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裴树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357-1358
目的 总结小儿惊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64例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1个月至1岁8例(12.5%);2 ~3岁43例(67.19%);4~6岁8例(12.5%);7 ~12岁5例(7.81%).经过治疗51例患儿痊愈,治愈率为79.69%;10例患儿好转,好转率为15.62%;无效3例,无效率为4.69%.总有效率为95.32%.结论 小儿惊厥以1~3岁为发病高峰,且多为热性惊厥,其次为癫痫,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紊乱等引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热性惊厥(FS)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惊厥发作次数、惊厥持续时间等将研究对象分为FS组(单纯FS、发作1次、抽搐时间小于15 min)、FS1组(复杂FS、发作2次、每次抽搐时间小于15 min)、FS2组(复杂FS、发作1次、抽搐时间大于15 min)和对照组,各5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清NSE水平。结果 FS组患儿发作第1天及第7天血清NSE水平[分别为(15.16±1.68)、(14.96±1.65)ng/m L]与对照组[分别为(15.00±1.88)、(14.82±1.46)ng/m 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S1、FS2组患儿发作第1天血清NSE水平[分别为(19.90±3.63)、(27.44±9.34)n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S2组患儿发作第1天血清NSE水平[(27.44±9.34)ng/m L]较FS1组[(19.90±3.63)ng/m 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2组患儿发作第7天血清NSE水平[(16.61±3.32)ng/ml]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FS发作后血清NSE水平正常,但不能完全排除脑神经元损伤,复杂FS发作后有明显脑神经元损伤,长程发作较反复短时间发作神经元损伤更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小儿单纯性热性惊厥的临床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建立静脉通道,尽快止痉;③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④控制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结果 76例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通过治疗后,痊愈23例,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结论 本文中,76例小儿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经过止痉、退热、抗炎、抗病毒等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方案,为临床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加强细节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9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止惊时间分别为(20.9±1.5)min、(26.7±2.1)min,短于对照组的(26.8±1.8) min、(31.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高热惊厥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细节护理,能够快速退热、止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3年“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标准,经脑电图、脑脊液及实验室检查筛选出无器质性病变的热性惊厥113例(1991年2月—1993年2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113例中男89例,女24例,男:女为3.7:1,第一诊断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89例(78.7%),支气管炎12例(10.6%),肺炎5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小儿热性惊厥(FC)的高危型患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控制其复发率。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住院治疗的66例FC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抢救惊厥,常用水合氯醛灌肠;或地西泮肌注;或苯巴比妥肌注。治疗组患儿在体温升高至37.5℃时,即给地西泮0.3mg/(kg.次),口服。如6h内体温不退再给1次,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率明显减低(P〈0.05)。结论:对高危型FC患儿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李洪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865-1865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疾患.约有3%~4%的儿童有热性惊厥病史。发病年龄多在6个月~5岁。对曾有过热性惊厥史的发热患儿就诊时会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并及早干预.但对既往无热性惊厥史的发热患儿就诊常会让临床医师忽视而不予及早干预。因此.分析既往无热性惊厥史的发热患儿是否会发生热性惊厥的相关因素并及早干预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伟  李桂新 《河北医药》2001,23(5):357-357
热性惊厥 (febrileconvulison ,称简FC)是儿科常见急症 ,占儿科惊厥一半左右 ,同时也直接危及患儿的生命。我科于2 0 0 0年 1~ 6月共收治FC患儿 5 2例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2例中 ,男 2 8例 ,女 2 4例 ,其中 0~ 6月 3例 ,7月~ 3岁 44例 ,4~ 6岁 5例。单纯型FC 44型 ,复杂型 8例。FC发生时体温 :低于 3 8℃ 6例占11.6% ,3 8.1~ 3 9.0℃ 2 4例占 44 .4% ,3 9 .1~ 40℃ 2 0例占 3 8.5 % ,>40℃为 2例占 5 .5 %。惊厥时间 :2~ 5min为 3 4例占 65 .4% ,6~ 10min为 17例占 3 2 .6%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变化特点。方法对2009年~2014年间的45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观察患儿热性惊厥发作和脑电图异常改变的相关因素。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与性别无关,3岁以上首发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较3岁以内高,发作时体温多在38.5℃以上,但体温低于38.5℃的患儿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反复发作者脑电图异常率较首次发作者高,发作持续时间大于15min者的脑电图异常率较发作持续15min内者高。有明确高热惊厥及癫痫家族史、出生史异常的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也明显增高。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体温、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家族遗传史等因素相关,脑电图对判断小儿热性惊厥的病情、预后和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儿惊厥的护理过程,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儿科2012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0例惊厥患儿进行积极抢救、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细致的基础护理。结果 50例患儿经过积极地救治和精心的护理,治愈47例(94.0%),好转2例(4.0%),无效1例(2.0%)。结论抢救和治疗处理恰当,护理措施科学严谨是保证惊厥患儿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S)的发病特点与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2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56例F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患儿中通过治疗后痊愈35例(62.5%),显效10例(19.6%),有效10例(19.6%),无效1例(1.8%),总有效率为98.2%。随访复发18例,1例患者儿继发癫痫。结论了解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对正确评估病情和采取积极防治措施起到重要作用。积极有效的防治可减少再发和转为癫痫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分析热性惊厥患儿感染类型,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有参考价值的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76例热性惊厥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咽拭子呼吸道病原体抗原和(或)血清呼吸道病原体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分析不同感染类型与热性惊厥发作类型等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χ2检验。结果 176例热性惊厥患儿中,男112例(63.6%),女64例(36.4%);中位年龄2岁7个月(4个月~6岁)。19.3%(34/176)患儿白细胞计数(WBC)>15.0 ×109/L、12.5%(22/176)患儿CRP >40 mg/L、36.9%(65/176)患儿PCT >0.5 μg/L,同时满足以上任意2项患儿仅8.5%(15/176),同时满足以上3项患儿仅1.7%(3/176)。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58.5%(103/176),各呼吸道病原体在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热性惊厥患儿联合应用WBC、CRP、PCT、呼吸道病原学可早期判别感染类型,可以比较准确、敏感反映患儿病情变化,对指导热性惊厥患儿诊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西泮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对热性惊厥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研究共纳入406例患儿(平均年龄24个月),进行随机、双盲的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患儿均至少发生1次热性惊厥,在所有发热性疾病期间,参与者每8 h口服地西泮0.33 mg/kg体重或安慰剂。结果在平均1.9年的随访期间(90%的患儿出现热性惊厥复发),服用地西泮后每人每年热性惊厥的风险降低了44%(RR=0.56,95%CI 0.38~0.81,P=0.002)。对首次复发的热性惊厥的时间长度的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但是在调整协变量后,发现地西泮对减少热性惊厥复发具有益处(P=0.027)。对热性惊厥发作时接受研究药物的患儿(地西泮组7例,安慰剂组29例)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地西泮后热性惊厥的风险降低82%(RR=0.18,95%CI0.09~0.37,P<0.001)。在至少服用1次地西泮的153例患儿中,39%出现运动失调、嗜睡或易怒等并发症,所有患儿均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儿童仅在发热时口服地西泮是安全的,可降低热性惊厥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热性惊厥小儿血浆内源性硫化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小儿血浆内源性硫化氢(H2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纳入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热性惊厥小儿50例为观察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无热性惊厥小儿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于惊厥发生后的30 min内和热退后各抽血2 mL,对照组于发热时和热退后各抽血2 mL,采用去蛋白分光光度法检测H2S,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惊厥后30 min内、对照组发热时H2S分别为(27.62+10.43)、(46.45+11.32)μmol/L;两组热退后分别为(47.36+11.46)、(48.39±11.52)μmol/L.结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热性惊厥小儿血浆内源性硫化氢发生变化并参与了热性惊厥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性质小儿热性惊厥(FC)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81例小儿热性惊厥者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基本性质不同分为单纯性FC(SFC)组(43例),以及复杂性FC(CFC)组(38例),所有患儿行脑电图检查,比较SFC、CFC患儿惊厥发作时临床特点,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脑电图情况。结果 CFC组较SFC组患儿发作时体温低、发作次数多、持续时间长,P 0.05;CFC组异常脑电、临界脑电为26.3%、34.2%高于SFC组11.6%、20.9%,P 0.05。结论小儿FC患者发作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其中SFC者脑电图异常率较低,脑损伤轻微,而CFC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脑损伤较严重,临床需要及时积极给予神经功能保护、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7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下,给予规范的护理对策。结果:引起小儿高热惊厥最常见的原发病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肺炎和菌痢;发病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护理措施包括控制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高热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等。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小儿高热惊厥急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