,开展戒毒矫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近日,浙江省政府举行的常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这是浙江省自2001年制定颁布《浙江省禁毒条例》后首次全面修订。针对近几年,该省出现一些吸毒人员吸毒后,开车出车祸的情况,草案规定,被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机动车驾驶证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会被注销;被责令社区戒毒的,机动车驾驶证,在戒毒期间效力中止,  相似文献   

19.
<正>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实施,更新了传统的戒毒理念,拓展了科学的戒毒体系,正式确立了社区戒毒的相关规定,将戒毒者回归社会环节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无论强制戒毒或是自愿戒毒,由于其戒毒手法  相似文献   

20.
《禁毒法》第38条第二款因其规定之法律要件的模糊性和相应配套法规的欠缺性,必然会导致吸毒人员对公安机关对其适用强制隔离戒毒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两个方面均有争议,新近发生的一起行政诉讼案即为典型反映。本文即围绕着这些争议的解决,从吸毒行政法律规制的实在法立场出发,结合行政强制、行政诉讼事实审查标准、行政法律适用等行政法基本理论,细致探讨了公安机关相应的裁量权限以及法院对其审查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