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存在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 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性屏障.BBB的主要功能是选择性阻止大部分血液运载的溶质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 避免CNS受到损害, 从而有效维持着CNS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 BBB也阻碍了大部分治疗性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治疗.因此, 如何安全、可逆地开放BBB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研究表明, 低频聚焦超声联合微泡 (focused ultrasound-microbubbles therapy, FUS-MB) 能够瞬时、局部和可逆、无创地开放BBB, 开辟了颅内疾病的靶向给药治疗的新途径.对以FUS-MB技术打开BBB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微泡开放小鼠血脑屏障的最适机械指数。方法健康C57BL/6(简称C57)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组、超声联合微泡组。超声联合微泡组按照不同的机械指数分为0.8、0.9、1;建立小鼠尾静脉通道后,用频率为3 MHz,脉冲重复频率为40 Hz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辐照小鼠颞区,同时注射微泡,以不同的机械指数照射后,尾静脉注入伊文思蓝。对伊文思蓝外渗范围进行视觉评价和定量分析,并采用HE染色对双侧脑实质的病理损伤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超声组未见脑实质蓝染,超声联合微泡组机械指数0.8、0.9、1均见辐照区蓝染,且蓝染面积和深度随着机械指数的增加而扩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均未见红细胞渗出。结论当彩色多普勒超声频率为3 MHz,辐照时间为500s时,联合微泡开放小鼠血脑屏障的最佳机械指数为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MHz低频超声诱导微泡破坏和高温热疗两种方法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2个实验组与1个对照组,实验A组大鼠经股静脉注入微泡造影剂后,采用频率1MHz、声强1.2W/cm的超声波经大鼠颅骨照射3mm;实验B组大鼠于加温仓以36℃加温3h;对照组(C组)仅室温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千湿重法测定脑水含量,伊文思蓝测定法观察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组织、脑细胞和血脑屏障病理学改变。结果超声联合微泡组和热疗组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俨〈0.05),电镜下微血管内皮紧密连接呈开放状态。结论超声照射联合微泡和全身热疗均可开放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把微泡用于乳腺癌诊断及治疗是新的研究目标.诊断方面,可把微泡用来显示肿瘤新生血管,还可用于显示淋巴系统;治疗方面,可把微泡用来携载抗癌药,超声照射下肿瘤局部释放药物;还可运用低能量超声联合微泡,利用超声空化栓塞肿瘤血管以治疗肿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超声生物效应的深入研究,各种兼具诊断治疗双重作用的超声探头及靶向微泡造影剂的研制逐渐成为热点.靶向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或药物有效运载工具,通过携带基因或药物对肿瘤组织靶向释放,介导肿瘤细胞坏死、凋亡以及肿瘤微血管的栓塞和阻断,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目前,超声微泡介导靶向治疗卵巢癌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技术是近十年来超声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是超声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临床上已应用于包括肾脏、甲状腺、乳腺等多个器官疾病的诊断,大大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靶向微泡的出现更为超声分子影像提供了可能。微泡造影剂也是一种有效的药物或基因载体,通过局部超声辐照破坏微泡,实现药物或基因的定位释放,可以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关注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在基础研究及临床中的进展,提高研究级临床认识水平,必定能促进超声微泡造影更多、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超声微泡作为药物载体的膜材料分类、制备方法、载药特点和方式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翟琦  吴巍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11):1032-1035
近年来,超声联合微泡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表明,超声联合微泡剂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潜力,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有效治疗手段。利用低功率超声辐射微泡栓塞新生血管治疗肿瘤应用前景广阔,而具有靶向性的药物施放、基因治疗及提高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疗效等的基础研究,亦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微泡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年来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国外研究进展,阐述了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法、靶向制备技术、体内过程和物理原理,并讨论了其在治疗上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靶向超声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是当前医疗领域中研究的热点,超声微泡造影剂到达靶组织后,因"空化效应"能有效穿透血管内皮屏障,可实现微泡所携带的基因或药物等向目标组织的转移释放,局部浓度大大提高,介导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及肿瘤组织微血管栓塞阻断等,从而起到靶向治疗的作用[1].本文就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概念是1913年由E.E.Goldman正式提出的。直止20世纪60年代,应用电子显微镜才揭示了:EBB的解剖学基础:BBB是一层连续覆盖在99%脑毛细血管腔表面的内皮细胞膜,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纳米粒通过血脑屏障的机制以及近几年纳米粒研究的最新进展。方法以国内外文献为依据,综述纳米粒通过血脑屏障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结果纳米粒包裹的药物能有效穿越血脑屏障。结论纳米粒能克服血脑屏障的阻碍作用,为药物的脑靶向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是存在于脑组织和血液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细胞系统,它能控制血循环中的某些物质和中枢组织转运,从而保证中枢组织内环境的稳定。目前,新的细胞培养技术和超微显示器功能的改进,使BBB结构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对BBB功能的探讨也更为深入,对BBB的变化的探讨,不仅是了解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基础,也是对BBB的选择性开放为不能通过BBB的药物进入脑内创造条件,为临床治疗脑部疾病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HIV-Tat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基因编码的一种被称为反式转录激活因子,是HIV转录和复制所必须的一个很重要的调控蛋白.艾滋病痴呆以及艾滋病相关性脑炎的患者其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HIV-1 Tat蛋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HIV-Tat蛋白改变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并不清楚,本综述主要讨论HIV-1 Tat蛋白对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认知障碍最重要的病因,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最终可以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能力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仍缺乏有效的治愈及预防手段。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是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关键。近期,血脑屏障破坏成为AD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血脑屏障损伤与AD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大鼠尾状核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尾状核血脑屏障结构特点,探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痴果动物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和痴果组各5只),以Morris水迷宫和Y型电迷宫检验林鼠学习能力,应用秀射电镜观察尾状核血脑屏障的特点。结果 痴果组尾状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局基膜增厚,轮廓不清,并形成一些致密度不均匀的物质。基膜外突起肿胀,内容物减少甚至消失,基膜外见髓样物,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质线粒体数量减少,大部分线粒体嵴模糊、断裂甚至消失。结论 血管性痴呆大鼠由于尾状核内皮细胞基膜受损,星形胶质细胞终足突起改变,使血脑屏障通诱性增加,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7.
陈思源  肖农 《医学综述》2008,14(19):2975-2977
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几乎所有的大分子治疗因子和超过98%的小分子药物难以到达脑组织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探索能高效传递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相应治疗的模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新近研究证实:免疫脂质体能安全有效地介导药物穿透血脑屏障。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跨血脑屏障给药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血脑屏障的结构及调控、免疫脂质体的性质特点、在脑组织内的释放机制及给药途径进行总结,并对其临床应用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潘锡正  林芳 《医学综述》2014,(12):2138-2140
肾小球滤过膜作为一种高度分化的血液滤过性屏障,不仅具有大小选择性(即分子屏障),而且具有电荷选择性(即电荷屏障),进而阻止大分子和带负电荷的蛋白质滤过,防止蛋白尿的生成。探索肾小球滤过膜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的结构及功能特性,一直是肾脏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就近几年关于肾小球电荷屏障提出的流动电位理论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脑屏障(BBB)是以内皮细胞为核心形成的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的重要结构。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条件下,局部的各种炎症反应与细胞自身表型、结构的改变使BBB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通透性上升,外周血中的各种成分,尤其是激活的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可穿过受损的BBB而到达脑实质并损害正常或加重已经受损的神经细胞的功能。本文通过描述BBB各组分的和其他炎症细胞的激活和功能改变来回顾缺血性卒中后BBB的受损机制,并简要总结我们团队目前修复缺血性卒中后BBB损伤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