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2.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8例资料。患者平均年龄24.4岁,平均随访2年6个月;手术均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钢板固定15例,交叉克氏针固定11例,单纯螺丝钉固定15例;采用Neer分类及评分方法评价手术结果。结果:两部分外科颈骨折优良率为64.7%,无头坏死及不愈合,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切开复位的满意率较低。结论:两部分骨折和三部分骨折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尽量避免使用钢板;对四部分骨折,内固定满意率较低且肱骨头坏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于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AO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6例,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2例,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4例。结果: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8周(6~12周),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法,16例患者中功能优9例、功能良5例以及功能中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对骨及软组织血供影响小、有利于关节囊和肩袖修复、骨折愈合快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MIPPO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利于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对57例肱骨近端骨折分别采用切开克氏针与螺钉、解剖钢板、锁定钢板及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1~28个月,平均19月,采用Neer评分方法评定疗效。[结果]采用手术方法和非手术治疗Ⅱ型骨折的优良率分别是87.5%和81.8%,两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采用手术方法和非手术治疗Ⅲ型骨折的优良率分别是82.4%和44.4%,两者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切复内固定和切开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Ⅳ型骨折的优良率分别是85.7%和80.01%,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Ⅰ型和Ⅱ型骨折无明显移位者尽量采用非手术治疗,而Ⅲ型和Ⅳ型宜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具体选择近端解剖钢板还是关节置换,需结合患者全身状况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3月,对12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进行了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逐渐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及肩关节功能,并根据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协会提出的肩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生切口感染,无假体松动及脱位。在末次随访时,伤肩无重度疼痛,无重度活动受限,日常活动恢复满意。肩关节功能评分为平均83.7分(65~91分)。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可以有效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并发症较少,是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内固定方法治疗并行相应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疼痛、肌力、稳定性、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平均活动度五个评价肩关节功能的指标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3、6个月,观察组Ne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以在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患者中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稳定内固定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该组收治16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统计分析与肩关节功能恢复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经18~36个月的随访,影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有:性别、年龄、骨折分型、骨密度、复位质量。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时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必要时须行开放复位;对于严重的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和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患者,关节置换可能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锬定钢板(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3例.根据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10例,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7例。结果:平均随访13.2个月(6-21个月),33例患者全部骨性愈合.无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清况发生,按Neer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8%。结论:LPHP有高度的稳定性,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对老年人伴有骨质疏松的骨折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进行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患者49例,按照治疗方案分组,分为手术组22例,非手术组27例,手术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进行固定复位。非手术组采用保守治疗。结果二部分骨折非手术组优良率94.74%明显高于手术组87.5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二部分骨折保守治疗疗效较佳,三、四部分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对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出现并发症进行评估。 方法: 选择自2004年至2007年6月收治并得到随访的9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12-36个月。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ASES、UCLA评分以及SST问卷评估治疗结果,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恢复情况,记录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分析不同因素对并发症的影响,对比出现并发症与否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5%。 前屈上举139.1±24.3°,外旋24.1±19.6°,内旋达到胸10水平。VAS平均为1.0±1.1;ASES平均为82.9±13.8;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2.1±11.8;UCLA评分平均为28.5±4.1;SST平均为 9.6。不同年龄、性别、伤侧、手术时间、合并损伤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包括UCLA、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以及外旋范围与无并发症患者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 锁定钢板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临床应尽可能规范操作,争取最大程度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roximal humerus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对于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作者医院2010-07/2012-07月收治的92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HILOS组、LPHP组,每组各46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LPHP组相比PHILOS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相对少,骨折愈合时间短,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改善,日常生活逐渐恢复,关节活动能力提高;PHILOS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LPHP组(P〈0.01);PHILOS组治愈率为97.83%高于LPHP组的80.43%(χ2=7.1805,P〈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0,P=0.3417)。结论 PHILOS与LPHP相比骨折愈合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减轻、运动功能恢复快,且治愈率高;对于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肱骨近端骨折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采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如果骨折造成骨性标志破坏、术中假体放置高度及后旋角度不确定、大小结节未达到解剖复位等可影响肩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及预后。因此,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需熟悉肩关节的解剖关系、力学机制、肩关节特殊的重建技术,并制订周密的手术方案才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就近几年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