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究磁共振定量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分期诊断及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S0期(n=19)、S1期(n=21)、S2期(n=18)、S3期(n=14)、S4期(n=14),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定量成像并检测肝纤维化血清四项,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肝纤维化分期与磁共振定量成像指标、肝纤维化血清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600s/mm2时,S4期ADC与S0~S2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3期与S2期ADC与S0期、S1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1期ADC与S0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b=800s/mm2时,仅S2期与S3期之间不能鉴别,其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超声弹性成像(UE)在肝纤维化诊断价值差异。方法:选取112例慢性乙肝患者并采用超声弹性成像、磁共振检查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以病理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估UE、MRI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UE对肝纤维化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为92.00%、83.78%、92.00%、83.78%和89.29%;而MRI则为80.00%、89.19%、93.75%、68.75%和83.04%,两者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UE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对肝纤维化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优于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9例肝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9例均为单发病灶,平均直径为4.8 cm.在T1WI序列呈稍高或等信号7例,略低信号2例;在T2WI呈略高信号7例,高信号2例,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出血信号影2例.病灶周缘见低信号包膜8例.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明显...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纤维化是肝病进展的重要过程,检测肝纤维化程度依靠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综合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其中肝穿刺获得肝组织为有创检查,病人往往难以接受,而且受到标本质量、病理医师诊断标准、检查难以重复等因素影响,而依靠  相似文献   

5.
《肝博士》2006,(2):63-64
传统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是通过进行“肝活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简称肝活检),以及参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来确定。肝活检一直成为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但由于肝活检的有创性和潜在风  相似文献   

6.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因具有无创无痛、方便快捷、真实还原脏器受累部位及了解脏器形态等优点,应用于临床以来,在乳腺、前列腺等浅表器官疾病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肝脏疾病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无创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分级、诊断、疗效检测及预后评估上未有深入探索。现就超声弹性成像的发展及其在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CT肝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纤维化患者随机选出45例作为观察组,再抽选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45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予两组CT肝灌注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的各项CT肝灌注检查参数统计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HAF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BF、BV、MTT、P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肝灌注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疾病时可着重参考患者的肝动脉灌注分数这一指标,即该技术在肝纤维化病症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对肝纤维化分级的诊断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搜索2017年2月2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MRE诊断肝纤维化分级的中文和英文文献。纳入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按照预先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采据QUADAS-2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软件分别对F0 vs F1-F4组、F0-F1 vs F2-F4组、F0-F2 vs F3-F4组和F0-F3 vs F4组MRE对肝纤维化分期诊断的敏感度(SEN)、特异度(SPE)、诊断比值比(DOR)、阳性似然比(+LR)和阴性似然比(-LR)进行合并计算及异质性检验,绘制分层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H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ROC)。结果:共检索出1 332篇文献,最后纳入22篇,其中英文21篇,中文1篇。Meta分析,SEN合并、SPE合并、+LR合并、-LR合并、DOR合并和AUROC,F0 vs F1-F4组分别为88.8%(85.0%~91.7%)、95.9%(91.5%~98.0%)、21.435(10.215~44.979)、0.117(0.086~0.159)、183.187(72.533~462.650)和0.96(0.94~0.98),F0-F1 vs F2-F4组分别为93.3%(89.2%~35.9%)、94.1%(90.2%~96.5%)、15.839(9.344~26.848)、0.072(0.044~0.117)、221.224(100.980~484.648)和0.98(0.96~0.99),F0-F2 vs F3-F4组分别为92.9%(88.9%~95.5%)、94.6%(91.2%~96.8%)、17.348(10.496~28.671)、0.075(0.048~0.119)、230.434(111.482~476.317)和0.98(0.96~0.99),F0-F3 vs F4组分别为97.7%(93.0%~99.3%)、93.2%(90.3%~95.2%)、14.337(9.910~20.742)、0.025(0.008~0.075)、580.405(144.871~2 325.307)和0.98(0.96~0.99)。结论:MRE作为一种新型和无创的影像检查手段,对不同分期肝纤维化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肝纤维化的精准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疾病活动度的价值.方法 对49例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和10例无肝脏病史、无肝功能异常的受试者行磁共振DWI检查,在弥散敏感系数b分别取100、200、400、600、800 s/mm2的情况下,测定肝脏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肝脏穿刺病理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采用Knodell组织学活动度指数积分系统进行慢性肝炎活动度分级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比较不同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肝炎患者的ADC值的差异.结果 所有受试者肝右叶的ADC值小于左叶.当b=400、600、800 s/mm2时,纤维化患者(n=36)的ADC值显著小于无纤维化者(n=23,包括10名正常受试者)(P<0.01).当b=800 s/mm2时,不同炎症活动度组及不同肝纤维化组间的ADC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 DWI技术能评价活体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常见和共同的病理过程,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环节,早期评估肝纤维化将有利于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及监测纤维化发展情况,因此诊断并监测肝纤维化的程度尤为重要。病理组织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而难以在临床普遍开展。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因具有无创性、快捷性、真实还原脏器受累部位及了解脏器形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肝纤维化诊断中。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与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未确诊的早期肝癌患者按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应用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对照组应用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对照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检查前两组患者各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通过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40例患者确诊21例,确诊率为52.50%。对照组通过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40例患者确诊16例,确诊率为40.00%。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通过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查出34例患者肝内病灶数73个和21例患者肝外病灶数128个。对照组通过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查出29例患者肝内病灶数55个和18例患者肝外病灶数47个。试验组肝内病灶阳性比为84.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82%,试验组肝外病灶的阳性比为5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病灶小于2cm的确诊率为85%,对照组为75%,试验组2~4cm的确诊率为93.62%,对照组为87.18%,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应用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用于早期肝癌的诊断敏感度及准确性均较MR准确扫描高。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核磁共振(MRI)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核磁共振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蓝明 《医学综述》2010,16(14):2222-2224
存活心肌的评估对冠心病的预后及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存活心肌的检出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其检测存活心肌的手段包括:静息心脏磁共振测量室壁厚度改变,多巴酚丁胺负荷磁共振成像评估心肌收缩功能储备,对比增强心脏磁共振以及磁共振波谱来评估存活心肌,延迟增强技术对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及非透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优势明显。3.0T心脏核磁共振的应用成倍地增加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剂噪声比,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心肌磁共振是一项安全、无创、无放射性的检查,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亦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的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是以水肿、充血、坏死或纤维化为特点的心肌炎症性病变。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目前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和取样误差大而很少应用于临床。磁共振具有无创、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特点,其T2加权、早期钆增强序列、延迟钆增强序列能够较好地反映心肌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水肿、充血、纤维化/坏死),已用于心肌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用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7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继发脑梗塞的39例进展型患者为观察A组,另58例初发型患者为观察B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所有样本均开展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与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评估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该种诊断方式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磁共振检查病灶数、直径以及颈动脉彩超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血栓发生率与中重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A组患者上述指标除血栓发生率外均显著高于观察B组,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数据呈正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的检测结果同颈动脉彩超呈正相关性,在初发型与进展型病灶诊断均具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