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同时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高脂血症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20 mg/d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d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和第1、2、3周抽取血液,检测血清hs-CRP浓度。入选142例脑梗死患者于入院1周内、随访3月、6月、12月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结果: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相比较,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经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第2周和第3周,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P<0.05)。治疗6月、12月,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两组患者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短期内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具有较好的抗炎症反应;同时,长期大剂量使用瑞舒伐他汀具有稳定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122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面积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普罗布考合用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7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9)及高脂饮食组(N组,n=38).高脂饮食组以1%胆固醇饲料喂养6周,6周后随机抽取2只,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以明确动脉粥样斑块形成.6周时高脂饮食组依据兔子体重随机分为高脂组(高脂饮食)(B组,n=12)、阿托伐他汀组[高脂饮食+阿托伐他汀5 mg/(kg·d)](C组,n=12)、联合治疗组[高脂饮食+阿托伐他汀5 mg/(kg·d)+氯吡格雷10 mg/(kg·d)+普罗布考0.25 g/(kg·d)](D组,n=12),药物与高脂饮食同步干预.实验前、实验6、14周取血清,测定血脂(TC、TG、LDL、HDL)浓度.14周时取胸主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测定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测定IL-6的阳性细胞百分比,染色结果行定量分析.结果:高脂饮食各组血脂显著增高,主动脉见典型脂质条纹,局部斑块形成,病变处IL-6显著表达.与单纯高脂组相比,①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主动脉内膜增厚显著减轻,粥样斑块面积缩小(P<0.05),联合治疗组则更为明显(P<0.01).②阿托伐他汀及联合治疗组均能降低斑块中IL-6百分数,联合治疗组更为显著,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③阿托伐他汀及联合治疗组均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及普罗布考均有抑制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作用,联合使用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强化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选择120例经颈部彩超检查显示IMT>1.2mm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n=60).强化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 mg/d治疗,常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2组疗程均为9个月.结果 强化组TMT为(1.27±0.79)mm、斑块面积为(20.20±0.33)mm2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强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有效遏制斑块的进展,且治疗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184例。观察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对照组予以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等常规治疗,均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消退及血脂变化。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均明显缩小(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96例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同时加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 ),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10mg/d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改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对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以及其降脂作用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90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B、C组在接受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0、10、20mg/d治疗,观察并对比3组患者血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B、C组治疗后血脂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C组低于B组,B、C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均低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C组治疗后的IMT和斑块面积均低于B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抑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血脂,并可有效逆转颈动脉粥硬化,且以20mg/d剂量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作用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在抗高血压治疗基础上,A组(n=70)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B组(n=70)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患者均于就诊当日和治疗4周后的清晨测定卧位右上肢血压,同时空腹12 h各抽取静脉血4 mL用于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A组治疗前后收缩压为(162.2±15.8)mm Hg vs(128.6±16.9)mm Hg,舒张压为(106.6±12.3)mm Hg vs(89.4±11.6)mm Hg;B组治疗前后收缩压为(163.2±15.6)mm Hg vs(126.2±16.8)mm Hg,舒张压为(109.2±13.6)mm Hg vs(88.8±11.4)mm Hg;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用阿伐他汀前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TC、TG、LDL-C、HDL-C水平均有下降(P<0.05),但阿托伐他汀40 mg/d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较大剂量(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血脂的降脂优于小剂量(20 mg/d),这为临床上较大剂量的阿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血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ACS患者133例(男性110例,女性23例),分为4组:治疗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d 32例(A组),瑞舒伐他汀20 mg/d 37例(B组),阿托伐他汀20 mg/d 33例(C组),阿托伐他汀40 mg/d 31例(D组)。比较、分析治疗6~8周后各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8周后,各组TC、LDL-C、non-HD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各组间治疗前后LDL-C改变量(△LDL-C)和non-HDL-C改变量(△non-HDL-C),B组和D组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但B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期间发生1例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由33 U/L升高至1 120 U/L,其他3组均无不良反应报告。结论对ACS患者急性期应用大剂量他汀(瑞舒伐他汀20 mg/d和阿托伐他汀40 mg/d)较常规剂量他汀(瑞舒伐他汀10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降脂疗效更佳,且均具有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学习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相关知识,按照部位、病因分类原则给予正确的ICD-10编码。编码员不仅要掌握ICD-10编码知识,也要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并仔细阅读病案,才能提高编码的准确性,为临床科研、教学等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是世界上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脑侧支循环及其相关评估分别在维持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脑动脉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轻重、血管再通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脑侧支循环形成的重要性。但脑侧支循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可干预和不可干预因素。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促进脑侧支循环形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年化日益加剧,淀粉样血管相关性脑出血这一老年性、非外伤性、非高血压性脑出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对此展开研究,在其发病机制上,"种植"学说为多数学者所认可,且有学者从基因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高压,其严重程度则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密切相关;在其治疗方面目前更多的是对其病因治疗的探寻及预防,但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全经脑部CT确诊的脑出血与梗塞并发22例"混合性中风"的临床资料,总结了本组病例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治疗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脑出血后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原因.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自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RI和SWI检查.将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将未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0例作为参照组,最后比对两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急性脑梗死的引发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总结结果 .结果比对两组患者的心脏病史、TNF-α(4.57±1.35)、(7.31±0.27)nmol/L、IL-6(46.53±9.63)、(7.83±1.64)μmol/L,研究组较比参照组更高,数据结果经统计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比对两组患者的饮酒史(75.0%、90.0%)、高胆固醇血症(77.5%、90.0%)和高血压病史(75.0%、90.0%),组间数据结果经统计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顾性分析后可知,脑出血后继发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与心脏病史、降压过快、TNF-α、IL-6存在相关性.结论 心脏病史、降压过快、NF-α、IL-6是引发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因此临床需加以关注,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及治疗措施。研究表明,该病与脑出血量、出血部位及高血压病史长短有关,临床确诊后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存希望及提高生存质量,药物治疗方面应合理用药,加强脱水,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及其表现形式及观察脑梗塞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对 30例不同部位脑出血及 70例脑梗塞患者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率 80 % ,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部位有关 ,近脑干、丘脑及基底节区心电图异常率高 ,多表现为心肌缺血性改变及心律失常。脑梗塞患者心电图异常率 81.4 % ,心电图改变以左室肥厚劳损及窦性心动过速多见。心电图改变与脑梗塞型及部位相关。结论 脑出血及急性脑梗塞患者并发心电图异常率高 ,对急性脑血管病要重视防治心肌缺血及各类心率失常的发生 ,以减少心脏并发症 ,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Cerebral tumor     
207617 Genealogy survey and molecular genetic analy- sis on a Chinese family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he- mangioblastomas/Ding Xinghua (丁兴华,Dept Neuro Surg,Huashan Hosp,Shanghai Med Col Fudan Univ, Shanghai 200040)…∥Chin J Neurosurg.-2007 ,23 (7) .-521 ~524 Objective To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 nese genealogy in a family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hemangioblastomas (HBs) .Methods Adetailed survey of afamiliar members with CNS HBs was conduct- edinfourte…  相似文献   

20.
This is the report on a fatal case of aspergilloma with intracranial mycotic aneurysm associated with Aspergillus flavus infection, confirmed by culture and serology. Drug therap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