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诊断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将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0例纳入研究对象,严格按照要求实施心电图检查诊断,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涉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2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在鉴别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和5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5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设为急性肺动脉栓塞组,将其中的50例急性非S...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
目的分析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RMPI)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42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40例非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MRMPI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信号强度、首过时间及首过最大上升斜率。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中,38例梗死部位心肌灌注延迟;对照组40例患者中,10例发现低灌注区。观察组患者均可见明显的心肌内高信号(延迟强化灶),心肌信号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区首过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区首过最大上升斜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RMPI对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其特征性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首过时间延长、首过最大上升斜率降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状动脉栓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平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11例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 ,将37例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将37例典型ST段抬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用不同剂量的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大剂量组患者应用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8)
目的研究血清肌酐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22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血清肌酐水平将其分为血清肌酐升高组(≥96μmol/L,64例)和血清肌酐正常组(<96μmol/L,15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院内死亡情况。结果血清肌酐升高组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患者占比、院内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血清肌酐正常组(均P <0.05)。糖尿病病史、前壁心肌梗死、脑卒中病史和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均是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患者的年龄、脑卒中病史、Killip分级≥Ⅱ级和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均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血清肌酐水平升高与STEMI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和分析瑞替普酶(r-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对两组患者的溶栓再通时间、2h内间接判定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在溶栓距发病时间及入院后开始用药时间上,两组显著差异没有统计意义,瑞替普酶组溶栓后临床再通时间早,2h内临床判定血管再通率高,两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南部战区总医院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指标,寻找预测溶栓结局的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经南部战区总医院胸痛中心区域协同体系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使用替奈普酶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根据溶栓后造影结果分为溶栓成功组和溶栓失败组,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时间节点及心电图特征性表现,并按照心电图定位诊断分为前壁心肌梗死和非前壁心肌梗死两个亚组,分析各亚组的临床及心电图特征与溶栓再通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229例患者(溶栓失败组47例,溶栓成功组182例),两组的发病至溶栓中位时间分别为111.0min、117.0min (P=0.798),溶栓失败组ST段抬高幅度大于溶栓成功组[(0.5±0.2)m V vs.(0.4±0.3)m V,P=0.047]。前壁心肌梗死和非前壁心肌梗死亚组间年龄、ST段抬高导联总数、ST段抬高最高幅度及病理性Q波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6)
溶栓治疗的同时也会诱发血栓形成,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减轻药物溶栓后短期内冠状动脉血栓负荷的增加,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如何选择有效的抗栓治疗策略,降低患者缺血性事件风险的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达到最大的临床净获益,这是临床医生采用药物溶栓或溶栓结合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时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简要分析溶栓治疗期间抗栓治疗的相关临床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救治中胸痛中心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4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运行胸痛中心模式前的6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运行胸痛中心模式后的42例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分诊评估时间、生化指标检查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急诊救治总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o-B)时间、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医疗费用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分诊评估时间、生化指标检查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急诊救治总时间、D-to-B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_均<0.05),医疗费用和院内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_均<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心源性休克、支架内血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结论在急性STEMI患者救治中应用胸痛中心模式,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1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USTAMI)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48例UST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后6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 Tn I)改善情况,CK-MB、c Tn I达峰时间及30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30天LVEF、CK-MB及c Tn I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小时CK-MB及c Tn I水平、治疗后30天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小时CK-MB及c Tn I水平升高更为缓慢,而治疗后30天LVEF增加更加明显;观察组患者CK-MB、c Tn I达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USTAMI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且药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初诊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60例AMI患者按住院期间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采用自制表格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和相关指标。结果 160例AMI患者中58例(36.25%)确诊为首发心力衰竭。两组患者在年龄、心率、发病至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SCr)和血清尿素氮(BUN)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心力衰竭组患者总死亡率、心房颤动、心源性休克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均显著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AMI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因素由高至低依次为Killip分级、并发心源性休克、并发心力衰竭、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LVEF、年龄和CKMB。结论 AMI首发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应及时检测相关指标,积极预防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Zhen-Guo Ji Hong-Bin Liu Zhi-Hong Liu Guo-Ping Ma Li-Qiang Qin Wei Dong Li-Ya Wang 《慢性疾病与转化医学(英文)》2015,1(2):81-88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hort term prognosis of Tirofiban in different treatment du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combined with intracoronary injection.MethodsA total of 125 patients with acute STEMI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n = 61) and Tirofiban group (n = 64). The Tirofiban was used by intracoronary and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in Tirofiban group which wa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uration of Tirofiban by persistent intravenous injection for 12 hours, 24 hours or 36 hours.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low and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 were recorded immediately after PCI. The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nd cardiac death within 180 days of PCI, and the adverse effects (hemorrhage and thrombocytopeni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within Tirofiban sub-groups.ResultsGrade 3 in myocardial perfus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irofiban group than control group (85.94% vs. 72.13%, P = 0.03) after PCI. There was one cardiac death in control group in 180 days after PCI. The adverse cardiac event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16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and only 8 in Tirofiban group, P = 0.04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of hemorrhage complications and platelet counts between two groups. Nevertheless, hemorrhage complications in the 12- and 24-hour subgroups were less than 36-hour subgroup (P = 0.01).ConclusionsIntravenous Tirofiban treatment reduced the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nd improved short term prognosis without increasing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drug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The less rate of hemorrhage complication can be achieved in short-duration of Tirofiban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after PCI.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20例急性STEMI并于12 h内行急诊P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将其分为对照组(375例)和研究组(45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PCI相关数据及抗栓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30 d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420例急性STEMI患者于12 h内行急诊PCI,术后30 d内共计45例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0.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最终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OR=6.244,P=0.001)、肌酸激酶同工酶(OR=9.324,P=0.010)和左室射血分数(OR=6.239,P=0.032)围术期峰值均为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点关注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以有效预防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6)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266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后60 d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评分将其分为PTSD组和无PT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人格特征与反刍思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PTS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全部患者的PCL-C总分为(39.6±7.9)分,其中再体验、回避、高警觉症候群的条目评分分别为2.30、2.29、2.42分。共有85例(32.0%)患者被诊断为PTSD,纳入PTSD组,其余181例患者纳入非PTSD组。PTSD组患者的高血压比例、神经质评分、侵入性反刍评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均P <0.05),年龄、内外向评分、主动反刍评分均显著低于非PTSD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质评分、侵入性反刍评分升高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PTS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而年龄增长是其独立保护因素(均P <0.05)。结论近1/3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PTSD,以警觉性增高症候群表现最为严重,神经质评分与侵入性反刍评分升高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PTS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增长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5)
目的研究急诊静脉溶栓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1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溶栓组与介入组,每组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功能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舒张/收缩末期的左室内径均有所减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介入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溶栓组(t=1.2261,1.2478;P=0.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射血分数均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介入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溶栓组(t=9.4210,8.0536;P=0.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介入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溶栓组(t=10.1770,3.8132;P=0.0000,0.0001)。结论急诊静脉溶栓与实施PCI均能改善患者左室功能,PCI更优于静脉溶栓,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